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開國(一)、禹王問鼎

大禹治水,是上古時期的故事,他的父親鯀治水失敗後,他接替他的父親繼續治理水患,沒有采取他父親和共工氏修築堤防的方法,而是疏浚河道、百川歸海,從而解決了水患。

華夏開國(一)、禹王問鼎

大禹據記載是黃帝孫子顓頊的孫子,也就是黃帝孫子的孫子,原來黃帝家族的帝位,到了東夷人舜的手裡,原來的堯帝在東夷菏澤一代養老。

大禹治水,遠遠不是治理水患那麼簡單,他還為以後奪取帝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當時水患四起,不只是中原地區,其他地區,大大小小的部落之內,也有水患,大禹要治水,勢必要和這些部落打交道,要從他們的地盤內挖通河道,首先要談判,談判不成功就要採取非友好手段——戰爭。

華夏開國(一)、禹王問鼎

治理水患的過程中,大禹肯定打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戰爭,因為水患帶來的是災難,是動盪,每逢天災,必有人禍,而人禍的興起和消亡,無不都是戰爭。

而且其中還不伐猛獸作亂,天下動盪,猛獸就要從山裡出來,捕獵匿食,而大禹疏通水道,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據《莊子》記載:大禹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

或許挖溝渠,或許開深山,難免殺水蛇,難免擒猛虎;無論與人,與自然,大禹都要與之鬥爭。

華夏開國(一)、禹王問鼎

最終的結果是大禹治理好了水患,也就是說大禹從其他各個部落疏通了河道,得到其他部落的認可甚至是臣服,大禹在他們這些人的心理,多少樹立了一些威望。

其次,大禹在此期間,鍛鍊了自己的能力,他身執耒鍤,以為民先,深得民心。此外,治理水患還要調動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可不是一個小的規模,對於大禹個人來說,也是一個鍛鍊,提高了他的能力和威望,為日後當國君打下了基礎。

華夏開國(一)、禹王問鼎

再次,大禹在此期間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領導班子,有了自己的勢力,因為治理水患是當時好幾代時代的大事,黃帝時期,堯帝時期,都曾經爆發過多次水患,而且規模特別大。

既然水患的規模大,那麼治理水患的人的規模就只能更大,否則水患很難治理好;大禹在治水中,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個圈子。

華夏開國(一)、禹王問鼎

這為他以後政變奪取帝位打下了基礎,我們常說,你承擔多少責任,履行多少義務,就意味著你有多少權力,就是這個道理。

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

華夏開國(一)、禹王問鼎

最後,大禹耗費十三年的時間,期間甚至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無數的困難,終於治理好了水患,也留下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佳話,和他的功績以及威望,再加上他的硬實力,他手下了領導集團,和強有力的武裝力量,最終奪回了自己家族的帝位。而舜在位三十三年後,把天子位讓給了禹,然後外出流放,十七年以後,死在不毛之地的南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