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中原的大清第一帝順治帝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於瀋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 福臨六歲登基,由叔父攝政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同年,遷都北京。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灤河,福臨提前親政。面對全國出現新的抗清高潮,福臨同大臣經過反覆籌商,決定採取撫重於剿的策略,一方面實行“招降彌亂”的懷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使局勢逐漸好轉,為日後進攻雲貴,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順治十年(1653年)為了恢復戰亂破壞的農業經濟,順治帝採納范文程等人的建議,設立興屯道廳,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又積極鼓勵地主、鄉紳招民墾荒。對地方官員制定《墾荒考成則例》,按墾荒實績,分別予以獎懲。同年,編成《賦役全書》頒佈天下。這些措施,使瀕於絕境的農業生產,開始有了轉機。 順治帝對整頓吏治甚為關注,派監察御史巡視各地,懲治了一批貪官汙吏。為了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能,順治帝比較注意發揮漢官的作用。 順治十六年(1659年),除東南沿海之外,全國領土基本得到統一。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駕崩,終年24歲。廟號世祖,諡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葬於清東陵之孝陵,遺詔傳位第三子玄燁。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爾袞死後,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八年(1651年)一月二十六日,福臨將多爾袞同母兄阿濟格以謀亂罪幽禁,十二日後於太和殿宣佈親政。 [3] 此年他雖僅十四歲,但坐殿上指揮諸將,旁若無人。 二月二十一日,福臨頒諭追論多爾袞罪狀昭示中外,罷黜追封、撤掉廟享、對他的恩赦也廢除。

多爾袞雖遭身後之罰,但其勢力仍在。消除其影響,收回被分散削弱的皇權,確實很費周折。 [3] 福臨親政之初,為處理紛繁的日常政務,曾下令“複用諸王”於部院。其中被多爾袞嚴重打擊的鄭親王濟爾哈朗開始握有重權。但這時福臨的注意力集中於如何剪除多爾袞的親信餘黨上。閏二月他下令處死諂附多爾袞而握有實權的大學士剛林、祁充格,八月殺掉固山額真、吏部尚書譚泰,十月令阿濟格自盡,這一系列的措施沉重打擊並消除了多爾袞派的勢力。大權集於一身,他當上名副其實的皇帝。

福臨是個刻苦學習,勵精圖治的帝王。在研讀典籍中,他對孔子、朱元璋以及朱由檢發生極大興趣。從這幾位人物的思想活動中,悟得了治國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的治國思想。他很想有一番作為。

