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衷公益事業是為利還是附勢,徽商為何想要“慈善家”的頭銜?

在今天,中國有一個廣泛運用詞的語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形容的是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克時艱的精神。這種精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代表中國人的慈善精神:如果有人有難,社會各界的人都會無償伸出援手,傳遞愛與希望。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出現過很多知名的大慈善家,如陶朱公范蠡,他就曾為貧苦之人仗義疏財,堪稱中國商人界的慈善鼻祖。

在他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商人走上慈善的道路,他們或捐實物,或捐銀錢,還有一些人做了好事卻不留名。其中有這樣一群商人,他們熱衷於公益事業,致富後大力行善,造福百姓,他們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商幫——徽商。

徽商,舊徽州府籍商人的總稱。又稱新安商人,俗稱“徽幫”。他們自宋代開始就活躍在歷史舞臺,與晉商和浙商等商人群體齊名,是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大商幫

人們皆言“無奸不商”,商人的形象本就是唯利是圖,不重人情的。因此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徽商如此熱衷公益事業呢?他們又把錢都捐助了哪些慈善事業呢?

熱衷公益事業是為利還是附勢,徽商為何想要“慈善家”的頭銜?

一、覆蓋面極廣的徽商公益事業

1.熱衷於教育

眾所周知,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更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只有提高了國民的受教育程度,這個國家才能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所以徽商的公益事業,首選在振興教育。

宋濂曾作《送東陽馬生序》:“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描寫的窮苦人家出身的子弟對知識的渴望,以及無錢上學只能“手自筆錄”的悲哀,

由此可知,寒門學子無學可上。此時的徽商如及時雨一般出現,為他們興辦義學,讓他們能不用交學費就有上學的機會,替他們請先生,為他們實現人生的出彩搭建舞臺。

在明清時期,創辦義學這樣的慈善方式在徽商界蔚然成風徽商創辦的義學遍佈大江南北。如黟縣商人李彬彥 、婺源商人程耀廷都曾為孤寒子弟創辦過義學,較為著名的芳溪義學、碧溪義學等書院都是由徽商斥資創辦的。

宋元以降,由於徽商對教育慈善事業的熱衷,徽州的書院如雨後春筍似的發展起來。史書有記:“天下書院最盛者 ,無過東林 、江右 、關中 、徽州。”徽商不僅慷慨興辦義學,還不吝資財興辦官學。由此觀之,在中國古代教育事業的發展上,徽商也盡了一份力。

熱衷公益事業是為利還是附勢,徽商為何想要“慈善家”的頭銜?

2.熱衷於修路搭橋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種樹”,話糙理不糙。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降低、環境的保護以及交通的發達都是發展經濟的重要舉措。徽商想要做公益,自然會將目光投至交通的改善上,畢竟這可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徽商在對交通的改善上可謂盡心盡力,水路陸路皆有貢獻

明代績溪商曹顯應父子、歙縣富商汪士嘉、婺源商人詹文錫都曾修築橋樑。曾有一險路名為“驚夢灘”,常有驚濤駭浪,卻因是通往重慶的必經之路,商旅之人每每經此,時常忐忑不安,恐有翻船之禍。

後有徽商詹文錫慷慨解囊,劈開險道,使往來之人不再有性命之憂。當地官員為嘉其行,特令此地勒石更名為

“詹商嶺 ”。

無獨有偶,祁門大洪嶺山路兩旁的石刻上,也有近十通關於徽商捐資修路的芳名錄。這些都是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有跡可循的徽商善舉。

熱衷公益事業是為利還是附勢,徽商為何想要“慈善家”的頭銜?

3.熱衷於救濟災荒

徽商的另一公益事業,是救助災荒,這也是他們最重視的慈善事業,甚至於許多徽州宗族將救災恤患寫入家法,將這種“善”在家族內法規化

有些徽商平日裡節衣縮食,處家至儉,甚至“非筵宴,嘗蔬茹,無膿鮮之奉 ”,然而一到國家有難,同胞有難之時,便會慷慨解囊,“輒捐千萬緡無所吝”,傾其所有扶危濟困。

明萬曆年間曾發生了罕見的洪災,洪水似猛獸肆虐徽州全境,禍不單行,隨後又有 “疫大作 ”。在此期間,多少徽商毀家紓難,捐出全部家財,設棚施粥,救民於水火。

徽商廣行善舉,由此可見一斑。我們已經瞭解到他們把錢都捐到哪些公益事業,不禁更加疑惑,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做?是為了利益還是為了趨炎附勢?還是為了滿足虛榮心?

