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父母:退休後為何會感到空虛和失落?該如何調節?

我的母親去年二月份退休了,退休前她在一傢俬企做職業經理人,那份工作很辛苦,所以聽到她要退休了,我覺得她終於能好好放鬆放鬆了。的確,在她退休的初期,她表達的最多的就是輕鬆,雖然偶爾也會提及不知道接下來幹什麼。那種不知道該幹嘛的茫然也沒持續多久,閒不住的老媽就報了老年大學的瑜伽班和薩克斯班,她好像很順利地就適應了退休生活,我挺為她感到高興的。

讓我沒想到的是,前不久她突然找我瞭解退休綜合徵的情況,問我退休綜合徵一般多久可以過去。電話中,她告訴我,退休之後其實心裡一直有空落落的感覺,一開始可能是因為突然可以不用操心太多,會感到精神上的輕鬆,但這種輕鬆慢慢地變成了空虛和無聊。

另外,由於她是常年在外地工作,退休後回到老家生活,她感到和過去的朋友可聊的東西很少。按她的話說:好像能聊的天一天就聊完了,然後就不知道從哪裡開口了。

她還說,雖然我自己給自己找了許多活動,什麼老年大學,看書,旅遊,學習製作了許多糕點,但我常常會會想起工作的狀態,不懷念那些壓力,但很懷念工作帶來的豐厚的經濟回報和伴隨而來的成就感。現在突然切換到了這樣悠閒的狀態,收入減少是一方面,但也覺得社會不需要我了,我就會感到失落。

我在電話裡簡單地安慰了她,但同時,我覺得這個問題並不簡單。每個人在退休後感到不適應的原因是不同的,作為兒女,要去了解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單純地建議他們去多玩,多休息,多對自己好

關愛父母:退休後為何會感到空虛和失落?該如何調節?

關愛父母,首先從瞭解做起

鑑於她的訴說,我打算好好分析一下她口中的這個“退休綜合徵”。

退休後的不適應比我們想象的要普遍

也許是廣場上跳舞的大爺大媽充滿活力的面貌太深入人心,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他們也存在適應不良的問題。

為了更好的瞭解中老年人,我搜索了一些關注退休後老年人的文獻,其中有一項調查針對60—80歲退休老人的生活質量,該調查走訪了2242名北京西城區的老年人,結果顯示,樣本中有焦慮情緒的人佔38%,有抑鬱情緒的佔58%,程度有輕有重。

關愛父母:退休後為何會感到空虛和失落?該如何調節?

順利適應,真的快樂

從這項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在老年人群體中,抑鬱和焦慮情緒還是較為普遍的。我們以為他們退休了,輕鬆了就快樂了,實際並不是這樣。

值得說明的是,在不做進一步分析的情況下,這個調查數據是有參考價值的。當然要去解讀這個現象,要去對現象進行歸因,要去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這個數據顯然是不夠的。

其中,退休作為人生中的分水嶺樣的事件,它的到來意味著生活節奏的改變,人生目標的轉變、還有交往人群的改變、日常生活內容的改變,等等。這好幾種改變累加在一起,人會在退休之後感到適應不良也就不奇怪了。

影響退休後適應的因素

接下來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有些人退休之後為什麼會出現“退休綜合徵”呢?

這個問題我們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個方面去看。

  • 主觀因素:退休意願

對退休適應影響最大的主觀因素是退休意願,調查表明幹部教師等職業的人群一般而言不太願意退休,因為這些人可以在職業中收穫各方面收穫,有經濟收穫,成就感收穫,人際收穫。職場帶給他們的除了疲勞和壓力,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豐富,對他們而言退休生活雖然放鬆了身體,但同時也降低了他們精神層面的滿意度。

就我的媽媽的情況而言,她比較熱愛自己的工作,在崗位上很敬業,是一位事業心比較重的女性,也因為她的這些特質,她在工作中也收穫了很多。與此同時,她承受的各方面壓力也很大,包括身體壓力和精神壓力,所以我初步推測她的退休意願處於一箇中等水平。一方面壓力和疲憊讓她想要退休,另一方面經濟損失,成就感,對工作的責任心等讓她不太想退休,兩方面綜合起來,推斷她的退休意願處於中等水平比較合理。因此我能理解她隨著退休,體會到的那種喪失感。

關愛父母:退休後為何會感到空虛和失落?該如何調節?

影響退休後適應的主觀因素:退休意願

除了主觀意願,客觀上的變化更需要人花精力去適應。這些變化包括:生活節奏的改變,人生目標的改變,交往人群的改變,日常生活內容的變化,等等。下面我以我母親的案例為例,來一一解說一下這些變化給她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當然,每個人的情況存在差異,我建議讀者朋友們自己再根據自身的情況從這四個方面重新進行分析。

  • 客觀因素1:生活節奏的改變

經歷過工作的人都知道,人一天的時間大體被分成了兩大塊:上班時間和下班時間。在這兩塊時間裡,人會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工作狀態和休息狀態。而退休後,上班時間沒了,整天都可以休息,於是每天大部分時間人都可以處於一個很鬆弛的狀態。

雖然過分緊張的狀態對健康不利,但過分鬆弛也不見得好。因為過於鬆弛的生活節奏,有可能讓人產生無價值感這類不良情緒。

也就是說,即便退休了,一開始最好也繼續保持有張有弛生活節奏,讓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帶有緩衝地去適應新的節奏。

關愛父母:退休後為何會感到空虛和失落?該如何調節?

