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啥將溫和善良的鹿的角,作為中華民族龍圖騰的龍角?

龍在我國古代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中華文明的典型代表,幾乎和中華民族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

早在七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龍就已經被我們的祖先作為一種神物來崇拜,但當時的龍並非是我們現在熟悉的這個樣子,如在考古學家發現的多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都存在有各種不同形態的龍。

古人為啥將溫和善良的鹿的角,作為中華民族龍圖騰的龍角?

紅山文化 的龍

伴隨著商周時期的國家統一逐漸有了相互融合的趨勢,在這一社會歷史背景下,龍的歷史形態從多元發生的原始龍走向了初步綜合的夔龍。

夔龍是中國龍文化真正意義上的起源。這一時期的龍張牙舞爪、虎頭,頭上有柱狀角,沒有耳朵,沒有脊鰭,沒有鬍鬚和翼鰭,張著大嘴,甚至吐舌頭,身上的脊鰭做成方齒狀,鱗片為菱形和長方形,或以“回紋”裝飾,商晚期時出現了四肢,但足只有三趾,有些龍面還抽象為所謂的“饕餮紋”,如1959年在山西石樓桃花莊出土的龍紋觥,像鱷魚等兩棲爬行類動物,頭上有柱狀角。又如1964年陝西城固五廊廟出土的鏤空龍紋鉞:龍為走獸狀態,張口呲牙吐舌,身上有圈狀圖案,以示鱗片。

古人為啥將溫和善良的鹿的角,作為中華民族龍圖騰的龍角?

1959年 山西石樓桃花莊出土的龍紋觥,

到了戰國和秦代,龍的身軀線條開始變得流暢,不像以前那麼生硬,形體明顯呈頸細尾細的流線形,像鱔而有足。但龍的鱗片和脊鰭比較簡化,多是用一節一個“丙”字形文飾來表示,龍的四肢明顯伸長,像一種靈獸,有角,但還不是鹿角,這一時期的龍仍然沒有耳朵、鬍鬚和翼鰭,足還仍然是三趾,如出土的秦代磚刻上的青龍。

古人為啥將溫和善良的鹿的角,作為中華民族龍圖騰的龍角?

出土的秦代磚刻上的青龍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龍頭上的角開始出現分叉,如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的六龍雲車,龍角似鹿,腮部出現髯,前肢有翼鰭。

此後經發展和演變,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龍“三停九似”的形象才得以定型,如南宋羅願在《爾雅翼.卷二八》就提出了龍的九似說:“......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古人為啥將溫和善良的鹿的角,作為中華民族龍圖騰的龍角?

那麼中華龍龍頭上的角為啥選鹿角呢?

一、關於鹿角

鹿出現在距今3500萬年前,但此後在地球上整整遊歷了1000萬年卻還沒有生出角來。

到了中新世早期,鹿在日月精華的千萬年浸潤下,才萌發了骨質角突,不過這種角既不分叉也不脫落,極像今天鹿的角柄。又過了1300萬年,直至上新世,鹿才真正告別了“童年”,鹿角開始分叉,越來越像今天的鹿了。

古人為啥將溫和善良的鹿的角,作為中華民族龍圖騰的龍角?

由於原始時代的人們常把某種動物、植物或者無生物當做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它們不僅不會傷害自己,還能保護自己,並能給予自己超人的力量和技能。

而鹿角作為鹿群對抗強敵的武器,具有巨大的威力,因此就成為了先民崇拜的對象,成為了狩獵神的首選,如陰山壁畫中的鹿紋,對鹿角的刻畫就極為誇張,體現了神性象徵之線。

古人為啥將溫和善良的鹿的角,作為中華民族龍圖騰的龍角?

