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文觀止》這本書中,我悟出了關於寫作的三個方法

人生真是難以預測。我小時候第一次翻開《古文觀止》時,看一會就堅持不下去了,因為當時比較叛逆,對古文不感興趣,覺得它枯燥又乏味,遠沒有雜誌小說好看,尤其是老師還強行要求背誦,更是添了不少牴觸情緒。

可如今走過了那個死記硬背的時代,以一種欣賞的角度來看,才明白這些傳世佳作的厲害之處:或文采飛揚,讀之令人神往;或論說詳實,令人心悅誠服;或以小見大,令人深陷思考;或感情真摯,讀之潸然淚下。總之,能夠經千年而不衰的文章,必有其過人之處。

從《古文觀止》這本書中,我悟出了關於寫作的三個方法

縱觀《古文觀止》,我最喜歡的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文筆風骨俱佳,思想境界很高,既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文人情懷,也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為人處世之道,還有"浮光躍金,靜影沉璧"這樣的文采之句,是一篇值得反覆誦讀的文章。

除了這一篇,《古文觀止》中還有相當多的好文章,在這些前人佳作中,我總結了古人寫作的三個方法,現在分享出來與大家共勉。

從《古文觀止》這本書中,我悟出了關於寫作的三個方法

1.寫文章要想有文采,最好長短句相間,多用比喻和排比

《古文觀止》中的文章有很多,若是說到文采大家,歐陽修當是其中之一。

歐陽修的文章語言秀麗,文采飛揚,寫景更是堪稱一絕,在《古文觀止》中我抄錄最多的,也是他的文字。尤其是《醉翁亭記》和《秋聲賦》這兩篇文章,隨便摘錄一段便是文采的典範: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這一段的字數很少,但又清楚交代了山上景色在不同時間段的變化,並給人一種清秀唯美的感覺,長短句相間,節奏感十足,將四季的景色排列在一起,很有感染力。

從《古文觀止》這本書中,我悟出了關於寫作的三個方法

另外,如果是要寫一些抽象的東西,用比喻是最好展示文采的。歐陽修在《送楊寘序》中寫琴音:"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風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婦之嘆息,雌雄雍雍之相鳴也",就用比喻寫出了彈琴之人的琴技高超,白居易的《琵琶行》也是用了大量的比喻寫琵琶之音。

在高中的時候,我看見很多同學都買了滿分作文之類的書,但其實最好的滿分作文就是這些千古名篇。如果要學習文章怎麼寫有文采,看《古文觀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好文章並非一蹴而就,需要大量閱讀書籍和練習寫作才行,所以大家想寫好文章也不能心急,做到慢慢汲取優秀文章中的養分提升自己就可以。

從《古文觀止》這本書中,我悟出了關於寫作的三個方法

2.寫文章要敢於大膽創新,另闢蹊徑,挑戰固有認知

在《古文觀止》中,有很多論說歷史人物的文章。有些文章提出了與傳統認知不同的觀點,並且以大量的論據作為支撐,顯得非常新穎,很有吸引力。

比如很多人對賈誼和晁錯這兩個歷史人物充滿同情,認為一個是有才而不被重用,另一個是於國有恩卻無辜被殺,蘇軾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賈誼的悲劇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夫謀之一不見用,而安之終不復用也?不如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上面這段話,充分體現了蘇軾樂天派的精神。賈誼年少得志,但因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而遭貶謫,後來成為梁懷王的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從此抑鬱,33歲便離世了。我也認為,假如他能夠像蘇東坡一樣達觀,也許他的成就會更大。

從《古文觀止》這本書中,我悟出了關於寫作的三個方法

蘇軾在《晁錯論》中有一句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他認為晁錯是死在過於保全自身,既想立名於世,削弱強大的諸侯國勢力,又不願意承擔削藩的風險,沒有為大事獻身的精神,把難題丟給漢景帝,其悲劇有自身的原因。

這個觀點很新穎,我在看《史記》時,其實也覺得晁錯挺無辜的,但看完蘇軾的《晁錯論》後,又彷彿看到了另一片天地。諸如此類的文章,《古文觀止》中還有很多,大家可以去看看。

從《古文觀止》這本書中,我悟出了關於寫作的三個方法

我們在寫文章時,如果能夠跳出大家固有的認知,比如說用一種新角度去看歷史人物,提出和他人不同的觀點,並且能夠找到充分合理的論據,想必就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就像第一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現在自媒體文章這麼多,擁有獨特觀點的文章更能挑起人的興趣,平時可以刻意練習用逆反思維看問題,說不定有時就來了靈感。

3.寫文章要學會聯想,善於以小見大

說到以小見大,《古文觀止》中,柳宗元算是最擅長此類文章的人。他經常以一件小事為起點,然後聯想悟出一些更深刻的道理。

就比如他在《愚溪詩序》中寫到一條不受人待見的小溪:

"蓋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雲雨。",

但也正是因為這條小溪看起來無用,他才得以專享。這其實和《莊子》中的"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有相通之處。

從《古文觀止》這本書中,我悟出了關於寫作的三個方法

還有劉伯溫的《賣柑者言》也是以小見大的文章:有個人賣的柑子很奇怪:表面上是光彩照人,玉質金色,剝開後卻是猶如破棉絮,由這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柑子,又聯想到當時拿著高俸祿又不辦實事的官吏。

這樣一下就把文章的境界拔高了,同時還能給人更多的思考,若是沒有這樣的聯想,《賣柑者言》又如何成為流傳千古的作品?

可能有時候找新角度比較難,但可以試試多聯想,多角度思考,看到一件小事,然後去想想有沒有與之相關的觸點。平時最好建立一個素材庫,這樣更容易聯想。

從《古文觀止》這本書中,我悟出了關於寫作的三個方法

結語

從前我以為《古文觀止》敢起這樣的名字很不謙虛,彷彿看了這一本,就沒必要看其他的古文集一樣。不過看完之後,我才發現這本書的確能撐得起這個名字,畢竟裡面真的有很多佳作名篇,不虛"觀止"二字。

讀這些優秀的古文作品,不僅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知識修養,還能夠向古人學習寫作方法。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寫出有自己風格的作品,不要人云亦云,但求自成一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