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散文:難忘打地鋪

來到西藏已經四年多了,這裡的冬天要比家裡的冬天來得早的多,也更冷一點。刺骨的寒風打在臉上,讓人更加懷念遠方的家鄉。

農村散文:難忘打地鋪

我彷彿回到了小時候家鄉的冬天。那時候的冬天比現在的冬天冷得多,光禿禿的樹枝在寒風中吱呀作響,嘴裡哈出的氣息變成一團白霧,鼻子臉蛋也凍得紅撲撲的。那時候沒有電熱毯,也沒有空調。為了禦寒,順利熬過漫長而又寒冷的冬季,家家都用盡辦法。

有的人家在堂屋晝夜生著火爐,可以做飯也可以取暖。小時候穿著媽媽親手做的棉襖棉褲,早上起床穿著特別涼,大人就會拿到火爐邊烤一會,穿的時候就會特別暖和。

農村散文:難忘打地鋪

有的人家在被窩裡放一個熱水袋,我們那裡叫水焐子,把燒開的水倒進去,水焐子就會慢慢鼓起來,擰緊塞子,放在腳頭前,整個被窩都暖和起來了。不過,隨著時間的過去,水溫也會慢慢下降,到了第二天早上,水焐子也就變涼失去了作用。

還有的人家在床上鋪滿厚厚的一層麥秸或者稻草,可以隔絕床底下的寒氣,既暖和又舒適。麥秸滑溜,稻草柔軟,我想這就是二者的區別吧。

農村散文:難忘打地鋪

我最喜歡也最難忘的就是打地鋪了。家裡來親戚,床上睡不下的情況下就會打地鋪。小時候,村裡住的都是瓦房,樓房很少見。稍微來幾個親戚,家裡就住不下了。

打地鋪離不開麥秸。麥秸在當時的農村可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物資。在小麥收穫以後,家家戶戶都會堆一個麥秸垛,不但能燒火做飯,還能作為保暖材料鋪床,同時也是小孩子玩耍的好去處,說麥秸垛是全家的依靠也不為過。

農村散文:難忘打地鋪

小時候走親戚都是走著去、騎自行車去或者開手扶拖拉機去,來回很不方便。碰到姑、舅家辦事,考慮到不同於普通的親戚和路途的遠近,有時候還得提前一天去。人一多,就需要打地鋪了。

大人們把打地鋪的地方打掃乾淨,因為只睡一晚上,所以不需要用木頭或者磚頭擋在四周,直接把麥秸鋪在地上,然後找來一床舊一點的被子鋪在麥秸上,可以再鋪一層被單也可以不鋪,再把晚上蓋的被子抱過來,一個簡單的地鋪就完成了,不用講究那麼多,打好的地鋪也就成了整個屋子裡最溫馨的地方了。有的人寧願睡地上也不睡床上就是這個原因。

農村散文:難忘打地鋪

我印象中的一次打地鋪是在二姑家,因為老表剪尾巴辦事。可以當天去的,可是前幾天一直在下雨雪,只能提前一天過去。父親開著手扶拖拉機,車斗上方用薄膜和竹篾搭一個棚子,車斗裡再放幾床被子,我們好幾個人就坐在被窩裡。因為有泥路,繞了好幾十公里才到。

晚上就是打地鋪睡的,因為天冷,大家吃過飯都躺進了被窩。我和老表睡一頭,嘻嘻哈哈地逗樂打趣,大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些家長裡短。慢慢地,不知道過了多久,大夥兒都相繼睡著了,在地鋪上度過一個寒冷而又溫暖的冬夜。

農村散文:難忘打地鋪

打地鋪的行為在過去不僅是為了睡覺取暖,更多的是人們在寒冬中團聚、交流,增進親情的紐帶。現在很少打地鋪了,家家戶戶都蓋上了樓房,房間多,能夠睡得下。有車的也多,幾十裡的路程,晚上吃完飯都能趕回去。

現在回想起來,打地鋪是快樂和幸福的。寒冷的是天氣,溫暖的是親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