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何“秋後問斬”還要選擇午時三刻的原因

據《禮記·月令》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春秋時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就有了關於刑殺時令“秋冬行刑”的記載。西漢以後,“秋冬行刑”被寫入律令,成為一項制度。

古代執行死刑,一般都是秋後問斬,並不是所有的死囚犯都是秋後問斬。古代還有一種死刑犯是斬立決,通常犯有忤逆謀反等重大案件的犯人,會斬立決。

古代為何“秋後問斬”還要選擇午時三刻的原因

為何選擇秋後問斬,斬立決?

“刑以秋冬”的制度不耽誤農業生產,秋收完畢也是閒暇之日。對統治者恣意妄殺起某種緩衝作用,但其政治實質則主要是封建統治者借天意之名,行殺罰之實,表示用刑是天命所定,不得違抗,讓老百姓俯首帖耳地任其宰割,使其統治得以鞏固。正因如此,一旦形勢處於緊急狀態或危及其根本利益的重大案件,統治階級就不顧一切,而以“斬立決”“決不待時”加以處決。

古代為何“秋後問斬”還要選擇午時三刻的原因

為何還要選擇午時三刻?

認為人死後是會有鬼魂的,藉助午時三刻的最強的陽氣能夠壓制住這些鬼魂免得其害人。這也是古代人的一種心理安慰吧,還有就是中午正是一個人最沒精打采的時候,這個時候對犯人行刑,也許能夠減少一絲犯人的痛苦,可以說還是充滿著一點人性化的氣息的。

古代為何“秋後問斬”還要選擇午時三刻的原因

封建迷信的色彩

古時候的科學技術比較落後,封建迷信的色彩特別的濃郁,人們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某些現象,認為世界上有鬼神的存在,所有的事情都是由鬼神來支配的,做的事情一切都要符合天意。春夏季節萬物復甦,到處充滿了生機,這個時候殺人非常不好。如果強行在這個時間斬殺犯人,那麼一定會違背天意,最終會受到懲罰古人認為天人感應,所以行刑的事應該放在秋後,也是對節氣的順應。

況且好多朝代對死刑也用的謹慎,為了防止誤判需要複查和上報,等到批覆也需要很漫長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