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重溫教育的目的:幫助孩子成為她想成為的那個人

新學期,重溫教育的目的:幫助孩子成為她想成為的那個人

新學期到來,重提教育的目的——不知道你在送孩子上學之前、是否已經想清楚了這個問題?如果沒有仔細想過,建議你一定想想。本號今日推薦山鴻文章《幫助孩子成為她想成為的那個人》,作者詳細敘述了他們那代人所經歷的教育、以及他對教育和孩子成長的理解。歡迎帖後留言、發表您對教育的看法。

幫助孩子成為她想成為的那個人

山鴻 / 文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過寫命題作文《我的理想》的經歷。1981年,讀初中,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寫《我的理想》了。和以往不一樣,這一次不曉得是哪來的膽子,我說“我的理想是要努力讀書,爭取升學跳出農門將來端鐵飯碗不修地球”。“天啊,你這個娃兒的思想有問題”,記得那是上午的第一節課,語文老師面向全班同學讀了我的作文,並公開批評了我的理想自私、渺小,不夠高尚和遠大。

我們那個年代、俗話說“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的一代天生就是“革命的螺絲釘”“共產主義的接班人”,千千萬萬的孩子們加在一起只有幾個“又紅又專”的理想:當科學家、參軍保衛祖國、當醫生、當工人、當勞動模範......在學校的灌輸和社會提供的榜樣的雙重作用下,大多數孩子的腦子都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定製。

可是,我如不想重複一個農民“風裡來、雨裡去、種田的人、吃不成第一碗新米”的命運,除了當兵、就只有升學一條路。所以,你批評你的,我還是堅持我的,只是我明白了“這世間的事,有做得、說得、做不得、說不得之分寸,心裡的有些想法,是不能說出來的:1981年,那一年我14歲,一日之間,我從童少步入老成世故。

在這裡,我寫的是理想,也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曾經和被教育者是沒有關係的。社會需要怎樣的螺絲按規格生產就是。

教育的目的和被教育者部分發生關係——在我身上,開始於1981年秋天的那個早晨。我讀書的全部目的,就是要考上中師——為自己成為端上鐵飯碗的公家人、也為大家族的出人頭地。此後的6年,初中畢業、補習、讀高中、高中畢業、補習、再補習......在讀完一個本科初中、一個本科高中之後,1987年,終於考進了一所本科師範大學。

“一木出林,萬木遭殃”,“大樹之下,寸草不生”,一個農村的多子女家庭要供出一個大學生,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我是我們那個村共和以來大半個世紀考上的第一個大學生,為了保證我的上學、二妹小學未畢業就回家了;輪到三弟,父親已沒有更多力量顧及、只能任其自生自滅、長成啥樣就是啥。

那個年代,得到更多教育機會的我等這樣的農村孩子,在走向城市和未來的時候,是揹負著原罪的。這個時候,報答父母和弟弟妹妹的念頭時時縈繞於心,而父母也開始強化你的責任:“出頭椽子先遭爛”。

此後的近20年,無論讀書、畢業分配工作、戀愛成家、下海打工創業......身後的那個大家庭像魔咒一樣揮之不去。許多時候,甚至覺得,當年父母要是沒有送自己讀書也許還要好些。為了一個家族的崛起或翻身——誰若被家族或父母套上了這個戰車,受教育的機會獲得其實也就是受虐的噩夢開始。

新學期,重溫教育的目的:幫助孩子成為她想成為的那個人

所以,我要堅決地告訴父母們:不要因為一個家庭的命運或未來而送孩子讀書,不要把你都沒有實現的目標寄託到孩子身上。這不是教育、而是自私和奴役的開始。

我的妻子經常說我是一個無趣的人:不喜歡看更多的電影、唱歌一開口就跑調、不愛運動、甚至逗不來孩子......這個時候,我一般都只能沉默:小時候我就沒看過幾場電影、小學五年級以前在村小讀書基本上就沒接觸過運動器材、音樂課上也只教會了我《東方紅》、《義勇軍進行曲》、《繡金匾》,至於逗孩子,出生於多子女家庭的老大、三四歲起就是家中的勞動力,換句話說:在我的生命裡,就缺少了被大人寵愛和嬉戲這一課。

小時候欠缺的東西,一輩子都會缺少。

寫了這麼多,終於說到正題:教育的目的一定要更多地和受教育者有關。並且不能先入為主地設定結果:太多的父母在教育這件事上都是功利的,為了把孩子培養成怎樣一個人、然後給他相應的資源和機會。

沒有首先尊重孩子的天性。生命的開花結果是一個自然的養成和過程,而不是設定和催趕的因果。按照父母設定的方向吸收營養和長大的孩子極容易成為比父母更差的翻版。

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過上幸福的生活。圍繞這個目的,太多的父母在此把孩子逼進了一個個誤區和死衚衕。為了這個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望,各種手段都用上了,而最終的結果卻難如人意。

發現孩子的天性,幫助她成為她想成為的那個人。我也是在女兒高中快畢業的時候,才意識到了這些:我們所理解的幸福不一定就是孩子們未來所要的幸福;教育的底線在於幫助孩子獲得可以離開我們獨立生存與生活的能力。

結合自己的經歷,我認為幸福的人生有個特徵:做自己喜歡的事、並由此獲得充足的財務回報和社會價值。這也是我為何一再堅持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們成為她想成為的那個人的原因:她要想過上怎樣的生活、她必須先成為有能力理解和創造那種生活的人。

新學期,重溫教育的目的:幫助孩子成為她想成為的那個人

作者近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