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寂静之地”,残暴统治下,平民“道路以目”才能生存

道路以目的意思是,人们在路上见面了不敢交谈,只是互相使一下眼色,用来形容人们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敢怒不敢言。这个词起源于周厉王时期。

由于分封制本身不可避免的矛盾问题,西周自康王之后,社会矛盾就开始激化。到周穆王时期,由于贵族内部的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阶层,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与城中的平民无异。平民阶层中当时还有百工、商贾等工商业者以及社会的下层群众。在周代,所营筑的城邑通常有两层城墙,从内到外分别为城和郭,城内称“国人”,城外的称“野人”或者“鄙人”。

中国古代的“寂静之地”,残暴统治下,平民“道路以目”才能生存

残暴的周厉王

  

西周初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说白了就是奴隶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下受田的人,平时向授予者交纳贡赋,战时有服兵役的义务。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有权向每一位生活在土地上的贵族和庶民取得贡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田经济已渐渐不适应当前的社会了,私田不断地被开发,西周的井田制度严重遭到破坏。这时的国人开始不断依靠从山林湖泽捕鱼、打猎来营利,这些都对西周朝廷的经济收入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姬胡继位。为了改变朝廷的经济状况,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这就等于断了国人的经济来源。

周都镐京的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政策,怨声载道。大臣召穆公进谏说:人们已经受不了了,都在议论纷纷。周厉王又命令自己身边的人去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而且这样的眼线遍布全国各地,被杀的人很多。

中国古代的“寂静之地”,残暴统治下,平民“道路以目”才能生存

道路以目

在周厉王的高压政策下,国人不敢在公开场合议论朝政。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后匆匆地走开。周厉王得知后十分满意。对召穆公说:我是有能力制止人们的非议的,他们再也不敢议论了!

召穆公劝谏周厉王道: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堵住民众的嘴啊!用这样的方式堵住人们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们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才行。周厉王自然不爱听这样的话,对此置若罔闻。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

中国古代的“寂静之地”,残暴统治下,平民“道路以目”才能生存

受残暴统治压迫的人们发生暴乱

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顿时傻眼了,他立刻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最后于公元前828年病死于该地。

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姬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在危机时刻,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王太子,将其交给了暴动的国人,结果召穆公的儿子无辜被杀。

中国古代的“寂静之地”,残暴统治下,平民“道路以目”才能生存

召穆公


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劝解下,国人平息了一些怨恨,纷纷离去。此时宗周无主,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史称“周召共和”。也就是说,中国也有过共和政体时期。并非一直是专制。但只有14年。

《史记》一书于“周召共和”这一年开始记年记事,也就是公元前841年,这一年也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国人暴动” 事件严重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