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治伍德瓷——兩個文明的碰撞(上)

很多年前,那時候我自己還沒有開始燒製瓷器。有一次,有個朋友想買一件瓷器禮品送給一位非常重要的客戶,來問我送什麼好,他說他這個朋友是中國人,很喜歡瓷器但也並不是很懂,四十來歲,在一家歐洲的跨國公司,有很好的國際視野。他希望這件禮物要很有份量,還要有比較好的歷史文化傳承。他問我要怎麼辦?我說,你可以選麥森,或者威致伍德這樣的品牌。他一聽就懵了。

他說這我也知道啊,我就是想買件中國瓷器來送人。難道現在中國瓷器就沒有好的嗎?我說中國瓷器當然也有好的,但沒有哪個品牌能和歐洲的這些大品牌相提並論,主要是歷史沒得比。德國麥森三百多年,威致伍德也快三百年了。注意啊,我說的是品牌的歷史三百年。中國有嗎?景德鎮雖然厲害,但那不是哪個企業的品牌。中國的品牌,跳起腳來,解放後吧。真正意義上說,都要在八十年代以後。而景德鎮的這些民間作坊,瓷器做得再好,根本還沒有品牌。你要是送人,沒有品牌,你自己又不是很懂,也解釋不清楚,你說怎樣好別人不一定理解,也很難讓人信服。你就是送了再好的瓷器,人家說不定還不領情,所以你還不如直接選大品牌。反正買貴的不買對的,但也不須要解釋,人家一看就懂。

聽到這裡,就有些尷尬了。是中國發明瞭瓷器,歐洲瓷業起步比起中國,至少晚了一千年,你想中國瓷器長期以來不是沒有之一,是沒有。其他地區就算有瓷器,比如朝鮮,越南,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那中國瓷業為什麼到今天會如此沒落呢?沒落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要分兩期節目來講。這一期節目,要先跟大家聊一聊歐洲瓷業與中國瓷業最初的碰撞。這裡面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關於歐洲瓷業與中國瓷業最初的碰撞,可能人們很容易想到民國那段歷史。大家應該都有印象就是當時抵制洋貨運動。大量的洋貨湧入中國。像什麼洋火洋布這樣的說法,都是因為當時外國銷品湧入中國,對本國的產業造成致命的打擊,瓷器當然也不例外。

不過呢,歐洲人嘗試打開中國市場,卻要早得多,特別是制瓷業,早到什麼時候呢?1793年,這可比民國時期要早了一百多年。也是在這個時候,中西方瓷業的關係,開始發生逆轉。

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1793年還是乾隆皇帝在位的晚期,這一年,英國國王派出的一個近700人的使團到達了中國,名義上,這個使團是給乾隆皇帝祝壽來了。但實際上就是想和中國做貿易。當然,也是想對這個神秘的東方大國做一次實地考察。

那因為說的是祝壽,當然就帶了很多禮品。你看看這個使團的人數也知道,規模不小,禮物當然大大的有。乾隆皇帝聽說之後,也是非常興奮,我們知道他爺爺和他爹其實對西方的文明都很有興趣,宮廷裡還有不少傳教士,所以他從小也接觸到很多西方來的產品像鐘錶之類,一直也非常喜歡。

而英國人呢,也是信心滿滿,覺得他們的大禮肯定能夠打動這個中國皇帝。因為他們的禮品準備得非常充分,既有代表本國的手工藝,也有當時全世界最頂尖的黑科技,還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比如他們的戰艦模型還有大炮。

你看,一方面英國人準備充分,一方面乾隆皇帝呢也是滿懷期待。看起來應該會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最後的結果呢,卻大大出乎意料。乾隆皇帝對英國人的禮物很是失望,而英國人希望達成的目標,也一個都沒有實現,可以說是不歡而散,鎩羽而歸。英國人正常的貿易要求得不到滿足,這就為後來的鴉片戰爭埋下了伏筆。而乾隆皇帝的傲慢態度後來在歷史上也飽受詬病,因為乾隆皇帝拒絕的理由是我天朝上國,要啥有啥,你們這個番邦小國哪兒來的哪兒去吧。我們當然知道,當時英國的科技其實已經大大的領先,乾隆皇帝在現代人看來就顯得很可笑了。當然,在當時的英國人看來,就更是這樣。

不過,在英國人帶來的眾多的禮品中有一件很不尋常,什麼樣的禮品呢?下一節接著說。


威治伍德瓷——兩個文明的碰撞(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