王鐸的“軸”,如何形成的?一般書家為何學不來?

總第一八五五期;歡迎關注。

王鐸的“軸”,如何形成的?一般書家為何學不來?


我們此前曾發文,解讀“王鐸的側廓”(現在這篇文章已經被轉載n多遍,都不知道是從本號而發源了)。


那麼,側廓的產生,根源又何在呢?那些轉發的不會做繼續的探討,這工作還是我們“書法入門”來繼續完成吧。


王鐸的“軸”,如何形成的?一般書家為何學不來?


王鐸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激烈、動盪。造成這種狀況,有書寫時運動、節奏上的原因,也有結構上的原因,這裡我們對其中兩個重要元素作一分析。


前面已經分析過“側廓”,今天分析“軸線”。


在一個漢字上可以作出一條直線,來標示其重心的位置(重心通過這條直線),以及這個字傾斜的狀態。當我們把一行字中所有單字軸線連接起來時,便得到這一行的行軸線(不能連接處則成為行軸線的“斷點”,它起到調整行軸線節奏的作用),行軸線反映了一行字銜接的狀態。


單字軸線的狀態和行軸線的銜接,對書法作品的審美性質有重要影響。軸線構成的拓展成為書法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鐸的“軸”,如何形成的?一般書家為何學不來?

懷素《小草千字文》行軸線示範


王羲之的軸線技巧主要是大傾斜度和軸線的靈活銜接,偶爾出現的軸線變異為後來的變化埋下了伏筆。米芾在繼承王羲之軸線技巧的基礎上,誇張、靈活地使用,幅度加大。


王鐸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豐富的軸線技巧。


01、傾斜度控制


單字欹側,是書寫中頻繁見到的現象,它造成一行字的飄搖、擺動,但一般書寫中欹側的幅度不大,而且很有規律,例如所有字都向某方向傾側,是常見的一種書寫習慣,但是當擺動劇烈,並形成一種節奏變化時,就嚴重地影響到觀看的感受,王鐸充分利用了軸線的倚側,造成作品動盪的感覺,其幅度之大、變化之豐富、使用之頻繁, 書法史上無出其右。


他人單字軸線傾角一般不超過六度,但王鐸傾角超過十度的單字軸線常見,傾角最高可達二十五度(下圖《臨柳公權帖》)。


王鐸的“軸”,如何形成的?一般書家為何學不來?


02、字軸線與行軸線


行軸線呈直線是特例——當每一個字的軸線都是直線時,手寫的一行字軸線連成直線的可能性很小。行軸線呈折線才是常規,但是通常折線擺動的幅度都很小,就是 說,絕大部分行軸線基本上接近於直線——準確地說:接近於直線的折線。這時的作品安靜從容,不激不厲。


動盪激烈的作品,行軸線為波動劇烈的折線。這種波動在王鐸筆下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生動”。作品中頻頻使用相鄰軸線反向扭轉的方法加大動盪的感覺,反 向扭轉(例如一字軸線順時針扭轉,下一字軸線逆時針扭轉)使扭轉角度為兩軸線偏轉角度之和。王鐸作品中最高偏轉達到三十二度(下圖《憶過中條語》)。


王鐸的“軸”,如何形成的?一般書家為何學不來?


傾斜度相差這麼大,便不僅是風格的差異了。這裡有一種感覺方式的不同。


王鐸的動盪從感覺深處出發,而他人的氣勢多靠筆勢、靠飛白——這一套王鐸運用得也很熟練。


03、右傾軸線


書寫時單字容易產生向左的傾側,這是由於我們使用右手書寫的原因,右傾的現象很少出現,而且左傾或右傾在整篇書寫中是統一的,左傾和右傾夾雜的情況很少見。


在書法創作中,傾斜通常無意作出,傾斜度也不大,平衡不難找回,但王鐸採用的大傾斜度軸線,使作品不能不另外尋找控制平衡的辦法:王鐸作品中左傾與右傾軸線混合使用,隨意轉換,右傾軸線有時達到三分之一。(如下圖《雒州香山詩軸》)


王鐸的“軸”,如何形成的?一般書家為何學不來?


04、軸線的分拆:折線與斷點


在王羲之的作品中,我們已經發現有個別字很難用一條直線來表示它的傾側,如《喪亂帖》中的“當”“貫”,上下兩部分雖然距離緊密,但明顯分為兩個部分,而且各自有一條軸線,兩條軸線不相交;


王鐸的“軸”,如何形成的?一般書家為何學不來?

