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寂靜之地”,殘暴統治下,平民“道路以目”才能生存

道路以目的意思是,人們在路上見面了不敢交談,只是互相使一下眼色,用來形容人們對殘暴統治的憎恨和恐懼,敢怒不敢言。這個詞起源於周厲王時期。

由於分封制本身不可避免的矛盾問題,西周自康王之後,社會矛盾就開始激化。到周穆王時期,由於貴族內部的分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許多失勢的貴族和貧困的士階層,社會地位不斷下降,與城中的平民無異。平民階層中當時還有百工、商賈等工商業者以及社會的下層群眾。在周代,所營築的城邑通常有兩層城牆,從內到外分別為城和郭,城內稱“國人”,城外的稱“野人”或者“鄙人”。

中國古代的“寂靜之地”,殘暴統治下,平民“道路以目”才能生存

殘暴的周厲王

  

西周初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說白了就是奴隸社會土地公有制。井田制下受田的人,平時向授予者交納貢賦,戰時有服兵役的義務。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有權向每一位生活在土地上的貴族和庶民取得貢賦。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公田經濟已漸漸不適應當前的社會了,私田不斷地被開發,西周的井田制度嚴重遭到破壞。這時的國人開始不斷依靠從山林湖澤捕魚、打獵來營利,這些都對西周朝廷的經濟收入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周夷王死後,其子周厲王姬胡繼位。為了改變朝廷的經濟狀況,周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將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準國人進入謀生。這就等於斷了國人的經濟來源。

周都鎬京的國人因不滿周厲王的政策,怨聲載道。大臣召穆公進諫說:人們已經受不了了,都在議論紛紛。周厲王又命令自己身邊的人去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而且這樣的眼線遍佈全國各地,被殺的人很多。

中國古代的“寂靜之地”,殘暴統治下,平民“道路以目”才能生存

道路以目

在周厲王的高壓政策下,國人不敢在公開場合議論朝政。人們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後匆匆地走開。周厲王得知後十分滿意。對召穆公說:我是有能力制止人們的非議的,他們再也不敢議論了!

召穆公勸諫周厲王道:這是用強制的手段來堵住民眾的嘴啊!用這樣的方式堵住人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條河。河一旦決口,要造成滅頂之災;人們的嘴被堵住了,帶來的危害遠甚於河水!治水要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民要讓天下人暢所欲言才行。周厲王自然不愛聽這樣的話,對此置若罔聞。老百姓還是敢怒不敢言。

中國古代的“寂靜之地”,殘暴統治下,平民“道路以目”才能生存

受殘暴統治壓迫的人們發生暴亂

公元前841年,因不滿周厲王的暴政,鎬京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棍棒、農具,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周厲王下令調兵遣將。臣下回答說:“我們周朝寓兵於國人,國人就是兵,兵就是國人。國人都暴動了,還能調集誰呢?”周厲王頓時傻眼了,他立刻帶領親信逃離鎬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最後於公元前828年病死於該地。

國人攻進王宮,沒有找到周厲王,便轉而尋找太子姬靜。召穆公將姬靜藏了起來,國人圍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在危機時刻,用自己的兒子代替了王太子,將其交給了暴動的國人,結果召穆公的兒子無辜被殺。

中國古代的“寂靜之地”,殘暴統治下,平民“道路以目”才能生存

召穆公


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勸解下,國人平息了一些怨恨,紛紛離去。此時宗周無主,周公和召公根據貴族們的推舉,暫時代理政事,重要政務由六卿合議。這種政體,稱為共和,史稱“周召共和”。也就是說,中國也有過共和政體時期。並非一直是專制。但只有14年。

《史記》一書於“周召共和”這一年開始記年記事,也就是公元前841年,這一年也被視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國人暴動” 事件嚴重動搖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直接導致了周王室日趨衰微,逐步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