在爭取漢人地主,提高漢官權力、重用漢官方面,福臨進行大膽的嘗試和努力。他已感覺到滿漢的和諧對維繫統治的重要,決心改變各衙門奏事,只有滿臣沒有漢臣的現象,於順治 洪承疇 十年(1653年)正月諭內三院:“以後凡是進奏章,要滿漢侍郎一起參酌公同來奏。”以達到滿漢的同心同德。 [38] 儘管實際上難以完全做到,他對漢官的態度也總有反覆,但他提高漢官權力的思想卻有所發展。順治十六年(1659年)十月,他下令印信掌管不必分別是滿是漢。 他對漢人地主的上層人物,也極力籠絡。他以皇太極第十四女下嫁吳三桂之子吳應熊,以示優寵。大學士黨崇雅告老還籍時,他兩次破格召見。順治十五年(1658年)狀元、翰林院修撰孫承恩英年早逝,他深切悼念惋惜,賜白金三百兩讓他回家安葬。對洪承疇的重用,更突出地反映了福臨爭取漢人的勇氣。洪承疇原是皇太極時降清的明朝著名將領,他在建議清朝大軍入關和招撫江南中立了大功,後遭滿將猜疑被召回京,任大學士而無實權。 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福臨特升洪承疇為經略,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處地方總理軍務兼理糧餉,破格授予便宜之權。 但洪承疇卻有負委任,因而引起朝臣不滿。後來洪承疇一再請求解任。福臨一再下旨全服挽留,表示了對洪的不動搖的信任。後來,就在洪承疇難以為繼,準備回京調理之時,大西軍發生內訌,孫可望到洪承疇軍前投降,終使洪收到了以守為戰的招撫之功。這裡福臨對洪承疇的堅決一貫的信任,作用巨大。 招撫政策 福臨在政治上積極推行寬鬆和招撫政策以緩和矛盾,對各地出現的反抗鬥爭他不主張一概堅決鎮壓。允許原清兵入關時俘獲而隸旗下為奴的漢人回鄉探親,以示滿漢一視之仁。 對各地的抗清勢力和抗清活動他堅持剿撫並施的方針,並突出招撫一 孝莊太后 手。 他又頒敕江南等處,公開聲明改變多爾袞在世時凡因抗拒後來降者多被誅戮的做法,而大開生路,允許他們改過。 [54] 順治九年(1652年)十月,福臨指示浙閩總督劉清泰招撫鄭成功。故意為鄭成功在東南的抗清活動開脫,把鄭成功所以抗清的原因歸結為地方官不體會朝廷的深意,保證如鄭成功聽撫歸順後,赦免其罪並授官,可以駐紮在原地方不必赴京。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福臨又特頒敕諭對鄭氏家族大加封爵, 指責多爾袞與地方官吏之咎,並對鄭成功的抗清活動表示諒解。但鄭成功並不剃髮,且提出清廷難以接受的苛刻要求。招撫鄭成功的努力雖然失敗了,但福臨的招撫政策仍然堅定不移。順治十四年(1658年)末,大西軍將領孫可望同李定國爭權鬥爭失敗,走投無路倉皇降清。福臨接報後非常高興,稱讚孫可望是識時務的俊傑。於是特封孫可望為義王,以示對他的厚待。但滿漢朝臣對孫可望的勢窮來降卻懷著傲慢的態度,甚至糾他的悖謬之罪。對此孫可望心虛膽戰。但是福臨表示招撫的堅定意志與許諾必踐的信義。澄清吏治 福臨吸取明朝滅亡教訓,澄清吏治,是福臨親政期間考慮最多、也最傷腦筋的問題。他為穩坐天下亟力尋求長治久安之策,一再向臣下求言。順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令在京七品以上滿漢文武官員陳述革除積弊的辦法。 他推行甄別之法,擢優汰劣,要求各地督撫對所屬官員嚴加甄別,有德有才兼通文義的人要保奏,不能擔任的要立行參劾。 [59] 為選好知府,他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下令“在京各衙門滿漢堂官三品以上及在外督撫,各舉才行兼優堪任知府者一人,詳開履歷事蹟具奏,吏部再加察議,奏請定奪,以備前三十處知府之用”。為得到真才,福臨親自動手選拔官員。 順治十年(1653年)三月,實行京察大計, 即對各地官員普遍進行考核。從此三年一大計,定為制度。 [52] 他加強對內外官員的監督,尤為重視都察院和御史的作用。與此同時,還向各地派出大量御史,察吏安民。他還下令滿漢官員互參,即互相監督。福臨加強對官員的控制,不許結黨結社,不許太監預政。他嚴禁私交、私宴,他認為如此行事便可以永絕朋黨的根源。順治十年(1653年)六月設十三衙門專為管理太監干涉一事。如有內外勾結的情況,一經證實立刻懲處。為了鍛鍊官員,他還實行官員內升外轉的辦法。福臨非常欣賞與佩服朱元璋誅戮大臣,以重法治世的經驗。

