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代宗師》裡有這樣一個橋段:葉問宗師在打木人樁的時候突然停了下來,接著繼續打下去,剛開始我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不知道他其實是忘了動作還是怎樣,後來我才明白,他是希望把自己的東西傳承下去,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憑一口氣,點一盞燈。亦如考研這件事,每個人對於它的期許沒有高低之分,現實的個人情況不同而已。與我而言,到了這個年紀還放不下嘗試,只真的是再也隱藏不住這個夢,直至後來變成死磕的戰役。
瞭解自己 不強求 不放棄
常常在夢境回到兒時躲貓貓的場景:始終在一個山洞裡,你聽得見外面的聲音,甚至偶爾裂開的縫隙裡也透得過外面的光亮,你試著伸出手卻依然摸不到邊界,看不見出口...相比於媽媽說什麼年紀不趕快找家,還在學習也不一定能考上的疲倦,我更害怕的是有一天有人告訴我:‘你的人生就這樣了’的絕望感。某書裡把這種狀態叫做:人生幽閉恐懼症。
2018年2月,綜合12X分,英語55分。查完成績的第二天,一個當時算不上熟識的CC姑娘斬釘截鐵地約二戰,在我還不及想著放棄的時候,她便萬分積極、熱情且無償分享她得到的一切學習資源時,我才發現自己其實早已沒有了退路,可,畢竟是距離國家B線還差二十幾分,這不是一個約定、幾句鼓勵就可以和他人一下子縮小的差距,我要怎樣重新開始?每一個單科應該怎樣做出調整?如果這一次依然落榜,這幾乎一年的時間是不是又是浪費?
揹負著並不輕鬆的備考心情,我翻開17年所有的複習資料,從2月27號開始單詞打卡。
把自己逼到偏執
在備考的這兩年裡,我學習到了兩個字:天賦。
例如:數學,從高中二年級開始,無論150分還是100分的卷子,我的數學都穩定在30—45分之間,為了儘量彌補這種學霸們只是發揮一般水平就能達到的零頭有所提升,我從3月初開始聽數學基礎並在正式上課以後,不落下每一次課,每一次作業的每一道題要求自己必須完成五個步驟:默寫當天知識點、抄作業題、左邊思路、右邊計算、最後總結。這麼做的目的有三個:一、知識點的默寫回顧當天聽課內容;二、羨慕他人看見題目就有思路,於是通過抄題後寫下思路的方式來試圖對比出同樣的題目自己的缺陷在哪;三、總結同類型題目中反覆無法理解或經常忘記的點。每一份作業我付出了至少比別人多兩倍的時間,而這種堅持在數學整體複習過程裡做到了70%的內容,直到12月初模考時數學成績依然不理想時,我破釜沉舟的方法是:單獨歸類一百多道條件充分性判斷主攻,問題求解抓重點幾個類型,其餘全部放棄。
英語學校無硬性要求,以前沒有過四級,只憑借17年10月至考前的衝刺經驗重新規劃新一年的備考。整體規劃時間:2—9月單詞100打卡不間斷,其中2-5月以單詞為主加基礎講義閱讀常見詞彙抄寫隨手本,5月中旬開閱讀(每天一篇),6月起每天兩篇。要求自己必須堅持閱讀三遍法:第一遍,用已有單詞量和經驗,鉛筆析錯;第二遍,錯開時間,打亂順序全部重新做,重視原文定位句並總結每一篇文章的替換詞;第三遍,從題目設置出發,根據不同詢問方式,找原文各種小提示詞並總結,試圖理解出題陷阱。
以上是我具體舉例個人的備考方法,看起來很笨拙也不一定適用於很多人,我見過比我努力翻N倍的人,也看過猶如神級一般存在的學霸,備考過程冷暖自知各不相同,即使今年最終的成績在班裡排名也不是靠前的範圍,但是成績出來的那一刻,我還是哭了。幾乎兩年裡所有的心酸疊加著考完就沒有睡過一個好覺到查成績一天的發抖,直至白紙黑字的那一刻,心裡才終於放鬆下來。
我想告訴現在準備或者以後還想備考的小夥伴,請你一定要先了解自己,從開始的期許到具體落實到每一個科目的安排,中間過程裡學習方法調整和堅持,最後,也是最最重要的是,請你不要輕易和他人比較,請你在萬分困難的關卡允許自己適當放鬆,你的目的只有一個: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