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獻媚年輕人",而是"老無所依"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最近,B站"獻給年輕一代的演講《後浪》"刷屏了,52歲的演員何冰聲情並茂、慷慨激昂的講演打動了很多人。

演講很長,我簡單摘錄一些重點,給沒有看過的朋友們做了解:

那些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著你們,像我一樣,我看著你們,滿懷羨慕。

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地享用;

自由學習一門語言、學習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

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

不用活成我們想象中的樣子,我們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們的未來;如果你們依然需要我們的祝福,那麼,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

其實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啦:

年輕人,我看好你哦!你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放心大膽去浪吧!

但是,刷屏的東西總是伴隨著批判的聲音,很多網友和大V都提出了不一樣的聲音:

"老年人"何冰在向年輕人獻媚和討好;

年輕人不需要你們老年人來拍馬屁;

老年人不需要羨慕年輕人,你們自己也可以浪;

只有都市青年人才能這麼浪,還有很多人條件差,沒法浪;

年輕人不需要你來"致敬",他們也沒幹啥事;

……

我個人覺得,這是B站邀請演員何冰,在五四青年節,這個時間節點上,做的商業宣傳視頻,雖然很雞湯,雖然在拍年輕人的馬屁,獻媚年輕人,但是既然商業宣傳片來的嘛,無可厚非,畢竟B站用戶都是年輕人,沒什麼好較真的。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如果真的要較真的話,那麼"一代更比一代強"才是這個《後浪》演講最大的問題:何冰對新一代年輕人"滿懷羨慕",你們生活條件更好了,你們更自信、更大氣、更專業,也值得我們老一輩致敬了。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從《後浪》標題到演講內容,都暗含著"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年輕人更優秀的意思。

那麼問題來了,所謂的"後浪"、"年輕一代"會比"老一輩"更好、更優秀,這個世界,真的是按照這個方向發展的嗎?

實際上,很難說!

被誤讀的"進化論":一代更比一代強?

很多人都有"人類越進化越優秀"的心理印象,你看,從猴子進化到人,人類不是越來越優秀嗎?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所謂"進化",向前變化,有越來越好的趨勢!

這種心理印象和觀念,主要來自"進化論",建立在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的基礎上而來的。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首先,進化論實際上只是一種科學假說,不過被很多人當成定理來學習和接受了。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什麼是"假說"?一種"推測和說明"、"暫時性被接受的解釋",誇張地說,在古代人們鬧不明白為什麼有月食時,曾提出"天狗食日"假說,和"進化論"是一毛一樣的,都是"暫時性被接受的解釋"。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而直到今天,"進化論"還在世界各地被各種質疑,因為有很多現象無法解釋。

其次,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根本沒有提到"進化"的這個詞,也沒有"進化"的意思。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你真的看過《物種起源》嗎?我相信99%的人沒有完整看過吧!

《物種起源》之所以在歐洲引起轟動,是因為打破了"上帝造人"的歐洲宗教觀念,達爾文最重要的主張是"自然選擇說",不是"自然進化說",那就是嚴復翻譯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是"適者生存",不是"強者生存",在達爾文的主張中,物種與物種之間,沒有高級、低級之分,也不存在"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進化。

當我們排列低等生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最後到人類,這種進化序列時,實際上誤讀了達爾文。(鑑於《物種飾變和"牆與醉漢"理論》)

物種只是個在"演化"而非有方向性的"進化"!那麼,為什麼"進化"這個觀念深入國人之心呢?

故事要從1840年鴉片戰爭說起,當時清政府戰敗,大清帝國風雨飄搖,社會上人心惶惶,一場變革勢在必行。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龔自珍借"公羊三世說"提出了"萬物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認為歷史是進步發展的。

而另一位代表人物魏源則否定了這種說法,提出"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

此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還沒有出版,但是龔自珍和魏源兩人的"易變與進化"理論為《物種起源》在中國的傳播打下了基礎。

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揮舞著"戊戌變法"的旗號走上歷史舞臺,康有為融合了"公羊三世說"、《禮記》等前人的思想,提出了"歷史進化論":

人類社會是變易和進化的,康有為的這一學說打破了"天不變,道亦不變"論,也否定了歷史循環論,在當時的社會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897年,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正式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本意是宣傳"自然選擇論",但是在那時社會氛圍中,被解讀成"強者才能生存",再一次強化了國人心中的"進化"的觀念。

實際上,嚴復也被誤讀了。

嚴復本人是反對"進化"這個詞的,所以他使用了"天演"這個詞。

"進化"表示生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進程;演變(演化)則被定義為生物物種為了因應時空的變化,在形態和行動上與遠祖有所差異的現象。

實際上,物種並無"高低"之分,也不是說"越進化越強","高等生物"的人類和細菌到底哪個強?

