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研究方法在设计工作中的运用

我的工作是平面设计。

设计,是与艺术关系最近的一门学科。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遇到的困难各式各样,同时又被我一一解决。

其中有的顺利,有的困难。

回头看看,其实,大多数的时候是方法问题。有很多问题之所以解决起来困难重重,除了少数外在条件限制,多数是没有使用正确的方法。


最近两年,我开始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发现了很多问题,以前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局部问题上,没有站在更宏观的位置看待全局。其实也是因为能力的缺口,而无法站的那么高。有时候,只是凭着感觉,知道站在格局的外面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


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研读设计历史。《世界建筑设计史》《世界平面设计史》《包豪斯》…… 阅读历史,是最好的方法。知道过去,也就能够揣测未来。


这与学习西方哲学的方法很一致。在西方哲学部分,很多哲学家,既是哲学家,也是艺术家、诗人,有的还是教育家。


所以,哲学可以指导所有学科的根源就在这里。先有哲学家,然后分支出艺术家、诗人、教育家等等。


而西方哲学又认为,哲学中有一个宇宙至高的真理,就像中国的“道”

这个至高真理被赫拉克利特称为“logos”。


在设计的历史中,我发现没有一个设计种类的历史是独立存在的,他们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干扰。而且每个时代产生的设计运动都伴随一个思想上的转变,或者是对前人设计思想的辩论,驳斥。这其实也是哲学思想的过程。


比如设计历史中维多利亚风格与国际主义风格。

维多利亚风格,是因为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形成的一种艺术复辟的风格,特点是有很多的有机装饰,而且装饰繁复,图案矫饰。这些风格的形成,很大原因是因为维多利亚女王是一位强权的独裁统治者,她个人喜爱这种复古的风格,于是为了迎合女王的趣味而产生了如此大规模的风格运动。


多半是上层社会、精英、贵族们享受设计制品。普通大众是无法享受到如此精美的设计制品的。大众使用的是制作粗糙,毫无设计可言的日用品。


出于对女王的反对,所以产生了后面的其他风格。


人们为什么要反对女王的强权统治?因为人们的哲学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认为被奴役、被统治是应该的。人们建立的自己的幸福标准。发展了另外的哲学观点,这种哲学观念在适当的时间,就像种子在肥沃的泥土中遇到了水,一下萌发了。


所以,我个人最近这两年,非常重视设计历史的研读,历史可以告诉我们设计这个专业在过去的脉络是如何的,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的脉络?思考这些问题,了解这些问题,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把握当下。


历史作为建立知识结构的依据。在每个时期,有哪些重大的节点、事件。掌握这些之后,可以慢慢丰富其中的内容。通俗讲就是先搭骨架,后添肉。


“肉”与“肉”之间总是有连接贯通的地方,所以在添肉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掌握了大量知识与信息。


比如包豪斯着一个借点,通过基本著作的研读,不仅很好的解释了我在设计历史中留下的问题,同时也让我理解了当下的一些设计现象的原因。一举多得。但无论怎么变换,必须是围绕历史脉络的,不然对于设计师、设计事件、设计运动的理解就是片面,不充分的。


理解不充分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片面理解,容易造成误读,或者极端的设计行为。在工作中会产生很多事物。

比如包豪斯,有人说他的成功是来自创新,有的人说是来自当时的社会潜在机会。其实应该综合看待。当时的历史条件,促使一些有思想的人,迫切的想做一些事情,于是在政府的资助,自身努力,以及中国艺术家、设计师的合力之下,在格洛佩斯的带领下,在为魏玛立了。


包豪斯并非一番丰顺,期间遇到了很多困难,他们其实大多数时候是资金不足。需要靠作坊来维持生计。而当时许多包豪斯的学生是穷人。

所以,包豪斯也要不断靠接受委托订单生存下去。经费问题几乎是一直困扰包豪斯的难题。


在包豪斯的带动下,当时的德国设计留下很多流传至今的风格,影响。甚至有些产品现在还在被我们使用。比如弯曲的钢管椅子。


我的知识结构的另外一部分就是当下与未来。

结合设计历史,看待当下的主流设计发展,能够理解当下,才是发展的关键。


反过来,我会用这些学习所得的成果,不断的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形成良性循环。


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哲学的思考方法就非常实用。

我所接触的商业设计、自我项目,或是与艺术有关的作品,都是在哲学的帮助下完成的,尤其是希望哲学的思考逻辑,受益良多。可以肯定的说,我在设计上的提高,与对哲学的学习关系非常大。


比如,企业的商标设计、企业理念策划等,其实都是在提出一个哲学主张。即最高真理。只不过,这个最高真理不是宇宙的,而是这个企业的。


那么接下来的一切设计、企业行为,都要围绕这个最高真理,不能有偏离。


一如既往的始终贯彻下去,就是品牌。


我的另外一部分工作是顾问。

我需要指导品牌或设计师如何工作。

而我发现,通过提问让对方说出工作方法是最有效的。

这也是在西方哲学历史上,苏格拉底的方法。


平面设计,归根到底是信息的传达,要表达什么给人看?如何表达?那些是多余的,不需要的?那些是必要的?


最后也许会形成一个画面非常抽象的作品,但只要稍微用心就能马上理解作品要传达的信息。这其实就是哲学追求宇宙最高真理的过程。


所以,哲学的思考方法,同样也实用与我的工作,而我经常实用西方哲学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哲学是抽象的,需要被理解,被体会的。

设计也是这样的,作品的表现形式有时候很抽象,不那么华丽,但是却传达出强大的信息。震撼人心,达到沟通的目的。


思考一个平面作品的过程,就是在思考一个哲学问题,或者说在体会一个哲学问题。

我会反复的问自己,这个形式对吗?表达的准确吗?必须要这个吗?

同时反复的试验,直到这个作品被推敲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又说不清楚的地步。


比如前几天一个朋友请我对一个网站设计给意见。我跟他说,你现在的设计很好,因为你让人忽略了版式的存在,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内容上了。而内容不正是你要给人看的,与人沟通的吗?


有时候,大家都去模仿某一设计风格,但却不去研究,为什么这个设计会做成这样?背后有什么道理?为什么不能减掉那个?为什么不能加上那个? 如果只是照猫画虎那永远无法走进主流。

就好像西方哲学中,认为世界有一个真理,是“理式”现实中的一切实物都是模仿了理式才会成为实物,也就是说实物都分有了某物“理式”,才会被成为某物,比如杯子,被子的形状材质有千万,但为什么都叫杯子?因为他们都分有了杯子的“理式”;然后,画家通过临摹现实,产生了绘画作品。所以,绘画作品是不真实的,也是距离理式最远的。


所以,原创的作品一定是背后有设计师的“哲学理式”的。如果没有“哲学理式”作为支撑,那么这个作品就只剩下表现形式,而这些表现形式没有“理式”可以依附的。也就是只形式而已,而形式脱离功能,就什么都不是。


其实功能也就是真理的体现。

所谓功能,就是要满足什么。

被满足的就是“真理”


以上是我通过学习西方哲学研究方法的一点体会。结合自己的专业与工作,浅谈自己对知识的管理方法,和哲学思考方式在工作中的运用。



2013年写于中国人民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