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我們讀書吧“讀神奇女俠“纏”的《論語》新解(六十)”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楊伯峻:孔子說:“君子是團結,而不是勾結;小人是勾結,而不是團結。”

錢穆:先生說:“君子待人以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結,但不忠信。”

李澤厚:孔子說:“君子普遍厚待人們,而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普遍厚待。”

詳解:這三種解釋,都是典型的胡解,根本沒有從“周”和“比”的原始意思著手。後人解前人文字,最大忌諱就是把一些當時根本沒有的字義附會上去。句子意思可以引申,但字義一定不能胡來,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這章的根本就兩字:“周”和“比”。何謂“比”?“比”在甲骨文裡是兩人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典型的象形字;“周”,甲骨文裡是“田”裡有四點,表示把田裡都種滿了,因此就有周遍而沒有疏漏的意思。

那麼,什麼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呢?字面意思就是,君子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周遍而沒有疏漏,但不會讓別人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總是希望別人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卻不能周遍而沒有疏漏。

這裡很明顯,孔子認為,所有小人的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都是希望別人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為什麼?小人,被一個“我“所牽制,他自己的行為、見解,都不過是那個“我”的造作,永遠和那“我” 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因此,這種內在的品行自然就推而廣之,希望任何人都和“我”一樣,所有人的利益都為“我”而來,諸如此類的。

任何希望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的學問、宗教、理論等等,都是小人之學。例如所謂的基督教、道教之類的玩意,立一個上帝、道,然後讓人去步調一致、比肩而行,這就是典型的小人之學。

君子之學,不同而大同,不需要什麼步調一致、比肩而行。這世界有無數種花,怎麼可能讓每種花都步調一致、比肩而行?看看馬克思的《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就知道,東西方君子之間思想的共鳴。

君子,所見所聞所知所行周遍而沒有疏漏,君子不會預先設定一個框框,戴有色眼鏡甚至腳鐐去知去行,只會從當下的現實出發,全面地收取所有的材料,對所有材料“不相“之,這些材料,包括社會的所有方面,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精英面首到面首精英,從生老病死到姦淫虜虐,一事不知,儒者之恥。

只有了“周”,才可能“不比”,面首的世界只有來面首的和被面首的,小人的世界只有小人。君子的世界,不光有君子,裡面還有面首、小人。君子,沒有世界,君子的世界,只是世界本身而已。世界“不知”,君子“周”其“不知”而“不相”之,轉“不知”之世界為“不慍”之世界,而君子,本無能轉所轉。就如同陽光普照,無所謂照物,而物得陽光而自彰,陽光本無能彰所彰。

白話直譯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說:君子,見聞學行周遍而沒有疏漏,卻不會讓別人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小人,讓別人和自己步調一致、比肩而行,見聞學行卻不能周遍而沒有疏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