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物質,並不能滿足——一段摘錄的文字

人們之所以不願改變,是因為害怕未知。但歷史唯一不變的事實,就是一切都會改變。

全球經濟導向也已經從物質經濟轉變為知識經濟。過去主要的財富來源是物質資產,比如金礦、麥田、油井,現在的主要財富來源則是知識。

不論是藝術的創造、政治的投入,還是宗教的虔誠,很大部分其實正是由對死亡的恐懼所推動的。

活在幻想裡是一個遠遠較為輕鬆的選項,唯有這樣,才能讓一切痛苦有意義。

當然,有些時候還是會事與願違,但面對這些失敗,人類不再只是聳聳肩,說“沒辦法,世界就是這樣不完美”或是“這是上帝的旨意”。現在如果再有饑荒、瘟疫和戰爭爆發而不受人類控制,我們會覺得一定是哪個人出了問題,應該成立調查委員會來研究研究,而且對自己許下承諾,下次一定要做得更好。而且,這套辦法還真行得通。此類災難發生的次數及頻率確實都在下降。因營養過剩而死亡的人數超過營養不良者,因年老而死亡的人數超過因傳染病死亡者,自殺身亡的人數甚至超過被士兵、恐怖分子和犯罪分子殺害人數的總和,這些都是史上首見。

物理學家馬克思·普朗克有句名言:科學在一次一次的葬禮中進步。他所說的是必須等到一個世代離去,新的理論才有機會剷除舊的理論。

僅有物質成就,並不能讓我們長久感到滿足。事實上,盲目追求金錢,名譽和歡愉,你還會讓我們痛苦不堪。

——摘自《未來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