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撩衣舞的中學生和60歲追靳東的阿姨有區別嗎?

今天看到兩個有趣的新聞。第一個是在廣西桂林陽朔縣陽朔鎮第二中學的運動會,入場式表演中,學生跳撩衣舞引起巨大爭議。

跳撩衣舞的中學生和60歲追靳東的阿姨有區別嗎?

第二個新聞是有一個60歲的阿姨,被抖音上的假靳東騙了,瘋狂的迷戀上了靳東,和老公分房睡,家也不顧,跑到長春去見靳東,還想和靳東在一起。

跳撩衣舞的中學生和60歲追靳東的阿姨有區別嗎?

這兩個新聞乍看起來好像沒什麼聯繫,但是其實仔細想一想,都能發現“榜樣”的存在。

第一個新聞中榜樣的力量隱性一點。我們無法輕易看透,但是仔細想一想也就不難發現了。這些學生跳的舞不是她們自己編的,而是根據自己喜歡的偶像學習得來的。即心理學上的觀察性學習。觀察性學習既通過觀察別人,尤其是自己喜歡的人,仰慕尊敬的人言行來學習,當這些行為規範被內化,被我們視為自己的規則起作用的時候,這些規則就會對我們的行為和自我概念施加強大的影響。簡單一點說,我們會和我們學習的人越來越像,不僅行為,很多想法態度也是一樣的。

當然如果我們的“榜樣”是個正面人物那麼我們可能變成一個好孩子,如果剛巧我們喜歡上了一個“壞”榜樣,那我們可能就連他的壞行為也一起學了。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一群7~11歲孩子參加一個比賽項目,贏得比賽之後可以得到一些代幣,而比賽結束之後,用這些代幣可以換獎品。第一種實驗中他們讓一個成人榜樣玩這個遊戲,而成人榜樣在贏得比賽之後,會把贏的代幣捐贈出去,在第二種實驗中,成人榜樣沒有把代幣捐出去。實驗結果非常驚訝,那些看到成人榜樣捐獻了代幣的兒童比那些看到成人榜樣沒有捐獻的兒童多捐獻了8倍。

跳撩衣舞的中學生和60歲追靳東的阿姨有區別嗎?

榜樣的力量不僅僅是對兒童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對成人的影響力也是同樣的。

第二個新聞榜樣的力量就更明顯,更強大了,學生們跳撩衣舞不能絕對的說就是壞的,如果不是在這種正式的場合,就不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但是迷戀靳東的阿姨就是一個迷戀榜樣的壞例子了。

阿姨不僅僅迷戀靳東,還拋家棄子,變得偏執,不再聽別人的勸,對周圍的人開始有敵意,認為別人是嫉妒她,是眼紅 。

她的行為比那些未成年的學生們要複雜一些,但是卻不是個例,因為有太多未成年的飯圈女孩和她一樣了,只不過這次換了一個60歲的阿姨,所以才更引人注目。

對外貌的關注,一定程度上的自信,這算是阿姨在喜歡靳東之後好的影響了。但是在周圍人都告訴她這個靳東是假的,她被人騙了的時候,她並沒有幡然醒悟,反而變得偏執,只要別人一提這件事就開始發脾氣。

跳撩衣舞的中學生和60歲追靳東的阿姨有區別嗎?

那麼她是100%相信自己就是對的嗎?其實與其說她是100%相信自己,還不如說她不得不相信自己。這位60歲的阿姨在喜歡假靳東期間,他的每場直播她都是看的,為此她投入了很多錢,多少個日日夜夜的私聊也投入了感情。她要是不選擇相信,那麼就意味著她一開始就是錯的,沒有人能夠輕易的承認自己的錯誤,而為了不引起內心認知失調,過分的焦慮,她就必須讓自己相信,而且久而久之,她還會找到更多的理由讓自己更相信。

很多人說那麼拙劣的騙人的技術,只是一個靳東的PPT,配個音,這阿姨怎麼就這個死心塌地。可能和她較少接觸新科技有關,但是也和她的心理有關。有個詞叫選擇性注意。可能我們不相信,但是我們其實每天都在選擇性注意身邊的信息,而通常那些和我們本身內在的觀點相似的信息我們更容易注意,而那些和我們自身態度不一樣的信息,我們會選擇性屏蔽。所以就算有很多的證據證明這個靳東是假的,就算身邊很多人說他是假的,阿姨也是會過濾掉的,相反了,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她還能找出很多這個靳東是真的的理由,從而變得偏執。

跳撩衣舞的中學生和60歲追靳東的阿姨有區別嗎?

觀察性學習室我們獲取信息,形成態度的一種方式,做父母的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多引導,讓他們有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

而阿姨的或者其他類似飯圈女孩的行為,我們會發現有時候一味的站在對立面勸說,反而是適得其反的,而且還可能激起逆反心理。身邊的人可以做的:

第一,自我歸因問題。不要讓陷入這種困境的孩子或者親人感覺到你在責怪他們,讓他們覺得上當受騙是因為他們的問題。轉移問題的歸因,他們也能更輕鬆的承認自己的錯誤。

第二,交談的時候注意話術的引導,不要一開始就讓他們感覺你是站在他們的對立面。不管你相不相信沒有人想要一開始就和不贊同自己的人說話。

最後最後關注@我是胖嬌 讓我們做一個有趣,身心健康的追星社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