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学者推测——谢庄岩画:远古时期的“岩画天文台”

□周丽晓 匡佳慧

近日,对河南岩画的研究又有重要发现,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史专家孙小淳教授对南阳市卧龙区谢庄镇田营村的古岩画的性质和用途提出新的推测:被当地称为“日月祭祀坛”的岩画是一种石刻天文图,其圆形结构具有测定季节和时刻的天文功能,是一种日晷。该岩石画的天文意义极其重要,很可能是远古时期的“天文台”。

2020年11月7日上午,孙小淳教授一行三人在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研究员赫玉建,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长周,卧龙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雷燕等的陪同下,前往卧龙区谢庄镇田营村实地考察。该大型岩画雕刻在一块稍有坡度的岩石上,南北长约29米,东西宽约27米。岩画最显著的地方是位于北端的圆盘状雕刻,由内外圆组成,内圆面稍高,形成内外圈之间的凹穴圆环。孙小淳教授等人当场对其进行了粗略测量:圆盘的内圆直径为1.7米,外圆直径为2.6米,圆盘面东高西低,坡度角约为12度,圆盘中心有明显的圆点。孙小淳现场取一树枝立在圆盘中间解释其测时的功能:根据一天中立杆的影子投在圆环上的位置,即可测定时刻,因此他推测这是一种日晷。内圆上有一明显凿刻的缺口,初步判断在正南方向。孙小淳教授对圆盘外东侧东南和东北方位约2米处的“旦”形和“月”形图案,作了角度估算,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东经112度,北纬33度)推测,认为很可能是冬至、夏至的日出方位,因此该日晷又具有测量日出方位以定节气的功能。整个岩画上还刻有一些成组的圆点,构成星象图,其中可以辨认出“北斗”等星象。根据这些初步的观察与分析,孙小淳教授认为该岩石画具有明显的天文观测功能,兼具天文宇宙图的性质,可称其为“岩画天文台”。

据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白振国及当地考古专家介绍,南阳地区的凹穴岩画,分布范围广、数量大、类型齐全,自成体系,年代最早的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除卧龙区岩画之外,南阳市境内很多县(市、区)也有不少类似的岩画分布。其中卧龙区谢庄镇岩画内容全面且保存完好,便于集中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孙小淳教授一行对谢庄岩画所做的初步考察和推测,为进一步研究这一遗址的年代、性质和功能,指出了方向。孙小淳教授提议,宜尽早组织天文学家、考古学家、岩画专家对该遗迹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指导谢庄镇政府做好下一步的保护工作,谢庄镇对此高度重视,在已为这处遗迹安装监控的基础上,将着手修建保护围栏,确保遗迹安全。

参加此次考察活动的人员有: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科研助理周丽晓博士、博士研究生匡佳慧,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研究员赫玉建,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长周、职工尚帅,南阳市卧龙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雷燕,谢庄镇时任副镇长贾丛、村镇建设办公室李丕、田营村支部书记屈建功等。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者推测——谢庄岩画:远古时期的“岩画天文台”

孙小淳(左二)等对圆盘进行初步测量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者推测——谢庄岩画:远古时期的“岩画天文台”

孙小淳(左二)对圆盘的功能进行推测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者推测——谢庄岩画:远古时期的“岩画天文台”

孙小淳(左二)介绍圆盘的日晷功能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者推测——谢庄岩画:远古时期的“岩画天文台”

可辨认的“北斗”星象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者推测——谢庄岩画:远古时期的“岩画天文台”

谢庄岩画的圆盘部分,专家推测可能是具有“日晷”功能的天文图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者推测——谢庄岩画:远古时期的“岩画天文台”

考察谢庄镇岩画

图片由匡佳慧、袁硕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