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批判之:唐豪點擊太極拳技擊痛穴

作者/李通國

於志鈞在所著《中國太極拳史》中提出:“太極拳的普遍性就是一種個人徒手技擊術。太極拳的經典和精華都是技擊術,表演、養生都不是太極拳的本質。”【1】

他的見解可以這樣理解:如果說太極拳不是武技就不會有人感興趣,就不會有人願意去研究它的發展史,就沒有必要考證太極拳的源流,因此太極拳必須技擊,才有豐富內涵值得去研究。

確實,武藝作家一直以來皆以標榜太極拳技擊為能事。不過,著名武術史家唐豪可不這麼看。

小批判之:唐豪點擊太極拳技擊痛穴

民國擂臺賽的格鬥

一、四兩撥千斤

王宗嶽《太極拳論》被後世捧為太極拳經典之作,其關於技擊的說法,“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御眾之形,快何能為?”以弱勝強,以慢制快,是太極拳技擊訓練的理想,它希冀最終能夠實現“四兩撥千斤”“耄耋能御眾”的情形。

自王宗嶽經典名篇伊始,武藝作家不吝筆墨地詮釋和闡述它,如雲,“國術中名稱極多,雖各有派別,然皆不外以強有力而欺弱,以手快勝手慢;凡有力者打無力,手快者勝手慢,如遇力大我十倍者,則我之立於敗地,又立刻矣。是皆各人先天自然之本能,並非由道理中所學而得者也。”

又云,“練太極拳到達至虛,其神妙能以四兩氣力撥動千斤,年登大髦之人,能御多數之敵,由斯觀之,絕非有力與快可勝也。”這是後代對王宗嶽技擊理論的通俗解釋和進一步的闡釋。

後代武藝作家在寫作中創造了諸多輕鬆勝敵的案例,也造就了眾多老年武術家技擊的神話。但打架終究是一件體力加技巧的活,“四兩撥千斤”尚且不容易,更不用扯談“耄耋能御眾”了。

唐豪批評說,這種論調真是井底之蛙的見解。“四兩撥千斤”是武術教師口頭上說的通常理論,哪能說是太極拳的獨擅之妙。文中的語氣,似乎太極拳之外,就沒有其他拳術能夠稱得上神妙。【2】

小批判之:唐豪點擊太極拳技擊痛穴

名家的四兩撥千斤

二、真有功夫的唐豪

指點太極拳技擊的唐豪自然不是技擊功夫的門外漢。

唐豪十幾歲到上海時,認識了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前身)武術教師劉震南,隨拜師學藝。武術教師劉震南不是等閒之輩,擅長形意拳和摔跤,又習練過西洋拳擊的中央國術館教務處長朱國福也曾拜師劉震南,且與唐豪關係甚是篤厚。

唐豪嗜武成迷,並沒有拘泥於拳腳套路功夫,對於各種形式的技擊也頗有興趣。顧留馨回憶唐豪時說:在摔跤的朋友中有一位叫田毓榮,曾經大清善撲營中的一員。在上海舉辦的摔跤比賽中經常名列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善撲營好手。當時唐豪和我曾想向著名的摔跤名家佟忠義和王子平老師學習摔跤,但是一直沒有機緣。田毓榮知道此事後,就毫無保留地教授我們摔跤技藝了。【3】除摔跤外,他在赴日本政法學校留學一年間學習了日本的劈刺之術。

他研究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戚繼光、唐順之及明遺民吳殳等人的著作,非常贊同前人的主張,形成他自己對武術重視戰場實用,反對虛花套路的觀點。“他撰寫的武術篇章中,始終貫徹這種觀點”。他認為實用性的武術仍然應該在學校、軍隊中推行,有助於保家衛國,反抗侵略戰爭。“他曾率領朱國福、楊法武、楊松山、朱國楨、郭世銓、張長海等摔跤家、武術家考察我國武術在日本的開展情況,回國後向武術界做報告,並在《國術統一月刊》發表文章,號召我國武術向實用方向發展”。【3】

作為中央國術館編譯處處長的唐豪,自是一個痴迷功夫的武者,他1928年中央國術館成立是入職到1931年5月離職,期間經歷了兩次國術國考、1929杭州國術遊藝大會擂臺賽、1930上海國術擂臺賽。當然,他也有足夠的機會和條件去觀察中國武術最高學府的學員和搏擊運動員們的所作所為。

