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一首需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精妙诗歌

上【繁华声,遁入空门,折煞了世人】

下【缘分落地生根 是 我们,伽兰寺听雨声 盼 永恒】

这是我目前最难下笔的一篇文章:原因之一是写的少,从去年九月底至今,七月余,我指尖寥寥32篇文;二是阅历少,出生到现在,我26年的人生经历,还不足够让我能有沉甸甸的感悟,去完整体会悉达多的大智慧。

然而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智慧不能传承,不能学习,只能体会。那我就要“不自量力”地努力体会一把佛陀达摩的大彻大悟。

《悉达多》薄薄一本,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著,第二标题《一首印度的诗》。拿过诺贝尔奖、冯泰纳奖、歌德奖的黑塞,把这本薄薄的小书写出了诗意。

《悉达多》:一首需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精妙诗歌

引用译者的话说:“黑塞的语言是美的,《悉达多》是一部完全是诗的、充满歌咏性的、音乐性的光彩夺目的杰作。”

往往这时,我恨不得自己懂得德文,能跨越语言障碍,能够牢牢握住它的“完全是诗”,“充满歌咏性”,和“音乐性”的光彩。

姜乙的翻译版本,只有164页。全书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于我读来却是四个阶段。

如果以前,我一定会冒昧地把这两个部分,分成孩童、少年、青年、老年四个阶段。然而经佛的彻悟,时间乃是虚幻,我们的孩童、少年、青年、老年时期也不过亦真亦幻,又何来区分之说?

因而我把《悉达多》的故事、粗浅地分成了四个部分:逃离自我、看清自我、忘记自我、找回自我&看见众生。

1. 逃离自我,我是天选之子

俊美的婆罗门之子,显赫之后,悉达多,天资聪颖,智慧不凡,他修习辩论,修习参禅的艺术与冥想,早已学会念诵“唵”一词。

“所有人都爱悉达多,所有人都对他兴致勃勃”,然而别人的喜爱无法让悉达多获取真正的快乐。

即便修习了婆罗门所有的思想,他仍旧无法获得内心的真正满足。

他无比想逃离肉体上的我和思想上的我,因为他觉得这都不是“我”。

真正的“我”又在哪里?“阿特曼”要到何处寻?

悉达多此时的痛苦就来源于找不到真正的“阿特曼”,顿悟不了真正的“我”。

《悉达多》:一首需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精妙诗歌

三国魏,邯郸淳撰《笑林》:一叶障目。传世佛陀都曾困惑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曾历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其实是我们的一贯常态。

然而悉达多跳出了“常态”的框架,在“唵为弓,灵为箭,梵乃箭之靶,当不屑地击中它”信念的驱动下,他为了追寻“大梵”,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原本富足的生活,告别了父亲母亲,放下了天选之子的身份,开始走向成为“沙门”之路。

2. 看清自我,我只是我

“悉达多与好友乔文达一起,追上了前行的三位苦行者,加入了沙门的旅途。”

在这一路,悉达多每日只食一餐生食。我在思索,莫不是修行者都明了,腹中无食,思维才能转的更快?所以越是得道高僧,往往斋戒。

悉达多跟随沙门长老,修习克己和禅定,唯一的目标就是“堕入空无”。他深信,只有“我”消亡,那个最深处的“非我”才能觉醒。

然而悉达多并不满足,因为他虽然修习了诸多克己之法,千百次摆脱了“我”,却又无法摆脱地重归于我。

他既而又开始不安、躁动,他反思自己这么多年的求知,依旧找不到真正的“我”。

而此时,一个叫乔达摩的世尊佛陀现世了。悉达多在聆听了乔达摩的法义之后,依旧不能被说服。

他当然赞同这法义的无瑕和完美,然而唯一的小漏洞,就是这让人获得解脱的法义,因为悉达多始终认为,人无法通过学习他人的法义获得解脱,他甚至表明从此不再学习任何知识。

《悉达多》:一首需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精妙诗歌

老子《道德经》有云:绝圣弃智,绝学无忧。悉达多要解脱,要彻头彻尾地看清对于他来说陌生的“我”。

不再逃离,不再回避,已完全觉醒的悉达多,离开了乔达摩的舍卫城,走上了自我之路。

他要去尘世间生活,感受自己心脏的跳动,如今他是苏醒的悉达多,不是婆罗门之子,不是父亲母亲的儿子,也不再是乔达文的朋友,甚至不是那个听过达摩法义的门徒,他只是悉达多。