原始時期巖畫上的鹿紋

此外鹿角的逢春脫換和重新生長的神奇力量,也使得先人們對鹿角產生了敬畏之情。因此,人們常將鹿角作為占卜、記錄的載體媒介,賦予了其特殊的神性,並視為一種可使人與天地溝通的渠道,如在鄂倫春人的信仰中,鹿角是能夠通天的橋樑,鹿角具有通天的這種說法,可能是從鹿角形式樹杈能讓人攀援而上的聯想中產生的。

鹿的神性還源於對鹿角藥效功能的認識,如在中國傳統醫藥中,鹿的茸角就是上品的傳統補益藥,被認為是“血肉有情之品”,在我國漢代時就已開始藥用,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於鹿角、鹿角胎治療蛇咬傷和腫瘡的相關內容。

古人為啥將溫和善良的鹿的角,作為中華民族龍圖騰的龍角?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 《五十二病方》

綜上可知,鹿角是鹿身上最具代表性的特徵,使其自古以來就成為了鹿的組織和器官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鹿被神化的重要原因。瞭解了鹿角,那麼接下來呢我們就來說說古人將鹿角作為中華龍龍角的原因。

二、鹿角是君子風範的表現

在中國,除了以龍為主的十二生肖文化之外,鹿、鶴、魚、蛙等民俗文化也多常見。鹿作為與人們自遠古時期就一直相生相伴的動物之一,很是受到人們的喜愛。因此在中國古代鹿不僅被視為是一種祥瑞的動物,如《宋書.符瑞志》載:“夫鹿者,純靈之獸也。”而且鹿還是安寧與和平的標誌,如《易林》雲:“鹿得美草,嗚呼其友。九族和睦,不憂飢乏。”可以說在人們心中,鹿是被作為一種表達情感和精神的媒介。

古人為啥將溫和善良的鹿的角,作為中華民族龍圖騰的龍角?

鹿雖然長得身材高大、擅長奔跑、頭角如刀,給人一種凜然難犯的進攻,但是天性善良的鹿,卻從不主動攻擊人類和其他動物,只有當遇到入侵者時,雄鹿才會以對抗強敵的強大武器鹿角去迎敵,可以說鹿角所展示出的威儀、儀容和風度恰恰就是君子風範的表現。

古人為啥將溫和善良的鹿的角,作為中華民族龍圖騰的龍角?

我們知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庶人有事得帶劍,無事不得帶劍。”

在古代,為什麼君子必佩刀劍,而庶人則不能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君子是有德行、有修養和有身份地位的人,他們代表的是正義,是正氣,是不可冒犯,也是不容冒犯的,也就是說佩劍是君子之威的外化形式,劍是隨德而行的,關於此在《大戴禮.武王踐祚》有說:“帶之以為服,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

古人為啥將溫和善良的鹿的角,作為中華民族龍圖騰的龍角?

由於衣冠帶劍就是文德武備的說明,其所表現出的就是正人君子的堂堂正氣、儼然有威的儀容。如《春秋繁露.服制像》雲:

“天地之生萬物也以養人,故其可適者以養身體,其可威者以為容服,禮之所以興也,劍之在左,青龍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蓋玄武者,貌之最嚴有威者也,其像在後,其服反居首,武之至而不用矣。聖人之所以超然,雖欲從之,未由也已。夫執介冑而後能拒敵者,故非聖人之所貴也。君子顯之於服,而勇武消其志於貌也矣。故文德為貴,而威武為下,此天下之所以用全也。”

所以君子的“衣冠帶劍”固然有一種“武”的感覺,然而“武之至而不用”,所謂“不用”,就是不害,不以武犯人,即《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注所云:“設武備而不害,所以為仁也。”

由此可見,鹿角與上古君子的衣冠帶劍就是同一種意義,即高尚君子風範的表現。

古人為啥將溫和善良的鹿的角,作為中華民族龍圖騰的龍角?