他說,中央國術館經常舉辦武術比賽,我們看到學員個人練習的時候,一個個生龍活虎,可是等到臨場較技的時候有的人一上場便呆若木雞;也有這種情況,個人練習的時候,技術看起來稀鬆平常,可是臨敵的時候卻能夠制勝。自負以柔克剛的人,有時卻敗於剛;自負剛勝柔的人,有時卻敗於柔。平時技擊技藝十分純熟的人,臨場是有的人會驚慌失措。人高馬大的人有時會敗於短小精悍的人。經常拿氣功說事的人,一上場決鬥,快速進退奔跑之間,有的人就會氣喘吁吁,體力不支而退場。有的人,練習了一二十年功夫卻敗在一二年武術新秀的手中。此派勝彼派,彼派勝此派,在格鬥場上都是習以為常的事情。所以說,較量身手不能持一種功夫自以為是。【4】

唐豪後面的批評更是一針見血,絲毫也不給情面。

如果太極拳果真是人間少有之技,可是那些數十年純功的老前輩,為何在民國以來的三次搏擊擂臺賽上,沒有一個人能夠一顯身手呢?有人說,中國之懷抱絕技者,以晦藏自己的技藝當做美德,從來不肯輕易示人。這都是江湖愚人的套話,明眼人絕不會為這種掩飾之詞所欺騙

小批判之:唐豪點擊太極拳技擊痛穴

孫祿堂的推手

三、“以靜制動”, “以柔克剛”

唐豪似乎對搏擊場上的事情早已洞若神明。

實際上,一個人無論訓練中多麼鎮定自若,搏擊場上從來都是劍拔弩張,從來也不風輕雲淡。從來不曾失敗的太極拳家,大約從來也沒有真正地在搏擊場上與人較量過。搏擊場上的較量勢均力敵的對手,即便贏家也不過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除非一個訓練有素的武者面對一個沒有受到過武技訓練的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否則,面對殊死抵抗,難有百分之百手到擒來的勝算。

武藝作家筆下太極拳家的勝,都不是在真正的搏擊場上。太極拳家在民國有限的幾次搏擊擂臺上,也沒有一人真正地走上擂臺,直面技擊。

唐豪從實際的經歷中直覺地意識到,對於搏擊決勝,不限於某家某派,可能有另外的條件。

簡單地說,有力無膽者不勝;有力有膽,而眼不明,手不快者不勝;膽與力,明與快,兼而有之者,不知虛實變幻者不勝,知虛實變幻者,技巧不足以應付者不勝。技巧足以應付,不知勞逸之數,動靜之機者不勝。如果恃其能而輕敵者,有力而不能持久者等等,失敗都是因為自身的缺點所致。

這些都是習武者自身的身體素質、技擊技巧、戰術、心理等方面的分析,在實際的擂臺搏擊中還有一些外在的因素,諸如,光線的向背,地勢的高下等等都是構成搏擊勝負的影響因素。

所以說,無論何門何派,一定要具備了這種種的條件才足以言臨敵。太極拳的技擊理論,主柔、主慢而不主剛柔、快慢之互相為用,是知道二五而不不知道一十也。

小批判之:唐豪點擊太極拳技擊痛穴

陳發科的推手

因此唐豪以為,黃宗羲言內家拳曰“以靜制動”,今人言內家拳曰“以柔克剛”。無論以靜制動或者以柔克剛,是技擊之心法。凡習武之人,都應該知道的道理,而且在實踐中也不只有剛柔動靜的之別。

“搏擊之術,通乎兵法,變化萬端,豈徒限於區區練法治形式。故能以技致用者,方式內家。若一發手而當著必靡,一舉腿而犯即僕,則是內家中的高手,初不限與某拳之為內家也。其習技而不能致用者,便是外家。

以此衡量,少林不必皆是能手,況冒濫者多乎!以此而論,所謂武當技擊,則更是空中樓閣矣。【5】

唐豪雖然也沒有做過大量的關於技擊因素的統計學研究,但是他是通過賽場觀察得來的結論,顯然,要比武藝作家,從理論出發,或者只是從做過推手切磋這樣模擬搏擊的實踐得出的有限經驗出發坐而論道,更貼近武術實戰的實踐。

小批判之:唐豪點擊太極拳技擊痛穴

楊澄甫的散手

結語

如拳家所言,太極拳歸類於武術的話,它應該和一切的武術一樣,“技擊”是其本質,一切的訓練過程和目的為著培養最終的技擊能力,那麼所有習武者應當不以學習誰家拳術為能事,不以拜某人為師自覺顏面有光,不以嫡傳、真傳而自喜, “技擊不以標榜為重,而以應用為貴”。

若信此言為真,反觀歷代所謂太極拳名家,果真有令人信服的能力嗎?

註釋:

【1】於志鈞.中國太極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5-8

【2】顧留馨.憶唐豪[N].中華武術,1982(1):1

【3】顧留馨.太極拳研究.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

【4】【5】唐豪.內家拳[M].太原:山西體育科學出版社20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