3. 忘记自我,我是繁世之人

来到人世间的悉达多,历经爱情,他邂逅伽摩罗,在她怀里、身下,纵欲欢乐、水乳交融。为了她,悉达多深入尘世间。

他同迦摩施瓦弥学习做生意,饱衣丰食,腰缠万贯。

他在人世间学会了声色犬马,学会了品美食、赏名花,甚至也沾染了世人的幼稚和贪婪。

他曾如此不屑世人,如今却变得如同世人一般。

世俗将他囚禁。情欲、贪欲和惰性,以及他最蔑视、时常嘲笑、视为最愚昧的唯利是图俘虏了他。他拜倒在钱财下。赚钱于他不再是游戏和琐事,而是枷锁和负荷。在充满诡诈的歧路上,他最终沉迷于卑劣的赌博。

在悉达多身边的所有人中,唯有一生挚爱伽摩罗懂他,知他。

最后一次情爱欢好过后,悉达多惊愕:这性竟然和死如此接近。他又一次获得了内心的平和。

《悉达多》:一首需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精妙诗歌

《荀子·解敝》:人心譬如盘水。人的思想和情绪,就该如这盘中水一般,平和无波澜,不因骄傲躁动而招惹是非。

悉达多彻悟,就像在梦中那只死去被他放走的知更鸟,他要离开他的芒果树,告别他的花园,尘世间的自我已经死去,他要重新找回那个已经忘记的使命:找寻真我“阿特曼”。

4. 找回自我,看见众生,世界圆融一统

悉达多来到河边,他在绝望中,想到了赴死。他惊恐,口中又一次说出了已经遗忘许久的“唵”,他又一次,重新认识了“阿特曼”。

河水在身边涌动,他头枕树根酣睡,酣睡之久,仿佛一下子过去了十年。

这一次酣睡让他失去了从前的记忆,只余下新生的喜悦。

他坐起,身边多了一位黄衣僧人,不曾想这僧人却是曾经的好友乔文达。他认出了好友,好友却不曾认出他。

曾经,为了找寻真我,悉达多离开家园,成为沙门,之后又与佛陀达摩相遇,在与佛陀交谈后,他依旧困惑,为了继续追寻内在的“阿特曼”,遂只得变为愚蠢世人,经世事:去生活、去试炼、去体验、去经淫乐,去享财富。

如今他重新听见“唵”之声,他又找回了那个快乐的悉达多。

悉达多的彻底顿悟,还差最后一步。

这一步要由他曾遇过的渡河人瓦稣迪瓦,还有他与伽摩罗的儿子小悉达多帮助他完成。

瓦稣迪瓦的再一次出现,教会了悉达多聆听河流,聆听生命的声声不息,悉达多的孩童、少年、青年和成年时期,不过是幻想,死亡和未来实为虚幻,只有本质和当下才是万物之根。

儿子小悉达多的意外出现,让悉达多学会了真正的爱。伽摩罗曾说过,悉达多不懂爱,也不会爱任何人。然而现在的悉达多,却彻底感受到了对儿子疯狂愚蠢般的爱。原来世人这本能简单的爱,并非愚不可及,并非幼稚地可笑。

《悉达多》:一首需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精妙诗歌

唐寅曾作《桃花庵歌》: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世人与智者之间,是否真的是天上地下的差别?就像动物与人类,在物竞天择面前,难道不是动物更胜一筹吗?

悉达多微笑了然,侧耳用心倾听:“所有声音、目标、渴望、痛苦、欲念,所有善与恶合为一体,构成世界,构成事件之河,生命之音乐。”

他终于成功认知了圆满,用眼、用心看见了以前曾鄙视的众生。

最后,悉达多与乔文达又一次在河边相遇,可是他的这位朋友一次都不曾认出过自己。

乔文达一生修道,追随悉达多,追随达摩,而他从未彻悟过“真我”,未曾洞悉过生命的真谛,未曾看见爱的意义。

结语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悉达多·乔达摩,释迦摩尼的本名,黑塞用“一首诗”写出了释迦摩尼的两面:悉达多作为追寻者,乔达摩作为入道者。而悉达多的朋友乔文达就像一直追随的影子,就如在人世间一直迷惑的众人。

就是这些迷惑于尘世间的众人,在悉达多一路追寻真我的过程中,在他遇见自己、丢弃自己、又找回自己的路上,在他生命中出现的这些“愚蠢”众人,才真正教会了他“阿特曼”的永恒真谛。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绝非偶然,他也一定会教会你什么。”——释迦摩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