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小夥的“玫瑰生意經”

“90後”小夥的“玫瑰生意經”
“90後”小夥的“玫瑰生意經”

劉凱檳在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的玫瑰種植基地介紹情況(4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新華社昆明5月5日電(記者彭韻佳、林碧鋒)“裝箱要壓平,不然容易傷著花。”“90後”小夥劉凱檳剛和客戶通完話,便走進忙碌的鮮花車間,查看即將運往上海和深圳裝箱情況。

配有自動傳送帶、智能冷庫的鮮花車間,裝載環控系統、智能灌溉系統的溫室大棚……在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從“玫瑰小白”到打造千畝玫瑰種植基地,劉凱檳用了5年時間。

“最近正值花期,訂單比較多。”接電話訂單之餘,劉凱檳便在車間內穿梭,檢查督促生產線各環節。

“朝九晚五的工作不適合我。”學醫的劉凱檳笑著回憶道,大學畢業後他放棄從醫,回到老家郭家村,開始琢磨要做點兒什麼,考慮到花卉是雲南特色產業,便決定種花。

“90後”小夥的“玫瑰生意經”

這是4月28日拍攝的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玫瑰種植基地鮮花車間。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這個決定遭到家人一致反對,但父母拗不過他,還是給了他最初的創業資金。

租地、買苗、澆水施肥……陸良縣沒有專業種花人,缺乏經驗的劉凱檳全靠自己摸索,逐步種植了10畝紅玫瑰。望著滿地玫瑰花,劉凱檳卻一籌莫展,“只忙著種花,卻忘了聯繫買家,這麼多花賣到哪兒去?”

他想到昆明斗南花市,便獨自跑到花市聯繫收購,結果卻被告知:花品質一般,且採摘太晚,已經開過了頭,達不到銷售標準。

種花第一年,劉凱檳“竹籃打水一場空”。就當家人都認為他會放棄時,劉凱檳卻開始跑到全國各地學種花。

“90後”小夥的“玫瑰生意經”

工人在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的玫瑰種植基地鮮花車間工作(4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像紅玫瑰、白玫瑰都是傳統品種,市場漸趨飽和。”在學習過程中,劉凱檳受到一位同行的啟發,決定去嘗試新品種。新品種價格高,有盈利空間,但市場需求不確定,風險大。“很多人嫌風險高不敢做,我不怕。”

劉凱檳開始研究培育新品種。2016年,他培育的玫瑰以高於普通玫瑰的價格一售而空,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找準方向後,劉凱檳成立合作社,發動村民一起種花,郭家村的玫瑰種植基地逐漸發展到600多畝。種花、澆水、施肥、採摘、打包、送貨……除了幾個幫工外,劉凱檳都是自己做。“一般早上七點開始採摘,下午六點把花束包好,送到斗南,賣完回來往往已是凌晨,第二天重複一樣的工作。”

“90後”小夥的“玫瑰生意經”

工人在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的玫瑰種植基地鮮花車間整理鮮花(4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碧鋒 攝

2018年,劉凱檳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組成創業團隊,成立公司。“以前花送到斗南再銷售,價格受市場影響波動大,而且很難得到終端客戶反饋。”為打破傳統銷售模式,劉凱檳和團隊開始實行定價銷售、產地直銷、線上售賣等模式。

劉凱檳逐漸打開銷路,又開始擴大種植規模。如今,劉凱檳和團隊在馬街鎮又建起了第二個玫瑰種植基地,面積近500畝,帶動周邊150多戶農戶就業。

“除了已經實現量產的40多個品種,還有實驗種植品種200多個。”劉凱檳每年都要篩選新品種。

夜幕降臨,馬街鎮玫瑰種植基地依舊燈火通明。在這裡裝箱的鮮花,將銷往全國各地。(完)

來源:新華網雲南頻道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