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學會感恩,遠離“貪婪”陷阱的那些小細節?
故事一、
大家都知道孫儷曾經資助過一名叫向海清的男孩,高考失利之後,孫儷一直鼓勵他。選擇復讀的向海清隨後考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學。但是他在上大學期間卻一直問孫儷要錢,並且隱瞞了助學金的事情。隨意的花錢,不好好學習,整日裡遊手好閒。完全就是一副敗家子的模樣,可以說一點大學生的樣子都沒有了。那個時候孫儷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慢慢停止了對他的資助。孫儷卻被向海清反咬一口,給孫儷寫了一封6000字的信。信裡的內容不是感激,而是抱怨孫儷這個人太小氣。
那段時間孫儷和自己母親的生活都受到了嚴重的困擾。
這些年過去了,向海清已經和他原來的同學朋友基本上斷了聯繫。但是據知情人士透露,向海清如今孤身一人在上海求職。生活過得並不如意。其實這樣子的結局也是大家能夠想象得到的,一個不懂感恩反而恩將仇報的人能有什麼樣的出息呢?
將來的社會,比拼的一定是人品,擁有感恩之心的人能得到更多上天的眷顧。
故事二、
然而,這樣的事並非個例,在叢飛患重病期間,有幾個被他資助的孩子不但絲毫沒有關心,反而表現得冷漠無情。甚至有個還公然打電話責問:“你不是說好要將我的孩子供到大學畢業嗎?他現在正在讀初中,你就不肯出錢了?你這不是坑人嗎?”
手機暫保管人林燕急忙解釋:“叢飛病了,已經幾個月不能演出了,現在暫時沒錢給孩子們交學費,等他身體好了一定想辦法寄錢過去。”對方聽罷,半信半疑地盤問起來:“他得的是什麼病啊?”林燕告訴對方是胃的問題,可能比較嚴重,對方聽了,問:“那你問問他什麼時候治好病出來掙錢啊?”
我無從得知這些人是什麼樣的心理?也不知道他們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和資格來這樣要求?反正廣大有良心的網友們都心寒了!
然而,在心寒的背後,其實發現身邊這樣的人其實並不少。只是可能沒這麼誇張,那些不知足的人大有人在。
話說之前有個善良的年輕人,每天都給街邊的乞丐錢,這樣持續了幾年。後來沒給了,乞丐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我結婚了,有了家庭需要的開支多了,沒有多餘的錢給你了。結果乞丐一巴掌打了過去說:“你竟然拿我的錢去養你的妻子?”
這是一個笑話,但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卻很真實。有些人,你今天給他兩顆糖,明天再給兩顆,日子一久他就當成理所當然的了,如果有一天,你只給了一顆,他就會認為是你欠他的。
所以智慧的古人才說了這樣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不從思維上改變他人的腦袋,給再多的錢財只能滋生他更加愚昧的認知和貪婪的慾望。
- 我們或許沒有能力去改變他人的想法,但我們每個做父母的都承擔著培養祖國未來的重任。這些暫寄在我們家裡的種子,將來是光鮮而嬌嫩的花朵還是強壯有力的棟樑之材,取決於我們從小輸送給他們的營養。這營養不只是感恩,教養,知識,學歷,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些停留在書面語言的表象,更多的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我們該如何捕捉日常細節呢?
1、現在外面很多店鋪都擺有糖果,可以隨便拿。這應該是孩子們的最愛。有些膽大的孩子可能直接抓很多,有些內斂的可能想要又不敢。我的孩子雖然不內斂,但也不會隨便拿,他們會很渴望地看著那些糖果,然後叫“媽媽”。
我理解!我會鼓勵他們:“寶貝想吃是嗎?可以的。叔叔阿姨擺在這裡就是給我們的。你拿吧!”得到我的允許後,孩子們先試探著拿一顆,見我微笑不語,於是繼續拿,這個時候我就會說:“寶貝,這個每個人只能拿一顆,不可以多拿哦!”於是,寶貝們就會放下,有時候會說:“我要給哥哥(姐姐)拿一顆。”OK!我允許,並且誇獎他們懂得分享,能夠想到哥哥或姐姐很棒!
也許有人會說,不就一盤糖嘛,有什麼好計較的?孩子自己想吃就吃。我想說的是這還真不是一顆糖的事情。
1)我鼓勵孩子拿是培養他們在哪裡都膽大不畏畏縮縮;
2)我只允許他們拿一顆是讓他們“知足”,不“貪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就是這樣來的,也許今天你以為他只是多吃了幾顆糖而已,但這種“貪婪”的思維一旦養成,明天會怎樣,可以自己去想象,也可以看看往年的案例;
3)如果他們能夠想到別人,這是非常良好的品質,要及時正面回應,能增強孩子自信心,培養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
4)拿後一定要對裡面的人說“謝謝”,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任何東西都不是白白得來的,它一定有人對此付出。
2、去超市或商場這些地方,孩子們一定受不了誘惑,這個時候一定要提前跟他們講好規則:每個人都可以隨便挑,但只准買一樣。
1)首先必須提前講好,如果已經到了商場看到孩子們不停地往購物車裡裝的時候才說,雙方一定都不愉快,而且實施起來很難;
2)可以隨便挑是培養孩子們有主見的能力,自己喜歡什麼就什麼,不用事事都看別人的眼色行事;
3)只准挑一樣除了能夠讓孩子懂得“知足”,還能培養他的控制力,以後在任何情況下才能抵得住誘惑,這個品質非常難得。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請
刷新
試試這裡特別讓提醒大家注意的一點是:很多人總是逗孩子,給我吃一個,當孩子真的給到你的時候,又說我不吃,你吃吧!
我家老人家也會這樣。我會提醒他們不可以,孩子給了必須吃,哪怕做做樣子。當孩子處於社會成長認知期的時候,這就不是一口食物了,而是在幫他建立無私的分享能力和尊老愛幼的優良品質。
3、有時候可能去別人家玩,看到什麼玩具等想要帶走,無論別人是否願意贈送,堅決拒絕。
我家娃也碰到過這種情況:
1)如果是吃的,我會讓他們拿一點,不能全拿。
2)如果是玩具什麼的,別人堅持要送,我會先感謝對方,然後告訴她這是我在教育孩子,是原則問題,希望能夠理解。
一隻老鼠跳進了米缸。缸裡的米比較多,所以老鼠站在米堆上,離缸口比較近。在米的這個高度上,它剛好能跳出缸外。這時米堆的高度,就是老鼠生命的高度,它應當在這個高度上及時地跳出米缸。可是,老鼠捨不得這一缸的大米,一直埋頭拼命地吃。它未注意它的肚子雖然越來越充實了,但它站的位置卻越來越矮了。對它來說,缸口是越來越高了,已經超出了它所能跳起的高度———它的生命的高度。
而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實就像這隻老鼠一樣,在培養他們對自己生命高度的理解和把控。只有對自己的生命和正確的認識,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謹以此獻給和我一樣的爸爸媽媽們!
家有三娃,持續學習和踐行家庭教育四年,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關注@寶陽育兒說,讓我們做智慧父母,一起陪伴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