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規模超萬億,無人駕駛出租車是下一個風口嗎?

市場規模超萬億,無人駕駛出租車是下一個風口嗎?

出品 | © 深潛insight

作者 | © 流浪法師

編輯 | © 蛋總

在美劇西部世界第三季的預告片裡,一輛沒有油門也沒有方向盤的奧迪跑車載著主人公消失在夜色中。奧迪的這一廣告植入在汽車界與科技界中引發熱議,因為這樣的場景在不久的將來就會發生在現實世界中。

無人駕駛出租車正在成為科技巨頭們的下一個戰場。

當前全球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行業的頭部企業格局已基本形成,國內主要由百度Apollo、小馬智行、AutoX、文遠知行和滴滴等企業領銜,國外主要領頭企業為Waymo、Zoox、Cruise與Aurora等。

美國時間10月8日,谷歌母公司旗下自動駕駛子公司Waymo宣佈將在鳳凰城向公眾開放沒有安全員的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這也是首次有自動駕駛公司向公眾開放完全無人駕駛出租車。

百度緊隨其後,宣告正式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10月11日,百度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在北京全面開放,乘客可免費試乘Apollo GO。

市場規模超萬億,無人駕駛出租車是下一個風口嗎?

事實上,百度此舉早有“前奏”。9月15日,一輛沒有安全員的無人駕駛出租車載著百度集團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群總經理李震宇和央視記者,在北京首鋼園區內行駛了近700米。

就在同一天,百度CEO李彥宏在“百度世界2020大會”上預測了自動駕駛實現商用化的時間表,“5年後,自動駕駛汽車將進入全面商用階段”,憑藉智能交通體系,能夠提升15%-30%的通行效率。“5年之內,中國一線城市就不再需要限行,10年之後就能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解放交通擁堵問題是出行領域的一個重大命題。“汽車真正的使用時間僅為整個生命週期的5%,其他95%的時間都只是被放在車庫或停車場裡面,Robotaxi可以最大限度的釋放這部分生產力。”一位自動駕駛行業從業者對「深潛insight」說道,在他看來,這就是Robotaxi所肩負的期望和使命。

或許如李彥宏所言,Robotaxi商業化已在眼前,但在技術完備的前提下,還有多久才能實現大規模落地?

1、拿掉安全員

“Waymo終於拿掉了安全員,提供完全無人駕駛的Robotaxi服務,這是自動駕駛領域迎來全面盈利的歷史奇點時刻。”一位自動駕駛行業人士如是說。

根據Waymo的計劃,Waymo One提供的完全無人駕駛服務,將率先在鳳凰城提供服務。

根據Waymo CEO John Krafcik最近的採訪中解釋,鳳凰城測試的Waymo自動駕駛車輛,在試運營著多種模式,除了有帶著安全員的車輛提供服務,以及有一些完全是測試用途的車輛外,從2020年開始,有一些車輛是“僅限於乘客”——也就是把安全員拿掉。

時間往回撥到9月15日,沒有安全員的Apollo GO載著百度集團副總裁李震宇和央視記者行駛了近700米,在這不到一公里的行程中,百度透露出一個消息:其已成為國內第一家撤掉安全員進行自動駕駛路測的公司。

此前,出於道路安全的考慮,給每一輛無人駕駛測試車配一名安全員是無人駕駛行業的普遍現象。而撤掉安全員,則意味著該自動駕駛公司的技術積累已十分成熟。“拿掉安全員後,自動駕駛車從技術上需要克服的東西可能就沒有太多了。”自動駕駛公司AutoX內部人士李政(化名)對「深潛insight」表示。

市場規模超萬億,無人駕駛出租車是下一個風口嗎?

在無人駕駛出租車的發展上,國內也並沒有落後太多。

疫情之下,國內自動駕駛行業逆勢而上,在過去的幾個月中發生多起大額融資事件,小馬智行獲得豐田汽車4億美元投資,滴滴宣佈旗下自動駕駛公司完成首輪超5億美元融資。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外自動駕駛企業融資總金額超過35億美元,同比增長34.1%。

公開信息顯示,滴滴目前在上海的開放測試道路覆蓋了汽車會展中心、辦公區、地鐵站和酒店等核心區域。而AutoX則與高德地圖合作,上海市民通過高德打車即可呼叫一輛AutoX無人車。

在廣州的南沙區,小馬智行的無人駕駛車隊已組建,但目前僅對員工開放。同樣是在廣州的高新區,另一家國內無人駕駛技術公司文遠知行的Robotaxi車隊也已經向公眾開放運營。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國內Robotaxi企業的商業化階段並沒有進展到Waymo在鳳凰城“無安全員且收費運營”的程度,目前仍以提供免費的試乘服務為主。從技術層面來講,在限定條件下,自動駕駛公司當下已經可以做到無人駕駛的功能安全性,但距離全速全場景的L5級無人駕駛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開放路測與撤掉安全員不再令人激動。在技術相對成熟的情況下,商業化探索成為自動駕駛企業下一個爭搶的高地,一位自動駕駛行業觀察人士對「深潛insight」表示,“但是,想讓科幻電影中的場景落地並不簡單。”

“造出一輛Robotaxi不難,難的是量產和車隊管理,拿掉安全員只是第一步。”在李政看來,技術只是Robotaxi商業化、規模化的第一步。他認為,目前Robotax仍處於發展萌芽期,自動駕駛企業應該在通過擴大運營規模與豐富測試數據以突破無人駕駛技術的同時,逐步重點關注車隊的單車運營效率並展開調度優化,從而為Robotaxi的大規模商業化落地做好充足準備。

