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立法“救命神器”AED強制普及:公共場所全部配置體外除顫儀

華夏時報2020-11-11 17:48:58

杭州立法“救命神器”AED強制普及:公共場所全部配置體外除顫儀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徐超 杭州報道

就在很多地方還在為公共場所是否要配備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爭論不下的時候,杭州已經完成了全國首個地方性立法:公共場所按規定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

11月9日,杭州市司法局在杭州市人民政府官網公開《杭州市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管理辦法》(下稱《辦法》),杭州市人民政府已於2020年10月26日第66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辦法》,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323號)於11月4日公佈,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杭州立法“救命神器”AED強制普及:公共場所全部配置體外除顫儀

此《辦法》適用的範圍是“本市行政區域內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的配置管理”,遵循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倡導公益的原則。

AED是設計給普通人在公共場所挽救心跳驟停患者生命的急救利器,被稱為“救命神器”。

“杭州通過政府背書的方式,為全國其他城市樹立了標杆和參考樣本。”醫療健康行業分析師陳喬姍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亞運會安全舉辦舉措之一

在杭州市政府看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杭州市院前醫療急救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城市的實際而制定的《辦法》,能夠推進城市國際化,提升社會文明水平和城市品質。

雖然《辦法》總共就17條,但對於AED的配置、使用、後續等方面均有考慮。《辦法》規定,政府採購的AED,是指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註冊,依法批准上市銷售、使用,具備自動識別可電擊心律、自動電擊除顫功能,用於搶救心臟驟停患者,供社會公眾使用的便攜式急救設備。

AED在公共場所配置管理的負責單位,牽頭的是衛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門,協助的部門涉及到發展改革、城鄉規劃、財政、交通運輸、體育、教育、文化旅遊、商務、民政、紅十字會等。

在配置區域上,根據《辦法》所披露,幾乎囊括了大部分公共場所。涉及到的範圍包括有機場、火車站、地鐵等交通樞紐;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縣級以上行政服務中心、學校、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等;社區、公園、風景旅遊區等;商務樓、商超、賓館飯店等;其他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

官方表示,杭州作為全國首個以地方立法形式規範公共場所AED配置、使用的城市,將使杭州市民更具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推廣公共場所AED的配置、使用,也是保障2022年杭州亞運會安全舉辦的必要舉措之一。

“雖然最近關於要不要在公共場所配置AED的呼聲很高,爭論也很多,很多地方爭吵半天最後還沒有一個結果。但從杭州10月26日已經審議通過《辦法》來看,杭州市政府早已經未雨綢繆想到了急救的情況,因為地方行政立法需要經歷一個相當的時間。杭州先行先做,體現出浙江速度。”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邵斌律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辦法》納入“好人條款”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在《辦法》第十三條特別設定了免責條款:鼓勵具備急救技能的公民對急危重患者實施緊急現場救護,救助人因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

陳喬姍認為,杭州對AED的普及、配置通過法規對落地過程中的各環節進行規範,對可能出現的責任和風險進行劃分,其中的“好人條款”更是為實際應用做出保障。

從《辦法》可見,杭州在AED的配置使用上,還突出了公益性。《辦法》鼓勵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向公共場所捐贈、維護自動體外除顫器,自動體外除顫器上可以標註捐贈、維護者名稱。衛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門、紅十字會等可以視情或定期對配置、捐贈、培訓、使用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按有關規定進行表彰和獎勵。配置、使用培訓、維護保養費用納入政府預算予以保障。

統計顯示,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患者達55萬,超過80%的心跳驟停發生在公共場所。權威的心臟健康關懷機構AHA曾建議:AED的反應時間,應在4分鐘內。這意味著,當心跳驟停的緊急情況發生在公共場所的時候,邊上就有AED的話,至少搶救回生命的可能性會增加。

根據央視的報道,我國AED每10萬人的配備數量是0.2臺。而2017年的數據顯示,美國每10萬人約配備317臺AED,日本每10萬人約配備AED394臺 ,荷蘭每十萬人約配備695臺AED。

《華夏時報》記者從官方獲悉,未來三年內,杭州計劃在全市範圍內增加3596臺AED,保證每10萬人擁有42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