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財富”的硬道理


孔子:“財富”的硬道理

《大 學》是四書五經的第一部,由孔子的傳人曾子所著,它雖然只有兩千五百字,卻代表了孔子思想的精華,其中包富了有關世界、人生以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堪稱 中國文化的“心經”。其中包括如何看待財富以及生財之道的問題。在我看來,孔子所講述的都是財富的硬道理,是符合天道、天理的,不可違背的。願人人都能發 財,願人人都善待財富。

《大學》有句話:“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大學》還指出:“是故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人,有人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者。”

“言悖而出者必悖而入;貨悖而入者必悖而出。”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這幾句簡

明扼要的話,講的是財富與生命和幸福的關係,也講了財富的根本規律,概括了中國古人的基本財富觀。

“仁 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這裡“身”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這裡所討論的“生命”。古人講得非常好,仁者是用財富來發展、豐富、提升、完善自己的生 命。而不仁者卻是以身來發財,也就是通過犧牲自己生命利益來換取外在的物質財富,拿命——自己的人格、尊嚴與幸福——來換錢,結果是適得其反,捨本逐末!

在這裡,古人實際上早已指明瞭什麼是財富的內涵:真正的財富是可以幫助我們“發身”的東西,也就是能夠發展和完善自己的生命利益——即幸福的東西。

所以《大學》裡還強調:“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凡事有本有末,德是本、財是末,如前面所分析,賺錢的過程就是你積德的過程,但賺錢是手段,是末,積德才是根本,是目的。積德的本質實際上就是積福。

然後《大學》還這樣描述生財之道:“是故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我們可以這麼來理解:你要開一家公司,首先要吸引來必要的創 業夥伴和員工,憑什麼吸引來這些人呢?這就是靠老闆和公司的文化、精神力量,這就是“德”。“有德此有人”,有了這種“德”的吸引和感召,就會有了一群人 投奔來;“有人此有土”,“土”就是生財之道,就是我們的產品生產和服務系統;“有土此有財”,有了好的產品生產和服務系統,我們就可以獲得利潤;“有財 此有用”,這個“用”,在企業就是發展和完善我們共同的事業,使其更好地造福他人和社會;在個人就是發展和完善我們企業內部每個人的生命。

但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除了要懂得生財之道,還要懂得散財之道。“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你把錢財都摟在自己懷裡,就像一個老闆把利潤都抓在自己手 裡,捨不得給員工發工資、增福利,那麼員工憑什麼聽你吆喝呢?反過來,一個懂得與人們分享利潤和財富的人,人們才會心甘情願的追隨他。這正是一些卓越的企 業家哪怕在面臨危機、發不出工資的時候,員工依然一個個死心塌地的跟著他的原因所在。

這也正是《易經》所告訴我們的道理:“財者,聚人之用也。”錢財這個東西的作用,就是把人們聚起來,聚起來幹嘛呢?幹有益於個人和社會的事業。

所以比爾·蓋茨曾感嘆: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成為首富,對我來說,帶領一班富有才華和創造力的人幹有意義的事業,其中的快樂遠遠勝於賺錢。這句話說明他是一個富有財富真諦與人生大義的人。正是超越狹隘財富觀的這種明確篤定的偉大信念,才造成了偉大的蓋茨和微軟。

最後,《大學》告訴我們物質財富創造的基本社會原理:“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生產財富的人要多些,享受財 富的人要少些;創造財富的速度要快些,享用財富的速度要慢些。這樣的話,你的財富就會永遠處於富足的狀態。無論是一個家庭、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國家,莫不如 此。

在這裡,古人揭示了物質財富創造的兩個基本社會規則:生產者要多於享受者;生產財富的速度要快於享用財富的速度。

我們看到,真正有卓越成就的企業家,不管在哪個國家出生和成長,都有著基本相同的財富觀。這個財富觀一定是符合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則的。而中國古代聖賢早在數千年前即已幫我們總結出正確的財富觀。

《大學》裡的這幾句至理名言,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祖先留給我們的祖訓,理解它,遵循它,時刻以它為指針,我們的人生將無財富饋乏之虞,也不會出大差錯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你會怎麼度過呢?是虛度年華,還是成就一生?

人生難得,值得我們每個人好好珍惜。珍惜人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過得有價值、有成就。微信號公眾號“拼搏奮鬥”期待你的到來,一起拼搏、奮鬥,走向幸福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