熱衷公益事業是為利還是附勢,徽商為何想要“慈善家”的頭銜?

二、徽商熱愛公益事業不僅要“慈善家”還要事出有因

1.鹽商的趨炎附勢以追求自身利益

探索徽商熱衷公益事業的原因,我們得先了解一個史實。

中國古代一度推行鹽鐵專賣,如鹽如鐵只能由官府售賣,普通人不可偷偷販賣。

到了明清時期,朝廷在兩淮地區推行綱法。官府會將每年出產的官鹽,分成固定的批次交給有實力有聲望的鹽商,並將這些商人姓名登記造冊,讓他們獲得鹽業的壟斷經營權,成為民間販鹽的御用商人。

在同等財力的情況下,要有什麼額外條件能使經營權落到自己手中呢?公益事業是最好的選擇,一來能增加聲望,二來能讓政府刮目相看,成為“經銷商”的候選人,真是一舉兩得。

通過慈善事業,鹽商們贏得了聲望,抑或是通過賑災等提升了當地官員的政績,獲得了官府的青睞,最終達到獲得壟斷經營權的目的,從而攫取鉅額的利潤

熱衷公益事業是為利還是附勢,徽商為何想要“慈善家”的頭銜?

2.光宗耀祖,為家門爭光

光耀門楣,回報家鄉是徽商熱衷慈善事業的重要原因。“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徽商們發達後,榮歸故里,見到鄉親們無以為生,生病了臥榻不起,卻不得醫治,怎會不施以援手?

徽商見病者,便“儲藥物以救其疾苦”;見飢腸轆轆者,便“計月授之粟”; 見衣不蔽體者,則“於冬日授之衣”。這些曾相濡以沫的鄰里相親,在自己衣錦還鄉之時,鄉親有難,自己如何能視而不見,相忘於江湖?

熱衷公益事業是為利還是附勢,徽商為何想要“慈善家”的頭銜?

3.奉行儒家思想為行動指南

婦孺皆知,儒家經典的金錢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認為,吃糠咽菜喝清水,彎起胳膀做枕頭,心中有正道也會樂在其中;相反,通過不正當的方式獲得財富地位,這是令人不齒的。

因此,儒家亦認為,辛苦勞作換來的金錢地位,如果用作奢侈享樂、聲色犬馬,亦是對天的不恭敬,恰如此言:“儻來之物,侈用之是謂暴天,吝用之亦為違天,惟其當而已矣”。

因此,許多徽商將儒家的思想當做行動指南,作為自己看待萬事萬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金錢方面,由於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他們普行善舉,熱衷於公益事業。

熱衷公益事業是為利還是附勢,徽商為何想要“慈善家”的頭銜?

4.父母之命不可違和動了惻隱之心

古人重孝,孝順孝順,欲孝必順,正所謂“父母之命,不可違”,違則不孝。因此許多徽商的從善動因,有一部分是出自於父母的指示。這種例子屢見不鮮,曾有黟商洪潮公遺孀江氏,為做慈善而拒絕過壽。

江氏聽聞城內外道路年久失修,行人每每經過都要抱怨,給居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於是江氏拒絕過壽,命二子將賀壽之錢用於造福百姓: “爾輩能以歷年餘利用修道路,強於為我稱觴矣。”兩個兒子聽了母親的話,自覺羞愧難當,於是“遵命修治,費至三萬金之巨”,城內外的道路再次通暢,江氏才放了心。

孟子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種人人都有的同情心是徽商進行慈善之舉的原因之一。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見到受災難之人有幾人能鐵石心腸般坐視不理?又有幾人能保證絕不會生出憐憫之心?

熱衷公益事業是為利還是附勢,徽商為何想要“慈善家”的頭銜?

總結:

縱觀徽商熱衷於公益事業的理由,我們會發現,有人是“無利不起早”,有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使然,有人是為光耀門楣,有人是附庸風雅,有人是“君子喻於義”的潛移默化思想…理由不盡相同,並不能一概而論

熱衷公益事業是為利還是附勢,徽商為何想要“慈善家”的頭銜?

古人云:“善人者,人必善之。”正所謂善良人必有福報。徽商們熱衷於公益事業的理由雖各不相同,但他們振興教育為國家培育棟樑之材、開路架橋造福百姓、曾毀家紓難為賑災救民,他們慈善事業的覆蓋面極廣,貫穿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撥開歷史的雲霧,去掉我們對“無奸不商”“商人唯利是圖”的慣有成見,我們會發現,這群“海內十分寶,徽商藏三分”的商人群體,亦有善良而偉大的一面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