曾今的地球霸主恐龍都滅絕了,而小強蟑螂卻活了下來。

說這麼多,只是為了表明,"前浪"和"後浪"實際上是平等的,不代表誰比誰更強,老年人不必去討好和獻媚年輕人。

可怕的不是"獻媚年輕人",而是年輕人的"老無所依"

"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地享用……"

猛一看,這是一件極好的事情。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尤其是經歷過飢餓、苦難和物質匱乏年代的人們來看。

但是,物質越豐富、科技越發達、文化越繁榮,越能造就更好的新一代嗎?

實際上,很難說。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這裡要引用一下"熵"和"熵增定律","熵"簡單說代表著體系的混亂程度。

1854年,克勞修斯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並提出了"熵增定律":

在孤立的系統內,分子的熱運動總是會從原來集中、有序的排列狀態逐漸趨向分散、混亂的無序狀態,系統從有序向無序的自發過程中,熵總是增加。

愛因斯坦評價:熵理論對於整個科學來說是第一法則。

熵增定律因為預示著宇宙的大結局"熱寂":

宇宙內部達到一種均勻的熱動平衡狀態,沒有任何生命存活,一片死寂。

它被很多的科學家和研究者認為是"人類世界最絕望的一條定律"。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而物質越豐富、科技越發達、文化越繁榮……越代表著這個世界的熵在增長,世界越發的混亂和走向"無序",前幾年凱文凱利的《失控》曾火爆網絡,也正是在談論此話題。

所以,在這個"熵增"的世界、"失控"的世界,年輕人生活得並一定會更好。

首先,年輕人會"老"的更快,以前人類的發展是騎自行車,現在是坐汽車,很多年輕人還沒學會長大,就發現自己已經"老"了,新事物層出不窮,這帶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90禿了、喪了……近些年熱門話題層出不窮。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其次,年輕人"教育和學習成本"更高了,以前孩子們"學好數理化,可以走遍天下全不怕",現在不行了,各種語言、技能培訓班、補習班都撲面而來。

你不學習這個,以後怎麼跟別人競爭?


再次,年輕人"結合成本"更高了,以前父母結婚"一輛自行車、一臺電視機……"就搞定了,但是現在結婚條件"車、房"卻成為了很多人"沉重的負擔"。

男耕田,女織布……這種古樸的愛情與婚姻生活再也無法重現了。

最後,處於"信息蜂巢"的年輕人時刻面臨著選擇困難和更多的"黑天鵝"事件,突然爆發了疫情、金融危機等。

今晚是看電視劇、玩王者榮耀、還是寫作業?

……

以上所有這一切,都是年輕人生活在不斷熵增的世界裡,想要解決"失控"這件事,所付出的努力,這些努力只會比上一代更多。

為什麼結婚比以前更難了?為什麼孩子作業比以前更多了?……

是因為這個世界越來越失控了啊,每個年輕人都是秩序的維持者,為了解決"失控"獲得生存的安全感,你要付出的努力就更多了。

但是,年輕人的身體並沒有跟得上"熵增"的速度,你的大腦和肉體強健比上一代提高了,但是遠沒有達到時代的發展速度。

所以90後禿了,不是身體不好,是時代發展太快,身體也發展了,但是沒跟上。

到這裡,我想表明自己的核心觀點,那就是年輕人的"老無所依",在"失控"的今天,每個年輕人都是秩序的守護者,想要維持生活的秩序,讓學習、工作、婚姻等都走上"正軌",但是年輕人越來越容易"老"了,他們面對著更多的未知、失控和"黑天鵝",但是他們所能依靠的並不比前輩們多,有卻僅有的都是同一副軀體。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

科恩兄弟的奧斯卡佳作《老無所依》,實際上正是在講述這件事情,在世界逐漸失控的情況下,年輕一代的"秩序的守護者"警察逐漸感覺落伍了,很多事情沒法處理,出現"老無所依"的困境。

這是《老無所依》的開篇獨白:

我、我的祖父和我的父親,三代都是州警,老一輩的警長甚至都沒有配槍,你總喜歡和老一輩比較,想知道他們是如何管理的。

不久前,我曾將一個男孩送上電椅,他殺了個14歲的女孩,報紙說他是一時情緒失控,但是男孩說並非如此,他從能記事起就開始計劃殺人了,如果放他出去,他還會再殺人,他知道自己會下地獄。

對此,我不知道如何作反應,我確實不知道。

在面對"日漸失控"的今天,每個年輕人都是那個"維持秩序"的警察,他們手裡有且僅有的工具也只是和前輩一樣的那把槍。

很多前輩都沒碰過槍,而現在即使拿槍也應付不了。

這就是“後浪”們的“老無所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