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终有界?

这个世界很大,这个世界很久。大到航海时代都未曾征服的星辰和大海,久到现在的地球历经悠悠千古依旧生机盎然。

世界无界,然目之所及,终有界。世界并不是我们看到和想到的那样:

英国人并不都熟悉莎士比亚的戏剧,法国人也不都在埃菲尔铁塔下并且浪漫香粉,巴西也不全是沙滩和足球,日本人也不全因浮世绘而骄傲。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终有界?

只见树木,未见森林

我们都太习惯于给城市贴标签了,贴久了就撕不下来。等到我们亲身经历的时候,会发现曾经的标签欺骗了我们。

其实是我们欺骗了我们自己,我们一直只看到了树,没有看到森林。

我中学学历史的时候,很羡慕18世纪英国上流社会贵族的生活,香车美酒,雾都佳人。甚至想穿越到那个时代,去简奥斯汀笔下的伦敦后花园,追寻生命的真谛。

可事实是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远不如当今中国的中产阶层,理智地想一想,在现代化的当下,根本没有必要去幻想过去。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终有界?

而俄罗斯曾经帝国的辉煌,也只不过是街上商店的空空如也;美国人引以为傲的二战后格局,也只不过是各类疾病发病率,交通事故率最高的时期;英国人沉湎的维多利亚时代,其实一直被工业化的污染所荼毒。

现在我所在的城市叫上海。黄浦江畔,东方明珠,这些熟悉的标签早已刻在全国人民的脑海里,这里有着人们对繁华的一切向往。

我暂时住的地方离陆家嘴中心不过五公里,每天上下班都可以看到上海中心、金茂大厦那几座地标建筑。

可是我周围依旧有着很多破旧的平房,古老的多层建筑,以及被锁匠和沙县小吃笼罩的陈旧商业街。单看周围,你根本想不到这里是上海,还是离上海最高地标建筑不到五公里的陆家嘴金融区。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终有界?

人们会把看到的东西记入脑海,东西越少,就越以为是事情的全部。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那些旧的认知,需要和更多新的认知去融合,进而以更宏观的角度去看世界。

时间在变,变是不变

这个世界是时间和空间组成。我们除了认知到空间标签——即城市标签的真实性,还应该看到大片时间里的真实性。

古往今来,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时间的流淌。而时间在变,也成了最一成不变的事情。

那过去的时间是不是如我们想象的真实?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终有界?

从狩猎时代,到农耕时代,再到工业时代。我们倾向于给前两者贴上“自由”“闲适”的标签。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而现代繁重工作下的人们,除了上班,偶尔还有加班,仿佛是穿行于人海车流之中的机器。

在这种错觉下,自然地会认为古时人们的工作更轻松。其实在古代,人们还是一样地忙碌,甚至不比现在的工作轻松。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终有界?

明朝有这样一件事。明宣宗朱瞻基在给父亲上坟后,突然一时兴起,决定徒步走回皇宫,只带了几个随从。

途径一块田地时,朱瞻基看到一个老农在辛苦地耕耘,就亲自来到老农面前,询问了老农一些关于种地的情况。

老农并不知站在他面前的是当今皇上,就抱怨了起来,说道:“我们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一刻都不敢耽误,即便是这样也只能算是勉强生活了,哪里还能挣钱啊。“

朱瞻基听闻后,一脸尴尬,羞红了脸又问道:“那你们冬天总该能休息了吧?”老农又诉起苦来,说道:“冬天朝廷的徭役又下来了,比以往更累。”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终有界?

要知道,明宣宗可以说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他励精图治,体察下情,开创了仁宣之治的佳话。就在这样一个仁君的盛世下,劳动人民还是不分季节不分昼夜地辛勤工作。

而现代化,智能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地去臆想古时候轻松自在的工作?

我们的认知就是如此的局限,我们一边看着当下的生活,一边觊觎着陌生的过去。而在这个久远的时间里,我们能看到多少;在这个偌大的世界里,我们又能看到多少。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终有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与之前的不同,只是第一步。而那些历史长河里的须臾,或宏伟,或凄美,或奢华,也终究是镜中花,水中月。

我们只有站在更高的地方,才能看得更远。我们只有站在足够久远的时间里,才能看得更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但是在庸常的生活里日复一日的我们,又如何更上层楼?

答案其实很简单:读书。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终有界?

我一直觉得,读了一本好书是一件非常令人羞愧的事情。因为你只花了几十块钱,却得到了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大彻大悟。甚者你在书里,走过了别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如果这个世上有一种投资不会亏损,那就是读书。读书的另一种解读是,用少量的金钱,买大量的时间,甚至买过去的时间。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用时间换金钱,这个过程叫做工作。而少部分的富翁,就是用金钱换别人的时间,这个过程叫做致富。

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读书,就是致富;文字打败时间,我们读书,就是永恒。

偌大的世界:目之所及,终有界?

茨威格写过一本书叫《人类群星闪耀时》,它说历史其实不是一条长河,而是由一个又一个闪耀的时刻组成的。

比如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那一刻,牛顿被苹果砸中豁然开朗的那一刻,美国人赢得独立战争大喊Freedom的那一刻。

如此,我们读的书越多,我们了解那些闪耀的时刻就越多,那些不太真实的城市标签,那些不太贴切的华丽生活,也就都随风而去了。

偌大的世界里,虽目之所及终有界,然心之所向,终无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