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農村慣行調查與新民會的基層管理

1940年期間是日本學者進行農村調查的第一世代,隨著侵華戰爭的開展,日本的農村調查研究範圍由東北開始不斷擴大。日本的農村調查帶有較為濃厚的目的性,為制定殖民統治政策服務。在這一時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就是華北農村慣行調查資料,以問答的形式收錄口述資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並被學術界廣泛採用。

華北農村慣行調查與新民會的基層管理

華北農村慣行調查資料作為農村調查,具有基層性的特徵。而同樣作為基層管理的組織“新民會”則與華北農村的調查息息相關。盧溝橋事變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為維護華北地區的統治秩序,強化對統治區的管理,日本仿效偽既有的滿洲國“協和會”建立“新民會”。“偽國民政府”成立前後,新民會進行了重大改組,建立與汪精衛領導的國民政府之間的聯繫,日本對“新民會”的控制增強。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形勢受限,進而增強對“新民會”的影響,擴張“新民會”基層組織,再次進行改組。在日本的中國農村調查中,具有大量關於新民會調查的內容,對新民會的發展和改組起到了參考作用。

華北農村慣行調查與新民會的基層管理

起初“新民會”的主要內容是思想宣傳的奴化工作,通過改組後,“新民會”在華北地區參與了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活動。通過華北農村慣行調查,可以對新民會的基層管理有所把握。

在思想宣傳方面,“新民會”通過學校教育、出版、廣播等方式宣傳“新民主義”,“大東亞共榮思想”和反共思想。在1940年針對河北省欒城縣寺北柴村華北農村慣行調查資料中,就有關於青年教育問題的回答。當問及“有沒有推薦大家識字”的時候,村長張樂卿回覆“新民會有貼過海報”,並且每年會來一兩次進行演講。當演講的時候,村民聚集在路邊。在演講的過程中,新民會成員還向村民闡述了教育的重要性。由此案例可以發現,新民會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宣傳和教育工作,但在部分村落沒有形成固定的方式和時間,並非系統化的宣傳。

華北農村慣行調查與新民會的基層管理

在政治活動方面,“新民會”組織召開聯合協議會,召開村民集會,但無太多實質性成果,這一點在調查中也有所印證。在11月6日針對郝國樑的訪談中,郝國樑回答新民會目前在村中還沒有集會,新民會的班長未承擔具體工作。合作社的社員是被新民會命令而加入,但部分人可以拒絕命令。除此之外,據村民回答村中還有年齡在十五歲到二十五歲間的十餘人組成的“青訓生”(新民青年團),以培養指導幹部,進行政治工作。

華北農村慣行調查與新民會的基層管理

在經濟領域,“新民會”通過組織合作社,開展“增產運動”,徵發勞工等對日本軍事行動進行支持,並通過社會救濟增進民眾的親近感。但不同主體對此有不同認識,兩位村民在回答物資分配問題時指出,新民會關於小麥麵粉的分配因為品質差沒有買主,縣裡會強制村民購買。而前村長張樂卿面對“新民會對村裡做什麼樣的事情”時回答,“為村民謀求安定的生活。比如貸款挖井、低價賣出物資、其他貸款等等”。由於戰爭期間的農村調查受到政治影響,調查內容可能會偏離事實。但通過村民之間對問題的不同回答可以看出,村裡不同主體對新民會的認識不同。在調查過程中對多主體進行訪問,能夠更真實全面地反應村民的態度。

華北農村慣行調查與新民會的基層管理

在軍事層面,“新民會”建立武裝自衛團對抗反日勢力。在華北農村慣行調查中,有較大幅度的內容與自衛團相關。如詢問保甲和自衛團的關係,自衛團的組成編制,組成時間等。

在戰爭期間,日本方面組織了規模性的華北農村慣行調查,主要針對村落、稅收等問題進行調查,同時為日本的殖民統治提供借鑑。在1940年的調查中,有關新民會的內容出現頻繁,為該時間段及太平洋戰爭後日本對新民會的改組提供了參考。但在針對新民的調查中,村莊主要人物提供的回答與村民的回答形成了較大差異,對新民會的認知和感情有所不同。因此,通過慣行調查報告可以展現新民會在基層管理中發揮的作用。同時由於戰爭和政治的影響,也應以辯證的態度進行參考,綜合分析報告中多主體的不同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