退休老人

  • 客觀因素2:生活目標的改變

生活目標的改變也是退休後的重大改變之一。退休前,人生的主要目標基本上可以被清晰地切割為事業家庭兩部分,而退休後的人生目標則移向了家庭內部和自身。來源於事業的目標往往比較明確,往往都是有外界安排好的,例如:第三季度要完成哪些指標,等。而來源於家庭內部,以及自身的目標則比較模糊多變,這些目標別人也沒法給安排。

換句話說,退休後的生活目標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去尋找。我們都知道,人在沒有明確目標的時候,容易體會到迷茫或者缺乏意義。不過,這種情緒雖然讓人感到不適,但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提示她:你是一個不習慣於浪費光陰的人,你希望屬於你的時間可以被有效利用起來,因此,你需要有意識地主動去尋找新的、具體的目標。我母親的人生態度屬於比較積極的那類,當這樣的態度沒有合適的目標去匹配,她就容易感到不適應。

關愛父母:退休後為何會感到空虛和失落?該如何調節?

退休後,應主動尋找新目標

  • 客觀因素3:交往人群的變化

好的社交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來源之一,好的社交往往是有意義的,良性互動的,可延續的,如果社交發生了變化,新的社交模式無法滿足內心需要,也會讓人感到不適。

就我母親而言,她退休後從工作的城市回到了老家,身邊每日交往的人群換了一波,她的社交內容也得跟著變。不同的人群,僅從聊天內容來看,區別就很大。當母親還在崗時,工作的社交主要圍繞著工作內容和工作人際進行,都是彼此熟悉的領域,交流起來大家心照不宣,下班後和家人聊聊天,這樣的社交構成總體而言她很滿意,長年累月她也適應了。但現在回到老家後,面對的十多年前的老朋友,彼此的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跟我說敘舊一次就敘完了,聊別的好像也不太能切到同一頻道。她的不適應跟社交的改變關係很大。

關愛父母:退休後為何會感到空虛和失落?該如何調節?

社交是一輩子都需要的,尤其是退休後

  • 客觀因素4:日常生活內容的變化

退休前,人的日常總是圍繞工作和生活兩部分展開,其中工作佔了很大一部分。大部分與工作相關的事情是有始有終的,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做完了一件事,再看下一件。並且工作方面的事情帶有反饋性質,做的好回報高,這個過程里人可以體會到一個又一的時間節點,以及通過結果反饋所帶來的價值感。

而在我母親退休後,日常生活事件則是圍繞著家事展開。家事很瑣碎很煩人,但家事最大的特點還不是瑣碎,而是幹不完。並且一件一件幹完後也不太容易體會到成就和價值。我們可以想到,當人日常生活的主旋律從有始有終有反饋變為瑣碎無盡頭反饋低,心理不適就會到來。

通過母親這個個例我們可以體會到,日常生活內容的變化也可以成為影響退休適應的因素之一。

給退休後感到不適應的人的幾條建議

瞭解引發“退休綜合徵”的內因和外因之後,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退休後感到心理不適的人。

最後,我也提供幾條建議供大家參考,如果自己或親人因為退休而感到不適,可以參考以下幾條建議。

  • 調整心態,不必過分擔憂

有資料顯示,退休後一年內,人們的情緒和軀體反應較大。不過好消息是:大多數人兩年後可以較好適應新的生活狀態,適應之後的人心理狀態普遍良好。

因此,我們心裡要有這樣的認識:退休後的不適狀態是大多數人都會經歷的,但大多數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都自然完成了過渡,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也會順利渡過這樣的狀態。

關愛父母:退休後為何會感到空虛和失落?該如何調節?

幸福會來的,不用過分擔憂

  • 制定符合自己的,切實可行的計劃

有切實可行的計劃的人,可以更快更好地適應。

那如何制定適合自己的計劃呢?我認為這需要圍繞上述的四個客觀因素來展開。

第一,生活節奏計劃

生活節奏由張弛有序轉為相對放鬆,這個變化人們會自然適應,會最終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我建議,在退休初期,每天可以主動給自己安排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具體是什麼任務,根據自己的興趣來。

打個比方,我母親對錢很感興趣,她想了解投資理財方面的東西,但她有一定的畏難心理,那我給她的建議就是:為自己制定一個理財方面的學習計劃,這個學習計劃的目標就是入門,別怕自己學不懂,既然有這方面想法,就先入個門。

第二,生活目標計劃。

我認為這是個較為重要的方面。雖然尋找目標的過程可能比較痛苦,但是一旦找到,個人收益會很大。同樣,生活目標的重新設定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具體指定,我這裡再次拿我母親來舉例:我認為她的職場經驗很豐富,她的經驗也是她寶貴的人生財富之一,加上她平時也愛思考,我建議她思考一下這些經驗對她接下來的人生還能有怎麼幫助。然後,我還會啟發她從多個角度去思考,比如這些經驗是用於培訓,用於分享,還是遷移到其他事件中?尋找目標,也可以用計劃來實現。

第三,社交計劃。

人在大部分情況下是需要社交的動物,因此即便感到不適應也不可就此與“新”社交夥伴的交往。我給我母親的建議是改變一下思路,沒得聊就不要去硬聊,而是根據精力和時間的安排,組織一些可以樂在其中的活動,比如郊遊等等,創造新的回憶,豐富未來的經驗。

最後,日常生活計劃。

這一點其實談不上是計劃,以我母親為例,我建議她面對日常生活的變化時,學習換個角度去看待,有時候,很多事情的意義是自己去賦予的。當你賦予家事一個足夠好的意義後,家務事說不定也會給人帶來價值感。

在文章的最後,我有一點小經驗想送給大家:當不良情緒來臨,可以用注意讓自己安靜下來,人可以在安靜和專注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與流轉。

我是繪敏,我最近比較關注促進心理健康的各種方法,希望與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