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眼带你品三国(21)——襄樊之战(二)

豹眼带你品三国(21)——襄樊之战(二)

前一小节说了刘备、诸葛亮命令关羽进攻樊城,先下手为强,想以此击败曹操对刘备集团的攻击,但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孙权会从背后趁火打劫。诸葛亮以为有孙刘联盟的存在,孙权不至于敢对荆州下手,更不会想到孙权居然会与曹操联盟,一起做掉关羽。

史书找不到襄樊之战前后,刘备、诸葛亮究竟在干嘛,罗贯中之说,没有任何史料佐证。由于蜀汉史料的缺失,搞不清楚襄樊之战前夕,关羽是如何与刘备、诸葛亮沟通的,更不清楚刘备、诸葛亮是咋想的。致使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动机,更加扑朔迷离。

为了把襄樊之战失利的责任全部推卸到关羽身上,以塑造诸葛亮神出鬼没的超人智慧,罗贯中专门安插了关羽拒绝孙权求婚这个情节,并因此惹怒孙权,招致孙权讨伐江陵的举动。但从史书记载来看,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关羽拒绝孙权联姻,确有其事,但时间节点并不明确。演义明确是在孙权得到曹操使者游说之后,但这与《魏略》所记载的有明显出入。

裴松之在给《关羽传》作注时,在关羽拒绝孙权联姻这事之后,引用了《魏略》的记载:

【典略曰: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铬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

这段史料太过复杂,而且自相矛盾,令人很难完整地理解,这里就不得不作详细地解释。

关羽围困樊城,这可以理解为是围困前,也可以理解为围困时。

孙权派遣使者请求协助关羽,但却命令使者不要急速前行,同时又派遣主薄先去致命于关羽。

这句话很难理解,既然派出了使者,又派主薄先去干嘛呢?为何不令主薄直接作为使者前往呢?使者的使命为何?主薄的使命又为何?

关羽对孙权延迟,非常生气,又因为自己已经俘获了于禁、斩杀庞德等人,于是大骂:“江东土狗竟敢如此,我能攻拔樊城,难道就不能灭了你江东吗?”

这又是对谁骂的呢?是使者还是主薄?

孙权得知后,知道关羽轻视自己。于是,就假装作手书敷衍关羽,答应亲自前往助援。

这是《魏略》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但感觉很不符合逻辑,也很难看出是谁先跟对方联络的。

假如孙权主动请求协助关羽的话,关羽就不该对于孙权的延迟而愤怒。但也可能孙权答应关羽出兵,但迟迟不见行动,关羽初战已经告捷,孙权还在频繁派遣使者啰嗦要出兵的事,关羽为此恼怒。

但从关羽对于孙权延迟愤怒来看,更可能关羽在发起樊城之战前,曾经联络孙权一起出兵。由于孙权迟迟没有做出决定,关羽因之发怒。

豹眼认为,后一种可能性较大。

关羽曾经联合宛城守将侯音反叛,任命梁、郏、陆浑三县的反叛势力以印绶和官号,请求上庸刘封、孟达出兵等一系列操作来看,关羽也会想到曹操的死敌、自己的盟友孙权,主动联合孙权进攻曹操,也顺理成章。

豹眼注意到对这段史料的相关解释,一般是理解为关羽派遣使者请求孙权出兵相助。既然关羽拒绝了孙权的联姻,而且大骂孙权,岂能再会派遣使者求助于孙权呢?关羽不太可能如此反复无常,这也不符合关羽的性格。

豹眼认为,关羽的确遇到了压力,深感自己的兵力太少,没把握战胜曹军,不得已拉下老脸来,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以增强讨伐曹操的实力。