王羲之《喪亂帖》中的“當”


此後書家也偶有個別軸線上下不通貫之字(如顏真卿《祭侄稿》之“常”、李建中《土母帖》之“者”)。這時,上下兩部分結構指向不同的方向,用一條直線來表示單字軸線便顯得很勉強,如果用一條折線或兩段直線(之間有斷點)來反映結構的狀態更準確。


這是一種新型的單字軸線,前者可稱之為單字的“折線軸線”,後者可稱之為單字的“斷點軸線”。它在作品中起到微妙的作用。一切照常,突然來了一個極其詭異的 結構,連貫性被打斷,但仔細琢磨,又不完全是斷裂。書法史上這樣的例子極少,但王鐸把它發展成自己的重要技巧。


當王鐸使用一種技巧時,一是頻繁,二是隨意。頻繁使它成為王鐸一種顯著的個人特徵,隨意則可能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例如,“斷點軸線”在王鐸作品中便有豐 富多彩的表現。


折線軸線和斷點軸線的出現,表明書寫者感覺中字結構已經變成了可分拆的幾個部分——單字軸線的分拆,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構成手段。它給字結構帶來新的想象的空間。


王鐸的“軸”,如何形成的?一般書家為何學不來?

王鐸《憶過中條山語軸》中的軸線變化


05、漂移:用筆畫控制軸線位置


當書寫出現意外的情況,比如說隨著書寫的推進,突然發現結構完成後軸線將不在原來設定的位置上,這時便需要“挽救”。王鐸創造了一些精彩的例子,在幾乎不 可能改變軸線位置時進行了調整。


這是一種全新的技巧。它讓書寫者獲得一種信心:一切失誤、偏離都可救援,而且還可能由此而產生全新的意趣和構成。


王鐸的“軸”,如何形成的?一般書家為何學不來?

王鐸《憶過中條山語軸》中的軸線變化


06、二重軸線


王鐸在軸線的運用上別有會心。


王鐸作品經常出現“二重軸線”現象:一行連貫的作品在某個字上被打斷——它與下一個字突然斷開,但短暫的停頓、搜尋後,卻發現這個字以另一條軸線與下一字連 接。斷開是一個假象,真正的原因是這個字具有兩條潛在的軸線,其中一條與上字連接,另一條與下字連接。這種“二重軸線”造成了一行中意外的頓挫,有效地調整了一行的節奏。


二重軸線與單字軸線本身有關,更與軸線的使用有關。


為一個字作出單字軸線,有時會遇到一種困難:軸線具有多種可能性而難以選擇。現在可以說,這正是二重軸線存在的證明:這種情況下,只要前後字給出一個暗示,這個字潛在的某種軸線上的可能性馬上會給予回應。


王鐸的“軸”,如何形成的?一般書家為何學不來?

王鐸《憶過中條山語軸》中的軸線變化


啟用“二重軸線”的前提有三點:對已有的連接方式不滿,特別是熟練所導致的一行連接的順滑,是熟練的書寫者難以避免的狀態,王鐸對此或有警惕;潛意識中有尋找、發現新的連接方式的願望;筆下出現新的構成時,有足夠的敏感,能意識到新事物的出現以及它的價值。


這是一般書家都不具備的素養。


07、奇異連接


甲骨文運用了一種特殊的連接方式,它不是以單字軸線的銜接來形成連接,而是以側邊定位、首畫定位、局部結構定位等來形成連接,我們把這種連接方式稱為“奇異連接”。


王鐸所處的時代,甲骨文尚未被發現,這些連接方式自然不為人所知。但是在王鐸的作品中,經常出現側邊定位、首畫定位、局部結構定位等構成方式,只能是王鐸與前人的暗合。


王鐸的“軸”,如何形成的?一般書家為何學不來?

王鐸《憶過中條山語軸》


產生這種暗合,也需要有一些條件: 對書法結構所有可能性的想象力;不僅是想象,還要敢於實行——對個性的偏執,放縱不羈,內心強大,“敢於胡亂”;頑強的歷史意識;敏感與判斷力。


單字軸線是構成作品的基礎,它每一種新變運用在作品中,都為形式的變化帶來想象的空間,而王鐸在軸線上的眾多創意,為他作品層出不窮的變化提供了支持。


王鐸的“軸”,如何形成的?一般書家為何學不來?

王鐸《臨柳公權辱問帖》


王鐸書法的另一個重要觀察維度“側廓”,敬請參閱前文。


【王鐸書法技法解析系列文章】

01、王鐸的“側廓”

02、王鐸:玩線條,誰比我更強?!

03、王鐸:筆勢豪強,需要哪些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