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冠患者插管死亡率88%,這個數據怎麼來的?

作者:一節生薑

要點

這是插管的患者,並不包括使用無創呼吸機的患者。

這個數據只統計了出院和死亡的患者,並沒有統計尚在醫院治療和康復中的大量患者。

4月23日《鳳凰全球連線》的節目中,主持人談到了一個話題:紐約使用呼吸機的病人,死亡率達到了90%, 非常之高。這個問題怎麼看? 這是中外新聞媒體上突然出現的說法,我也看到了,但是當時沒有看到數據來源。

紐約新冠患者插管死亡率88%,這個數據怎麼來的?

在節目中我沒有直接回到這個問題。直覺上這可能是一個局部的情況,在沒有看到具體數據之前,很難給出一個可靠的解釋。

現在找到數據的來源了。

紐約新冠患者插管死亡率88%,這個數據怎麼來的?

美國的醫學雜誌《JAMA》在美國時間4月22日在線發表了一份調查研究,這是對紐約市5700名新冠住院患者的情況所進行的報道。[1]

在這份論文裡,有這麼一句話,翻譯成中文是這樣的:“在使用機械通氣的患者中,18~65歲者死亡率為76.4%, 65歲以上者死亡率為97.2%。”

紐約新冠患者插管死亡率88%,這個數據怎麼來的?

這個數據怎麼來的呢?仔細扒了一下文章,發現文章中有這樣一個具體的數據:

18~65歲者,出院33人,死亡107人;

65歲以上者,出院5人,死亡175人。

根據這些數據,就可以計算一下:

107/(33+107)= 76.4%;

175/ (5+175) = 97.2%。

所以結果就是這麼算出來的。

總共死亡的人數是282人。282 /(140+180) = 88%,與媒體上提到的88%死亡率一致,只是這數據明確說明是機械通氣的患者,也就是接受插管治療的患者,不能簡單地表達為使用“呼吸機”的患者。呼吸機包括一般的無創呼吸機和需要插管的有創呼吸機。

既然有這個研究報告,對於接受機械通氣的患者,數據是不是可以坐實了呢?

非也 。

在以上的計算中,患者總數只包括了出院和死亡的數字,並沒有包括還在醫院中治療的人數。該研究統計的是從3月1日至4月4日的數據,截止到4月4日,接受機械通氣的患者中,尚有827人在醫院治療,其中18~65歲者449人,65歲以上者378人。

(圖:數據來自文獻[1])

所以,如果比較全面地來觀察這個數據,所有接受過插管的人中,18~65歲者總共有589,33人出院(5.6%),107人死亡(18.2%),449人尚在醫院(76.2%);65歲者總共有558,5人出院(0.9%),175人死亡(31.4%),378人尚在醫院(67.7%)。

在所有這1147人中,共有282人死亡,目前的粗病死率為24.6%。大部分人,還在醫院接受治療。

除此之外,還有4人是18歲以下,目前全都尚在醫院治療。

尚在醫院的患者並不是全都能挺過去,所以插管的成年患者最終病死率肯定會比24.6%高。但是,如果說插管的死亡率就是88%,絕對就是誤導。 88%的數字並不是媒體人士自己算出來的,其實在論文之前的摘要中,就有這個數字。在收到大量吐槽之後,在線發表的版本中已經刪去了這個數字。

確實有一種估計死亡率的辦法,就只是統計已經有結果的患者,即只是“治癒”和死亡者。這種方法應該估計的是最壞的情況,對非常急性的傳染病比較適用,對於新冠這樣拖尾很長的疾病並不適用。

比如目前美國已經96萬人確診,所報道的治癒數為108316,死亡數為54423,按照上面的方法統計,死亡率為33.4%。

中國的新冠死亡率為5.5%,如果美國的能達到33.4%,只能有兩種可能性:

  1. 1. 兩國流行的不是一個病毒;

  2. 2. 兩國人不是同一物種。

  3. 在紐約州每天的新冠簡報會上,州長很多次都表述了這樣一句話:使用呼吸機的人死亡率達到80%。我一直好奇這個數據的來源,也一直認為是某個醫院或者某個人群的數據。如今看到了JAMA的論文,我覺得州長有必要澄清一下。

  4. 之前有報道說,美國很多老年人拒接使用呼吸機,一直覺得美國的老年人對生死比較淡定,甚至可能視死如歸。但是現在看來,他們可能是被誤導了。

  5. 對於65歲以上的患者,如果插管治療後的死亡率真是97.2%,那治與不治又有多大區別呢?

  6. 參考文獻:

  7. 1. Richardson, S., et al., Presenting Characteristics, Comorbidities,and Outcomes Among 5700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COVID-19 in the New YorkCity Area. JAMA, 2020.

  8. (作者:張洪濤,筆名“一節生薑”。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病理及實驗醫藥系研究副教授,研究領域:癌症的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著有科普讀物:《吃什麼呢?——舌尖上的思考》,《如果舌尖能思考》。可以談最前沿的醫學研究,也可以講最通俗的故事。)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