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的落日为何是黑白的?

大家还记得长安十二时辰的大结局么?张小敬当了三品参将,檀棋奉旨入宫,李必入凤阁,可最后唯有檀棋入了宫,张小敬和李必都选择了其他的路。很多人不解,

为什么最后的片段是黑白色彩的,是有什么寓意么?环环觉得先要了解为什么他们明明目标一致但却作出不同的选择

长安十二时辰的落日为何是黑白的?

张小敬“愚忠”

张小敬明明有更强的能力更好的前途去当一个将领就像徐宾所说的那样:“你应该当一个好将军!”,可张小敬却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兵,兵就应该听指挥打胜仗而不应该去领导别人,最后拒绝入宫守皇城选择离开长安。

长安十二时辰的落日为何是黑白的?

环环认为张小敬这样的表现称不上谦虚更不算是无欲无求远离纷扰的表现,而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他既是一个兵也是大唐的子民,他有拥有健全人格的权利,有选择自己前途方向的权利,他过去是一个兵,但现在他早已退伍了,可张小敬始终看低自己,只把自己当作一个兵,即使知道皇上晚年昏庸无能、任用佞臣,可他依然选择忠于皇上,即使知道长安城即将可能万劫不复他也要死命守住而不是推动王朝改革甚至是更替,但他的忠诚在别人眼里大概也不过是为了邀功,在徐宾伏火雷爆炸的一刹那,张小敬冲过去带着皇上跳了下去,可下面的官兵却都去救驾,无一人关心过张小敬的安危,闻染其实没有说错,张小敬确实不该再为朝廷卖命了。

长安十二时辰的落日为何是黑白的?

可是张小敬为什么会比其他任何官兵都要忠于长安呢?环环想这应该还是和第八团的历史有关吧,生死之交让张小敬决定自己都要守护长安,张小敬的精神很伟大,但他又过于的渺小……

李必重感情、太理想化

李必重感情其实在大结局的时候徐宾就说过,他把太子当作朋友,可当他得知太子可能是敌人时,他就开始畏畏缩缩,碍手碍脚,不敢决断。而太理想化这方面李必一直都是如此,他一心要当宰相,一心要推动朝廷各方面改革,把一切政策的实施都想得过于简单了,没有丝毫朝廷中的斗争意识,在当时朝廷斗争中不是你死便是我活,在那样的情形下李必还幻想推动改革实施这一系列会损害其他官员利益的政策,显然他想得太简单了

长安十二时辰的落日为何是黑白的?

哪怕到大结局,他好不容易离宰相目标又近了一大步,他却觉得自己需要不断修炼需要“道心坚定,灵台无尘”才肯为国效力,他作为长安十二时辰中恐袭全程的亲历者,他难道没有意识到大唐王朝早已大势已去,哪怕是长安的官员大多也都无心于治理国家,都在拉帮结派搞斗争么?环环相信李必是看到的,但他仍然理想化地认为需要修炼提升自己才能将来为国效力,只怕李必修成之时一切都结束了……

檀棋重感情、有谋略

长安十二时辰的落日为何是黑白的?

檀棋重感情这点确实和她“主子”李必很像,但她也极其聪明有谋略,某种程度上说她比李必更有魄力也更看得到自己的方向,所以她最后选择了入宫随严羽幻(杨玉环)在皇上身边劝谏皇上也可以在将来为李必和张小敬做个照应,可见檀棋是最明智的一个人

可为什么最后是黑白色彩呢,即使檀棋在说长安的落日好美的时候,镜头依旧是黑白的,而且为何是落日而非朝阳呢?

长安十二时辰的落日为何是黑白的?

环环认为黑白镜头和落日都直指一点:唐朝大势已去,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张小敬、李必、檀棋想有一番作为也无奈于独力难支,唐玄宗李隆基早已将唐朝推向了万丈深渊,任由他们三个做什么也是无力回天了,而之后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安禄山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由此爆发,唐朝的开元盛世也一去不复返。环环觉得导演故意将镜头换成黑白的即是想表达对于唐朝成也李隆基败也李隆基的遗憾也是对张小敬、李必、檀棋身怀绝技、心怀天下也抵挡不住历史的前进 也守不住盛世长安的无奈。


长安十二时辰的落日为何是黑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