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的楚國傳承了商文化,《楚辭》描寫的祭司可能個執劍者

《史記・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戰國晚期楚懷王的大夫、詩人屈原,也是楚國王孫,自稱“帝高陽苗裔兮”。史載高陽生稱,稱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重黎曾擔任過帝覺的火正。其後楚人著名的先祖有陸終、季連、附沮、穴熊,這時期的楚人還定居在中原。至穴熊之後,其後裔有的繼續留居中原,有的開始南遷入蠻夷之地,楚人的先祖即是南遷中的一支。

戰國時的楚國傳承了商文化,《楚辭》描寫的祭司可能個執劍者

殷商玉人

商朝時,他們經常與商人為敵。商末周初,楚人率先歸服周王。從湖南出土商代青銅器的地點,有石門、華容、岳陽、桃源、安化、寧鄉、長沙、湘潭、湘鄉、醴陵、邵陽、衡陽、長寧等,涵蓋部份西周初期楚國的疆域。此外從其青銅器中的垂鱗紋,和漆器上的三角紋、菱形紋(或稱網格紋),可見商朝傳播到楚文化的影響。

戰國時的楚國傳承了商文化,《楚辭》描寫的祭司可能個執劍者

殷商玉人


戰國時的楚國傳承了商文化,《楚辭》描寫的祭司可能個執劍者

跪坐大理石人殘像

《楚辭・九歌》據說是湘江民族的宗教舞歌,經過屈原的修辭美化,在其首篇《東皇太一》開始便唱:“吉日兮良辰,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意思是說,祭巫獨唱獨舞,唱出吉祥的日子,美好的時光。用崇敬的心情來宴愉上皇;手持著玉飾的劍鼻,佩掛璆然鏘然鳴動的琳琅,可以想像巫以肅穆的感情,迎接東皇太一的下臨享受。丁山說:“‘天乙湯’即是‘東皇太一’,楚人稱‘東皇’為‘太一’,顯然是保存殷商王朝的祭典:殷商王朝祖‘高祖湯’,楚祖‘帝高陽’,這不就不能否定荊楚與殷商的政治文化關係。”東皇太一是楚國的尊神,近人更有以為即楚國的上帝。

戰國時的楚國傳承了商文化,《楚辭》描寫的祭司可能個執劍者

網絡圖片

東皇在此指楚國,太一在《史記・封禪書》,成為漢朝皇帝春秋兩季祭祀中最高級別的天帝。

《少司命》的結束:“孔蓋兮翠旍,登九天兮撫彗星。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由主祭者獨唱,扮演少司命登場,群巫登場共舞。唱出孔雀羽飾的車蓋,翡翠羽飾的旌旗,您登上了九天安撫彗星。高舉長劍保護少年男女,神啊!唯有您才是萬民的主宰。

戰國時的楚國傳承了商文化,《楚辭》描寫的祭司可能個執劍者

網絡圖片

《國觴》中提到:“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戀。”則是對國家偉大陣亡將士的祭祀。祭巫單獨唱出:出了國家就沒想回來,參加了征戰就永不復返。帶著長劍,挾著秦弓,縱然身首異地,內心仍毫不悔怨。頗有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豪情壯志。全篇寫戰陣的慘烈,與將士勇敢殺敵,悲壯成仁。

戰國時的楚國傳承了商文化,《楚辭》描寫的祭司可能個執劍者

劍 戰國 網絡圖片

無論是《東皇太一》、《少司命》和《國觴》,彷佛可以看到“執劍人”就是扮演祭巫獨唱的角色,加上雙手握住劍鋒向下的寶劍,更可見其聞歌舞劍的英姿颯颯。楚人繼承商人尚鬼神的宗教儀式,從此可見其風采。有趣的是,殷商雕刻大多沒有動作,基本上是和物質材料的性格接近,沒有動作和表情純粹的形態,可以說是一種指引,不知不覺把我們指引到一個寬廣的審美領域之中去。這是中國式藝術的特徵,重寫意而不重寫實,由此更加可以體會殷商時期的藝術精神。

內容整編自:吳興文《束髮·大帶·執劍人》《紫禁城》2011年10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