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以德,論西漢韓延壽如何治理地方

韓延壽(?—前57年)字長公,西漢漢宣帝時期著名的士大夫,燕國人,對於治理地方頗有心得,主政各地成績突出,是一個出色的行政人才。

之前的文章中介紹過西漢漢宣帝時期的牛人趙廣漢,韓延壽則是在趙廣漢升任京兆尹後繼任的潁川郡太守,其執政風格與趙廣漢截然不同,二人將“禮”與“法”的兩種治理模式展現的淋漓盡致。

為政以德,論西漢韓延壽如何治理地方

韓延壽畫像

治理地方的理念

作為一名優秀的儒學大師,韓延壽在治理地方的過程中充分發揚儒家所提倡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思想,為了能夠更加直觀的瞭解韓延壽治理地方的理念,先看《漢書·韓延壽傳》中記載的一則小故事:

由是入為馮翊(官名)。行縣至高陵,民有昆弟訟田。延壽大傷之曰:“幸得備位,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骨肉爭訟,咎在馮翊。”是日,閉閣思過。一縣莫知所為。於是訟者宗族傳相責讓,此兩兄弟深自悔,自髡肉袒謝,願以田相移,終死不敢復爭。

這個故事簡單一點說,就是韓延壽在擔任左馮翊(西漢三輔之一,北長安的市長)一職時,到高陵地區巡查,遇到兩個兄弟因田地問題找他告狀,韓延壽責備自己的教化工作不到位,開始在家閉門思過,他一帶頭,他下面的各級官員都開始向他學習,結果告狀的兩兄弟被宗族訓斥,兩兄弟因感到慚愧而隆重的向韓延壽道歉,兩個人的矛盾也自行化解了。

為政以德,論西漢韓延壽如何治理地方

兩兄弟因田地而發生爭論

事情的起因是兩兄弟因為田地問題而引發的矛盾糾紛,雙方不能協商一致而尋求政府官員的幫助。對於這樣一個很是普通的矛盾糾紛,作為地方最高長官的韓延壽沒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去解決問題,而是做了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反應——閉門思過。

為政以德,論西漢韓延壽如何治理地方

韓延壽閉門思過的理由很簡單,就是自己的教化工作沒有做到位,導致百姓的思想覺悟不夠高,從而發生親兄弟因為田地的而爭鬥的事情。

從這樣一個故事可以非常直觀的看出,韓延壽認為政府和官員的職責不是去解決具體發生的問題,而是從宏觀角度去教化眾人,治理地方的根本在於通過道德教育提升百姓的素質,從而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百姓之間的各類矛盾糾紛,而這正是儒家所提倡的“為政以德”的德治核心內容。

為政以德,論西漢韓延壽如何治理地方

治理地方的措施

基於儒家德治的治理理念,韓延壽在治理地方的過程中極度強調“”的重要性,作為中央治理地方核心部門的官府,其主要職責就是在於教化百姓,以提升百姓的素養。韓延壽為此推行了一系列的重大舉措,並且在治理地方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整頓官學。既然教化是官府的首要職責,那麼就必須為開展教化活動提供一個固定的場所,那就必然需要整頓官學,通過官學將儒家“禮”的思想在百姓中普及,從而營造出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局面。

二是鄉規民約。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土人情,因此必選將教化工作與各地的實際情況向結合。為了能夠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鄉規民約,韓延壽充分聽取各地鄉賢、族長的意見,並安排他們一起監督這些規定的執行。

三是樹立典範。榜樣的力量總是不能忽視的,相對於枯燥的儒家經典,宣傳身邊的典型事例能起到更加直觀的效果,上文提到的兩兄弟訴訟案就被韓延壽當做典型在其治下的各地予以傳播,從而使得治下的其他地區再也沒有發生過類似事件。

為政以德,論西漢韓延壽如何治理地方

筆者寄語

韓延壽治理地方的方式真正做到了“垂拱而治”,即官府什麼都不需要去做而最終能夠獲得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

韓延壽通過一系列的教化措施,提升了百姓的素養,充分發揮百姓自治,使得百姓能夠不依賴與官府,而是通過提升自身的思想覺悟來最終解決矛盾糾紛,這樣解決問題的方式無疑是最理想的,同時也是能夠從根本上消除矛盾的舉措。

但是對於這樣一個理想化的治理地方措施,筆者保留一種保留態度。俗話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人性總是難以揣摩與把握的,就如上文故事中的兩兄弟,他們之間的矛盾真的是因為思想覺悟的提高而解決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兩兄弟的矛盾之所以解決是因為他們的矛盾讓地方長官失去了顏面、讓上行下效的官府陷入歇業狀態,從而導致兩兄弟陷入社會輿論的漩渦,使得兩兄弟受到了整改宗族的譴責,迫於社會和宗族的雙重壓力,二人才不得不握手言和。

因此筆者認為韓延壽治理地方的理念太過理想化,他的成功也是不可以複製的,官府在強調德治的同時必須重視法治工作,只有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理地方的舉措才是最科學的,才是能夠確保長治久安、持續穩定發展的唯一出路。

為政以德,論西漢韓延壽如何治理地方

作者滌塵索金,一個單純的歷史愛好者,在此誠請諸位好友多關注、多交流、多點評,讓我們一道滌盪歷史的塵埃,探索人性的光輝。

插圖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