廢立皇后 早在順治初年,多爾袞根據清朝皇室與蒙古聯姻的老傳統,已為福臨聘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女博爾濟吉特氏,但直到福臨親政後的順治八年(1651年)八月方完婚,並冊封為皇后,舉行了極為隆重的典禮。兩年之後,即順治十年(1653年)八月,福臨奏皇太后,降皇后為靜妃,改居側宮。 九月初,諸王貝勒大臣等遵旨會議,不同意廢后,建議皇后應正位中宮。議上,福臨批示:“朕納後以來,緣意志不協,另居側宮已經三載,從古廢后遺議後世,朕所悉知。但勢難容忍,故有此舉。”下令再議,並責令孔允樾“指實具奏”。孔允樾上疏引罪,“靜聽處分”。最後濟爾哈朗等再也不能違背皇上的旨意,遂奏言:“所奉聖旨甚明,臣等亦以為是,無庸更議。”後遂廢。 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福臨再聘蒙古科爾沁貝勒綽爾濟女博爾濟吉特氏為妃,六月冊為後。可是,福臨對這位新後仍不愜意。 民族 維護滿人 福臨 孝康章皇后 對漢人官員的信任政策,確實反映了他的勇氣與魄力,但他始終也未改變清朝“首崇滿洲”的既定國策,他一再重申要堅持滿洲的衣冠服飾。他將主張部院大臣專用漢人不用滿人及建議修改逃人法的言官如李呈祥等流放滿洲,甚至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四月下令將主張“留髮復衣冠”的內翰林院大學士陳名夏處絞。正因為這種政治上的偏袒,使他對不少重大問題不了了之。 順治九年(1652年)十二月在京查獲一起李應試案。福臨除將李應試等首要幾個人正法外,其兄弟子孫親戚等,皆免拿問,不加深究。這在善搞株連,動輒興起大獄的清初來說,確是一個奇怪的例外。而在此案暴露之前與之後竟沒有一個漢臣和言官對此發出隻字議論。這是滿洲王貝勒勾結惡人作惡的一起大案,它的存在本已危及帝國,但福臨由於維護滿人,所以也就見不及此。顯然他是把滿洲貴族作為法外之人。 對聯繫蒙、藏族的重視 福臨極為重視與蒙古、西藏等邊疆民族的 順治接見五世達賴 聯繫。他深悉蒙古、西藏崇信喇嘛教,因而奉行自皇太極以來寵幸喇嘛的政策。順治初年多爾袞攝政時曾遣官往請五世達賴喇嘛赴京,達賴應允辰年即順治九年(1652年)前來。福臨親政後派遣官員再次請求,同時特於北京建西黃寺一座,預為達賴到京下榻之用。五世達賴奉召即率三千喇嘛浩蕩前來。福臨準備親自離京赴邊外迎接,以示優隆,由於大學士陳之遴、洪承疇等諫阻,才改派大臣往迎。十二月達賴到京進獻馬匹方物,福臨特於南苑接見,賜坐,賜宴。順治十年(1653年)正月又宴賞於太和殿,同時命諸王依次設宴達賴一行。二月,達賴因水土不服辭行,福臨再次宴賞於太和殿,命鄭親王濟爾哈朗等於清河餞行,命和碩承澤親王碩塞等率八旗官兵護送返藏。四月遣官齎金冊金印賜五世達賴喇嘛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