但“权遣使求助之“这句话,就很难理解了,这明确是说孙权主动派遣使者请求协助关羽嘛。

“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这句更明确是针对关羽来的。

结合整个段落的意思,此言似乎有误。即便把这个“权”字理解为权且、权衡,而不是指孙权,后面的意思也不对。

就是说,孙权求婚在先,关羽大骂孙权之后,感觉自己此举有些过分,懊悔不已。但权衡之后,为了利益,还是决定向孙权请求一起出兵。

孙权为了利益,将会不计前嫌,很可能会协助关羽进攻曹仁,这倒还说得过去。

不过,后面两句就不好理解了。

联系这整段史料的意思,豹眼认为这个“权”字,好似安排错了位置。如果是“羽围樊,遣使求助之。(权)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铬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

如此一来,就符合逻辑,也就很好理解。

这就是史书的特点,为了省几个字,许多时候只有自己心知肚明。一般还没有句读,需要读者自己断句。断句不同,有时候意思相差很大。

这段史料太过复杂,很难准确地理解,但至少说明了孙权在决定偷袭江陵之前,与关羽是有过接触的。也可以说是跟关羽打过招呼的,关羽不能理解孙权是在试探他的态度,那就怨不得别人了。从之后孙权偷袭关羽的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合纵连横,是诸侯争霸的老套路。分分合合,为了利益自古如此,关羽、孙权、曹操的争斗也不会避免这个游戏规则。

因此,豹眼认为,很可能在汉中之战时,孙权就派遣使者前往江陵,以联姻为借口,借机试探关羽的态度。由于关羽明确拒绝,而且辱骂孙权,致使关羽与孙权的关系产生了嫌隙。但这与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没有多少关系,与孙权偷袭江陵也关系不大。孙权更看重政治利益,不会因为关羽拒绝联姻就偷袭南郡。

就一般常识而言,曹操在汉中与刘备对峙,是背后偷袭曹操的最佳时机。孙权也害怕出兵进攻曹操,关羽趁机图谋自己,联合关羽一起进攻曹操是最稳妥的办法。遗憾的是,关羽并没有吃透这个精神。他不仅不感谢江东,反而是把江东得罪了。

在不仅仅是关羽性格缺陷的问题,更是缺乏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的表现。

等到汉中之战结束,关羽才想起来要发起襄樊之战,此时,又想联络孙权一起出兵。当然,关羽与孙权也都明白,这是利益攸关的关键时机,绝不会因为儿女私事而费了国家大事。

孙权方面意识到协助关羽出兵进攻曹操是个机会,但关羽出兵之后,江陵就会出现空档,也是趁机夺取江陵的最佳时机。于是,孙权摇摆不定,在平衡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迟迟没有答应关羽的请求。

从这一点来看,孙权就比关羽高明很多。孙权能够长期立足江东,可见是有足够智慧的。

等到关羽水淹七军,擒了于禁、斩杀庞德,曹操顶不住时,派遣使者前往江东结好,请求共同夹击关羽,孙权不是立即答应,而是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樊城探寻关羽的态度。

由于孙权迟迟没有答复关羽出兵的请求,加之已经在樊城初战大捷,助长了关羽骄傲情绪,认为没有孙权的协助也可以击败曹操。于是关羽就大骂“江东土狗,竟敢如此”,并发豪言要灭了东吴。

击败曹操恐怕是有可能的,但要同时击败曹操、孙权就困难了。

至此,孙权才决心要联络曹操,夺取荆州,诚如司马懿、蒋济所言,孙权是不希望关羽得志的。于是,就有了孙权上书曹操,要取荆州以报效魏王。

此时,曹操已经回到了洛阳,正准备亲率大军南征关羽,徐晃就把关羽击败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吕蒙白衣渡江,骗过了关羽,诱使南郡太守 糜芳、公安将军傅士仁投降,进而占据了南郡。

这一整个过程,关羽都被蒙在鼓里,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丝毫没有察觉,更没有算出来。这大有玄机,值得质疑。

裴松之在注解《关羽传》引用《魏略》这一史料后,也做了自己的评论:

臣松之以为荆、吴虽外睦,而内相猜防,故权之袭羽,潜师密发。按吕蒙传云:"伏精兵於〈舟冓〉〈舟鹿〉之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以此言之,羽不求助於权,权必不语羽当往也。若许相援助,何故匿其形迹乎?】

裴松之认为:荆州关羽与东吴孙权虽然外表看上去是和睦友好的,其实内心是彼此相互猜忌的。所以,孙权袭击关羽,是潜师密发,偷偷进行的。

同时,裴松之还引用《吕蒙传》的说法:“(吕蒙)将伏兵全部埋伏在大船中,让穿着白衣服的人摇撸,扮作商人的样子。”

裴松之以此断言:“如果关羽不向孙权求助的话,孙权就不会对关羽说将前往。如果应允关羽的请求出兵援助,那又为何要隐匿形迹呢?”

其实这个也好理解,孙权答应关羽出兵协助,不管真假,孙权派遣军队出征应该是向北方去,找曹操军队开战,而不是西去江陵。西去江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意在江陵,不偷偷的进行咋成?

从《吕蒙传》的记载来看,一开始关羽也留下了重兵守护江陵、公安。吕蒙假装因病回到吴郡,以此骗过了关羽,关羽才放心大胆地把留守江陵的部队,“稍撤兵以赴樊”。

这就说明,关羽被误导,放松了警惕,但也没有全部把江陵的守兵撤走,只是稍微做了撤军而已,主要是从思想上解除了对孙吴的防范。

豹眼带你品三国(21)——襄樊之战(二)

吕蒙回到东吴与孙权商讨偷袭关羽的策略,孙权改派陆逊接任。陆逊一到任,就给关羽戴了一顶大大的高帽,令关羽非常受用。

据《陆逊传》记载:

逊至陆口,书与羽曰:“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

对此详细地翻译一下,读起来十分有趣。

陆逊到了陆口,就给关羽写信说:“在这之前蒙您细心观察有利时机,带领军队出征曹军,小小的举动,就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战绩是多么辉煌啊。敌国的惨败,对于身为盟国的我们也是有利的,所以听到喜讯后,我们都击节叫好。并衷心的希望您继续进攻席卷北方,和我们共同辅助王室大业,维持纲纪。最近我这个才能微薄的人接受任命来到这个地方,我十分敬仰您的风采,希望收到您善意的教诲。”

看到这里,相信美髯公捋着长髯,神采飞扬,惬意极了,不由自主就会哈哈大笑。恐怕比斩杀庞德、擒获于禁更让他得意洋洋。

关羽认为,吕蒙成名已久,清楚他是个不好对付的家伙。现在吕蒙因病回到了吴郡,换了这个毫无名声的小白脸驻守陆口,基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陆逊也够狡诈的,除了大拍关羽马屁之外,还强调了作为联盟共同的意愿就是匡扶王室,进一步麻痹关羽的防范心理。而且强调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陆口,绝不会给您添堵,您就放心大胆地前进吧。

这还不算,陆逊继续说道:

又曰:“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闚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羽览逊书,有谦下自讬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

“于禁等人被擒获,远近都欢欣赞叹,认为将军您的功绩足以流芳百世,即便是当年晋文公城濮之战的军队、淮阴侯韩信攻取赵国的出色战略,都比不上您的功勋。

我听说徐晃等人又屯聚了少量兵力,窥视您的动向。曹操是个狡猾的敌人,因为失败而被激怒就更不会考虑危难,恐怕会暗中增兵,以图实现他的野心。

虽然说他的军队出征已久,战斗力不强,但还是有一些凶猛强悍的士兵。

打了胜仗之后,往往会因轻敌而吃大苦头。古人依仗兵法,在军队得胜之后会更加警惕,我希望将军您多方采取措施,来保全您建树的战功。

我是一介书生,才疏智钝,担任了不能胜任的要职,值得高兴的是我能与您这样德行出众、威望崇高的将军为邻,非常乐意向您倾诉内心的想法,虽然未必合乎您的谋略,也总算表达了我的心愿。如蒙您关注,您必定会明察出来。”