三、鹿角使中華龍的造型呈現出了一種堂堂正正的風範,是中華民族正氣與威嚴的象徵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演變,上古時期只在貴族社會與士大夫階層中盛行的君子風範,逐漸衍化為了一個民族理想的形象,因此象徵著中華文明精神的龍頭上曾經拼鬥的角,就被攜帶著威武堂堂之氣的高大而雄偉的鹿角取代了。

儘管龍有飄然的長鬚,鋒利的爪子,躍躍欲試的雄姿,但最能為它的儀容生彩、展示其堂堂尊嚴的就是那雙高高聳立的鹿角。可以這麼說,“中華龍”威風凜凜、不可侵凌的架勢,正是得自於鹿角的點染,鹿角的出現,使龍的造型變得堂堂正正,一身正氣,威風凜凜不可一世,呈現出一種威嚴華貴的風範。

因此中華龍“威而不武”的龍角——鹿角,所昭示於人的就是一種高尚的君子風範,即始終以友好的態度對待四鄰,從不主動向任何人發起進攻,更不會依仗強大的軍隊欺凌任何國家與民族。

古人為啥將溫和善良的鹿的角,作為中華民族龍圖騰的龍角?

翻閱史料可知,在中國歷史上,每一個王朝都備有幾十萬乃至上百萬的軍隊,軍費開銷動輒數百萬。可即便擁有如此強大的軍備武裝,中國人也僅僅是為了防邊患、止內亂。如明朝初期,僅僅為了防備一個小小的“不廷之臣”日本,福建海濱就築起了16座城池,屯兵15000多人,浙江海防築起了59座城池,屯兵58000人,而日本每次來蔻,多也不過數十人。

又如明正德年間,數百名葡萄牙人用火銃打開了中國的南大門,進入了廣州城郊,關於此在明代的《廣州通志·夷情上》有說:​“佛郎機素不通中國,正德十二年(1517),駕大舶突至廣州澳口,銃聲如雷,以進貢為名......"這裡解釋一下,“佛郎機”指的是葡萄牙。

古人為啥將溫和善良的鹿的角,作為中華民族龍圖騰的龍角?

葡萄牙海船

1521年,明軍在南海捕獲一艘葡萄牙走私船,值得慶幸的是船上還有幾位瞭解葡萄牙鑄炮造船技術的中國人,因此明代的軍事家汪鋐,就請這幾個中國人鑄造仿製火炮。是年10月,明軍就以仿製的火炮攻擊了葡萄牙人,並大獲全勝。關於此在《殊域周咨錄》中有載:"有東莞縣白沙巡檢何儒,前因委抽分,曾到佛郎機船,見有中國人楊三、戴明等,年久住在彼國,備知造船、鑄銃及制火藥之法。(汪鋐)令何儒密遣人到彼,以賣酒米為由,潛與楊三等通話,諭令向化,重加賞,彼遂樂從。約定其夜,何儒密駕小船,接引到岸,研審是實,遂令如式製造。舉兵驅逐,亦用此銃取捷。奪獲伊銃大小二十餘管。”

這裡要解釋一下,汪鋐是歷史上第一位倡導"師夷制夷"的軍事家,歷經四朝,縱橫官場三十餘年,官至太子太保,是明代唯一一個同掌吏兵二部權利的人。

古人為啥將溫和善良的鹿的角,作為中華民族龍圖騰的龍角?

江西婺源大畈昭恩樓藏書保存 汪鋐畫像

及至嘉靖年間,明朝已造出了大型銃炮4000副,後來又由小型銃炮演變出了快發槍。但即便擁有這麼多的武器,明朝人依然沒有絲毫進犯鄰邦之意,目的也僅僅只是為了保持大國不可侵凌的架勢。

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希望和平與安泰的穩健主義者,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國,中國從不會先發制人!

結語

除了龍角,其實鳳角的原型也是鹿角,象徵祥瑞、功勳、榮光,可求子嗣,並常借喻傑出人物的神獸麒麟其實也是鹿,如《說文解字•鹿》:“凡鹿之屬皆從鹿。”又釋麒:“麒,大牡鹿也。”

我們知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鳳、麒麟和龜被稱之為四靈獸,如《禮記•禮運》曰:“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麟為百獸之長,鳳為百禽之長,龜為百介之長,龍為百鱗之長。

而在四靈中竟有三個都與鹿角相關,這足以說明鹿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影響的深遠和廣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