經濟 福臨在穩定社會經濟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努力。清入關之初,雖然公佈以明朝會計錄徵收賦稅,但戰亂之後,地荒丁逃,賦無所出。再由於連年用兵,國庫耗支巨大,已入不敷出。福臨親政時各直省錢糧缺額已至四百餘萬兩,賦虧餉詘,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困難。福臨認識到軍隊沒有糧食就會叛亂,人民窮困就會偷盜的道理。 為穩定好社會經濟,他採取了一些措施,比較突出的有鼓勵墾荒等政策。 福臨接受大學士范文程等人建議,於順治十年(1653年)以後推行屯田墾荒。重點地區是受戰爭破壞嚴重的四川及北方各省,由政府發給牛具籽種,招民開墾,實行三年起科。在遼東一帶更實行招民墾荒授官令,鼓勵 范文程 人們赴遼東開發。順治十三年(1656年)秋下令鼓勵富人墾荒。順治十四年(1657年)夏公佈督墾荒地勸懲則例。則例中規定督撫按及道府、州縣、衛所等各級官員在一年內,按墾荒數量給以記錄或加升一級的獎勵,同時還規定了文武鄉紳及貢監生民人等墾荒的獎勵辦法。並規定如果開墾不實或者開過復荒,新舊官員都要分別治罪。順治十五年(1658年)冬,又實行捐資開墾法,墾荒政策的推行取得了一些成效,對困弊不堪的社會經濟起了一些復甦的作用,但因當時全國戰火未熄,社會仍在動盪之中,總的說來收效不大。 當時由於戰亂,不僅出現地荒丁逃的現象,還有隱匿土地及佔墾明代藩王勳戚地產不報的情形,以致官府所掌握控制土地的數量很少,嚴重影響了國家賦稅收入。福臨親政後對隱匿土地者實行了寬大政策。這一政策的公佈,出首報墾者開始大量增加。對散在各地的原明代王田,福臨令地方官徹底清查後,實行“房屋應行變價,地土照舊招佃”的辦法,因而做到糧租兼收。 此外,福臨為不“苦累小民”,多次免除一些省份的土特產貢品,並一再蠲免受災地區的錢糧,以休養生息。但同時為解決燃眉之急,他還准許富紳捐官,甚至一再批准在某些地區徵收練餉、遼餉。這類互相矛盾的現象,曾不斷出現。

《清史稿》:順治之初,睿王攝政。入關定鼎,奄宅區夏。然兵事方殷,休養生息,未遑及之也。迨帝親總萬幾,勤政愛民,孜孜求治。清賦役以革橫徵,定律令以滌冤濫。蠲租貸賦,史不絕書。踐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於衽席。雖景命不融,而丕基已鞏。至於彌留之際,省躬自責,佈告臣民。禹、湯罪己,不啻過之。書曰:“亶聰明作元后,元后為民父母。”其世祖之謂矣。

《清實錄》:章皇帝達孝承先,洪仁撫世。以天縱之姿,奮有為之業,掃除寇亂,奠安生民。六師所加,有征無戰。莫不望風懾息,競迓壺漿。即殊方異域、聲教未通之地,亦皆受吏請封,凜遵正朔。不數年間,天成地平,區宇寧謐。功高在昔,美冠將來……一事一言、皆二帝三王心法所寄。

順治先後冊立兩位皇后。一位是他的母親孝莊皇太后的侄 孝惠章皇后 女博爾濟吉特氏,由多爾袞做主定婚、聘娶。順治親政,冊為皇后。 由於對多爾袞懷恨在心,他對這位皇后並不滿意,多爾袞死後,順治廢掉皇后,降為側妃。 另一位是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十四,聘為妃。六月,冊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福臨的責斥。但這位皇后能委屈圓通,又有太后呵護,才沒有被廢掉。 順治真正視為知己的是董鄂妃,即後來追封的孝獻皇后。年輕的福臨對董鄂妃一見鍾情,有幾件事可以說明這位少年天子對董鄂妃的恩愛逾常。

獨寵鄂妃 董鄂妃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福臨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理由,晉封她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歷史上十分罕見。十二月初六日,福臨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並按照冊封皇后的大禮頒恩詔大赦天下。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保存了冊立董鄂妃為皇貴妃的《詔書》。按常規,皇帝只有在冊立皇后的大禮上,才會頒佈詔書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這種特殊禮遇,表明她得到了順治不同尋常的寵愛。順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順治十分欣喜,頒詔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對這個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冊封太子之意。然而這個孩子生下不到三個月就夭折了,順治下令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為他修建了高規模園寢。董鄂妃本來就體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殤,這種打擊使得她從此一病不起,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香消玉殞,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年僅22歲。據福臨說,董鄂妃崩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號,噓氣而死。薨後數日,顏貌安整,儼如平時”。

順治帝最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是其出家之謎,這種猜測主要的根源還是對董鄂妃的痴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