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這個地方這種罕見的方言叫“軍話”,秒殺你吧!

在南粵之東南的汕尾市陸豐,有一個小鎮叫做西南。西南鎮的青塘村、坎石潭、大埔、安安、兩軍、新村等村有部分的居民說的一種方言,既不是廣府一帶的粵語,也非粵北地區所操的客家話;更不是粵東的潮汕話。聽他們發音有類似古漢語的發音,當地的居民把這種話稱之為“軍話”。

何為“軍話”?“軍話”這種古漢語言又是如何傳到這片曾經的嶺南荒蠻之地的呢?


汕尾這個地方這種罕見的方言叫“軍話”,秒殺你吧!

西南鎮內


據學者們的研究得出,西南軍話它是一種以北方漢語發音為基礎,融入了粵、閩、客三大方言語系的一種獨特方言。發音中保留了古代漢語聲韻,抑揚頓挫,頗具樂感。

明朝,朝廷為加強海域邊疆的統治,制定了兵衛政策,設立衛、所、旗軍制度。當時的陸豐這片土地,極為荒涼,人煙稀少,史稱“南蠻絕地”。明皇朝建立後,朝廷為加強海域邊疆的統治,於洪武七年(1374)重新制定了兵衛政策,設立衛、所、旗軍制度。適時,倭寇猖獗,盜賊橫行,為了“靖海上烽煙,衛邊疆社稷”,朝廷派都指揮使花茂,建立碣石衛,捷勝所、平海所等,負山阻海,守衛南海之門戶。自此,中原一代的駐兵便進入了海陸豐這片蠻荒之地,他們不僅帶來了守衛海域的責任,也為這片土地帶來了中原的文化。


汕尾這個地方這種罕見的方言叫“軍話”,秒殺你吧!

古鎮鄉村小路

明朝軍隊的制度實行的是屯兵制,其聚居性和世襲制讓軍話得以推廣和延續傳承。舊時,西南境內的螺河是陸豐大陸的航運水系系統,又加上西南等地廣袤的農田耕地,適合屯兵農耕,所以這裡便成為了碣石衛所的數千官兵的軍田屯點,部隊與外界又相對的隔絕,使得“軍話”得以傳承。

隨著歲月變遷,斗轉星移,朝代更替,明朝的屯兵隨即也成為了普通的老百姓。由於生活、經濟、社會等諸多的交流,這些軍屯點的人們逐漸受周邊粵、閩、客三大語系的強烈影響,最後還是使其逐漸形成了一種以“正韻”語音為基礎的北方漢語又混有粵、閩、客方言的獨特方言——西南軍話。

由於明朝的衛所軍制行之不久的原因,當年隨軍而來的軍士及其家眷便在海陸豐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下來,成為當地的居民。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陸豐西南鎮內的使用軍話的人們尚有1萬多人,主要聚集在該鎮青塘村,陸豐的坎石潭、大埔、安安、兩軍、新村等村也有一部分居民。這些居民,正是當年碣石衛城的衛軍的後裔。


汕尾這個地方這種罕見的方言叫“軍話”,秒殺你吧!

汕尾濱海圖

在海陸豐坊間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說西南軍話,可以通天下”。足以說明西南軍話在農耕年代的時候與中原漢語的接近。西南軍話是具有特色的民族方言,由18個聲母、60個韻毋,6個聲調合成,又保留著古代漢語第五聲“入”聲的有不同聲韻的語言。由於舊時西南軍話區靠近碣石衛,故內含官話成分較多。因此講西南軍話的人大多數對多種方言都能應用自如。

汕尾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這裡的文化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和融匯性。嶺南三大文化體系都在這裡交匯,無論是民俗文化、村落民居、生活習俗,還是語言。因此,才使得這個南陲邊境的海陸豐擁有了豐富民間文化資源!

步入新的歷史時期,這座民間文化海洋,敞開胸懷,期待你的熱情的擁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