2、商業化前途未卜

在商業化的進程中,成本是第一道難關。

在李政看來,Robotaxi的商業模式想要成功,實現單車盈利是必要前提。“你把這個車和普通出租車比,你既要給安全員付錢,還要承擔車上那麼多傳感器的成本,所以肯定沒辦法盈利,但是如果把安全員去掉,馬上就可以盈利,因為這幾年激光雷達這樣的傳感器價格已經在下降了。”李政說道。

部分行業觀點顯示,實現Robotaxi商業化的道路非常清晰,但實踐的難度依然存在。

“Robotaxi的價格基本是普通乘用車的兩倍,一般消費者無法承擔,只能賣給運營公司,運營公司拿來跑無人出租可以賺錢收回成本。”AutoX創始人CEO肖健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滴滴自動駕駛公司COO孟醒也曾表示,滴滴自動駕駛的車輛成本在100萬元以上,而要想實現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現階段需要不斷地提高性能,只有性能基本定型後,才能降低成本。

然而,這些目標都需要車企在硬件方面的配合。一位小馬智行內部人士對「深潛insight」表示:“實現自動駕駛無人化與規模化的目標,對車輛統一的設計與軟硬件的配合等都會提出很高的要求,包括車輛控制、供應和電傳感器等軟件系統需要做到全方面冗餘等,這些都需要與車企展開更加深入的合作。”

市場規模超萬億,無人駕駛出租車是下一個風口嗎?

8月,吉利科技集團旗下出行企業曹操出行宣佈與元戎啟行合作,基於吉利旗下高端純電動車型幾何A打造自動駕駛汽車開展自動駕駛運營測試,同月大眾宣佈在合肥組建自動駕駛車隊,9月啟動測試,明年1月起在公開道路進行公眾載人試運營。

這兩家企業的加入,打破了以汽車製造商為主導的Robotaxi測試項目在國內市場“零布局”的空白。

但在Robotaxi領域,需要車企去完成的事情還有很多。目前多數自動駕駛公司都是軟件公司,只提供自動駕駛軟件服務,但自動駕駛最終的實現仍需要與具體車型的硬件進行適配。據李政透露,目前的主流汽車廠商中,有能力量產滿足自動駕駛系統運行的車企不到五家。

據「深潛insight」瞭解,目前,部分自動駕駛系統供應商也會提供自動駕駛硬件設備,但均未到達量產階段。“這些硬件設備設計出來容易,要達到車規級的要求就難了。”一位業內人士說道。

除成本外,政策也是自動駕駛落地的一大難題。據「深潛insight」不完全統計,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及長沙等城市已經建立了車聯網路測路段,併為相應企業頒發測試牌照。“雖然很多城市都發了牌照,但是完全落地商用和測試中間還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摸索,現在政府在這方面非常積極,但未來會怎麼樣大家都不知道。”上述觀察人士表示。

“若沒有政府的支持,單憑企業來談智慧出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我個人看來,目前Robotaxi遠未到商業競爭階段,而仍處於各方參與者聯合研發、協力前進的初級探索階段。”上述業內人士對「深潛insight」說道。他強調,商業化應用“急”不得,仍需一步一個腳印。

“自動駕駛從技術成熟,商業成熟到法規成熟,道阻且長,至少還需要做十年持續投入的計劃,也要做好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的準備,但方向是明確而堅定的。”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曾表示。

3、市場規模超過萬億

儘管商業化前途未卜,但Robotaxi的商業前景仍被多數人看好。

據麥肯錫公司預測,中國可能是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到2030年,自動駕駛汽車總銷售額將達2300億美元,基於自動駕駛的出行服務訂單金額將達2600億美元。市場調研機構艾瑞諮詢預計,到2022年L1至L5級別全球自動駕駛滲透率將達到50%以上,2030年全球自動駕駛滲透率則將增加至70%。

與第三方機構相比,來自從業者的觀點更大膽一些。肖健雄曾公開表示,如果把目前中國的網約車市場完全替代掉,那麼Robotaxi將是一個6萬億美元的市場。特斯拉CEO馬斯克則表示一輛Robotaxi每英里的成本可能不到0.18美元,遠低於UBer的傳統拼車服務的平均成本(每英里1-2美元)。此外,Robotaxi可將電動汽車的基本效用提高五倍。

即使市場一片藍海,但李政認為未來的Robotaxi市場並不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個行業技術門檻要求比較高,包括資金門檻要求也比較高,所以後入場的玩家很難超越頭部玩家,此外,這個行業不存在網絡效應,它只是一個技術,所以未來行業的競爭還是在技術上。”李政說道。

“6萬億美元的市場,現在因為技術門檻較高,國內參與的廠商並不多,這意味著每家廠商能夠分到足夠多的市場,不存在兼併或者競爭的壓力,”肖健雄表示,“現在就要看,誰能第一個衝破終點,誰率先跨過大規模商業化的起跑線,將會徹底改變格局。”

市場規模超萬億,無人駕駛出租車是下一個風口嗎?

李政認為,未來兩三年時間,行業的馬太效應會更加突顯出來,資源會向頭部聚集,最終脫穎而出的玩家不會超過5家。

“我其實覺得這一行業跟別的行業很不一樣,這一行業沒有任何商業模式的創新,全靠PK技術,你的技術好,你就活到最後。”李政說道。在他看來,Robotaxi行業是純技術行業,誰的技術最紮實,誰能花最少的錢實現無人駕駛,誰就能成為寡頭。

事實上,完全自動駕駛的實現不僅只有商業意義,還意味著科技變革的深遠影響以及人類勞動力的進一步解放,正如李政所說:“如果誰能先做出全無人駕駛,那麼他就真的是在創造歷史。”

*文中題圖及部分配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