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作文的水平?類似的問題每天收到不少:有詢問方法是否正確的,有希望能給支招的,有催促更新的,有希望提供材料的……
兩年多來,1500+的語文學習指導文章,收穫了大家不少信任,也得到了不少鼓勵問候。比如幾個月前,春節的時候,就有祝春節快樂,提醒加強出行防護的,就是今天一大早登陸之後,竟然也有祝勞動節快樂,提醒適當休息的。這些來自從沒有見過面的朋友們的問候,總是讓人覺得心裡暖暖的。
看到大家的各種留言,對於那些好玩的,總會猜想屏幕的那一端,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一位家長說,從小學到初中,陪著孩子背了那麼多好詞好句,作文時也偶爾能用上,但孩子依然不愛寫作,分數也總是平平,急!急!急!
還有一位說,平時真不愛寫,考場也能寫出來,有時候分還挺高,發揮不穩定怎麼辦?
也有不少留言,希望能提供一些簡單有效的方法,少花精力多得分……
輾轉教了20年各種類型的語文,頭腦早已形成許多格式,面臨各種問題,總不自覺的升起一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自豪。
早先還曾經為這樣的"格式化"而感到驕傲,但是後來卻發現,這樣的學習方式,縱使能對付到不錯的分數,也還是學的沒趣兒。
分數可能上去了,甚至躋身學霸,卻依然把語文學得很苦。
問題得解決,說兩條注意事項。
1.不要炫辭采
就像趙括的紙上談兵,很難想象他學習這些兵法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心態,不管是愛還是不愛,能達到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都會表現出一種不自覺的愛。
按照古代經典的說法,趙括死於他熟悉卻沒有深刻理解也不會靈活運用的兵法。
許多同學的語文學習也似乎如此。積累了許多句子,背了許多古詩,背了許多古文,當你真正的拎出來問句子是啥意思,卻往往張口結舌,或閉口不言,或所答非所問。
許多同學對於積累的理解,往往是生搬硬套的用。甚至在平時的教學當中,很多老師用填鴨式的方式讓同學們積累,沒有情境化的講解,生吞活剝。
機械記憶力好的年紀,自然也就背下來了。只管積累,而不講運用,則積累的意義損失了一大半。
為啥要背好詞好句?因為用到作文裡漂亮,好得高分!
這樣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往往不考慮如何用的好。就好像在我們這個講究顏值的時代,只講究藉助濾鏡,藉助粉底塗抹增加漂亮度,而不肯尋求最根本的解決方案一樣。
好多的作文充滿著炫耀,讀起來給人的感覺是如果不把那點所積累的東西用出來,就彷彿對不起自己一般。
這種危害表面來看是詞不達意,深層卻害了我們的思維。
只圖辭采的美麗,卻往往踩了審題的坑。當然得補充,如果語感好,寫出漂亮句子不費事兒,漂亮也要算是標配,並不妨礙審題,甚至要算加分項。
2.不踩審題坑
這麼多年看作文,發現顧此失彼的現象並不少。
考場作文,審題的環節必須審慎,因為它將構成文章的骨骼。構架合理才能支撐起外表的完美。
關於辭采,容易明白,說一個審題的例子。
如:從那一天起,我決定( )
像這一種半命題的作文,核心詞是"決定",除了看到決定,還要看到逗號之前的"從那一天起"。這是一個限定時間的詞語,想把空白填上並不難。很多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是備選項。
"減肥""鍛鍊身體""珍惜時間""告別遊戲""學做家務"……
你填上許多詞語,也都能說得通。找到材料不難,角度新穎才能出彩。這其實考的便是思維,對於生活的觀察程度,對於日常生活是否思考,決定大家選材的新穎度。而且即使選材不新穎,如果能有深刻的認知,照樣能寫出好文章。
奧妙在哪裡呢?不管做出什麼決定,都不能忽略"那一天"!
"那一天"的背後是什麼?改變!
為什麼在那一天我會有改變的想法,從而做出決定?文章的重心放在那一天的"事兒"上,因為它使我改變。
同樣的,如果之前同學們寫過"一件事情是自己改變"的文章,是完全可以拿來改寫的。
遇見了怎樣的人?經歷了怎樣的事?內心發生了何種改變?
這一段問號比較多,是因為審題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剛才所展現的就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