关羽看过陆逊的书信,有表示谦卑和请求庇护的意思,于是大为放心,不再有啥顾忌。

看来陆逊这一通迷魂汤,的确是把关羽彻底给灌晕了。不过哪,一般人的确也受不了陆逊这么灌哦,实在是太受用了。

仔细分析陆逊这封书信,情文并茂,感情真挚,无法令人不舒心哦。但的确是下手太狠了,难保关羽不放松警惕。

首先是再次把关羽捧上了天,就连晋文公、韩信都比不了关羽的功绩,这还了得。接着提醒徐晃屯聚了少量的军队,但不说曹操调集了十二营的军队全部归徐晃指挥,怕引起关羽顾虑产生退兵的打算。这是要稳住关羽,鼓动他继续战斗。徐晃兵力不多,没啥可担心的。

但又提醒关羽,曹操会进一步增派兵力驰援,反复强调曹操刚刚经过了汉中之战,还没有得到休整,将士疲惫,战斗力不强,但也有一些强悍的士兵。

如果只说战斗力不强,就会引起关羽的怀疑,但提到有一部分还凑合,反倒是激起了关羽蔑视之心。

陆逊还不忘善意提醒关羽,打了胜仗,要注意将士骄傲轻敌的心理,避免吃苦头。看看,作为小老弟是多么关心哦。

最后还不忘再次声明,自己是一介书生,啥也不懂,抱着很虔诚的心理,就是来学习的。并且为有您这样的好老师而感到自豪。

可见陆逊这个小白脸,没有一点好心眼,简直是坏透了。但关羽并不这么想,反而认为陆逊是个谦逊的好学生。

令关羽想不到的是,这个谦卑的学生,却扎扎实实给老师上了一课。这是后话,暂且不说。

就在陆逊给关羽大灌迷魂汤的同时,另一边的孙权也在施法,开始了实质性的行动。

据《三国志·魏书·董昭传》记载:

及关羽围曹仁于樊,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

关羽围困曹仁于樊城,孙权派遣使者给曹操送去了书信:“准备派遣军队西上,要袭击关羽。江陵、公安二地十分重要,只要关羽丢失了二城,就一定会奔逃,樊城重围就会自解。请您保密,以免关羽有所防备。”

孙权的意图已经明确,但不想节外生枝,引起关羽的警觉,以增加攻占江陵、公安的难度。但曹操却不这么想,他把书信给群臣观看,并征询大家的意见,这事如何办理为好。

如果曹操想为孙权保密的话,就不会把孙权的密信公开。

群臣都认为孙权能够配合,背后袭击关羽,就该替他保密。

昭曰:“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

但董昭却说:“军中之事注重权变,要合乎时宜。应当表面答应孙权替他保密,暗中却故意泄露出去。关羽听到这个消息,必定退兵自保,樊城之围就会解除。我们得益,还可以让孙权、关羽相互残杀,我们作壁上观,坐收渔人之利。

如果此密不泄露,孙权之谋就会得逞,这不是上策。

另外,樊城将士不知道外有援兵,粮草短缺,恐惧情绪就会出现,危难也将随之而来。所以,泄露出去,对我们有利,可以鼓舞士气,坚定将士们守城的意志。

况且关羽剽悍勇猛,自以为江陵、公安防守坚固,一定不会马上退兵,孙权会有足够的时间袭取江陵、公安。”

曹操一听,说:“好。”

于是命令前往援助曹仁的大将徐晃把孙权的书信射到城中和关羽的营中。樊城中的曹军将士得知了这个消息,斗志倍增,防守更加坚定;而关羽得到这个消息,果然犹疑不决,进退两难。

就在关羽犹豫不决之际,孙权已经得到了江陵、公安二城,徐晃也长驱直入,击败了关羽。


豹眼带你品三国(21)——襄樊之战(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