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贏得戰爭勝利,美、英兩國的功勞有多大?

白楊樹下談歷史


偉大的衛國戰爭是前蘇聯軍民和英雄無畏的蘇聯紅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劃時代貢獻,自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發動閃擊戰,前半個月蘇聯統帥部舉措失利,在烏克蘭基補戰役中數十萬紅軍將士,被德國的裝甲集群分進合擊,輾壓如困獸猶鬥,損失慘重,似無回天之力。步入該年的隆冬歲月,上天倦顧蘇聯紅軍,這年的冬天來勢洶洶,氣溫極其惡劣。🇩🇪德國的飛機大炮,裝甲集群,成了水中月,圓中花,缺糧少彈,被凍死傷亡者不計其數。蘇聯紅軍憑著優秀的民族素養,和對布爾什維克的忠心,英勇頑強,和天寒地凍優勢,在冬季與🇩🇪德軍毀滅性打擊,但步入九四二年初夏,蘇聯統帥部有犯了打陣地戰死拼,最好的進攻就是反擊的策略,損失慘重,代價沉重。鐵木辛哥元帥也為此負出了毀滅性的傷亡代價。被曼施坦因指揮下的德軍打的丟盔懈甲,一退百餘里,將領們也風聲鶴唳,期望轉守。有數百萬蘇聯紅軍,猶如籠中鳥,水中花,喪失了軍人氣節民族血性,在萬分危機之時,斯大林啟用朱可夫元帥,親臨斯大林格勒,精心準備,合理佈局,最終在一月中旬,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歐洲蠻牛法西斯德意志帝國,從而甸定了二戰的轉折點,自此後🇩🇪德國敗局以定。有經庫爾斯克坦克大戰後,🇩🇪德軍一潰千里,行同喪家之犬,在也無力大戰了。英美二國對蘇聯的衛國戰爭也負出了巨大貢獻。憑藉著租借法案,🇺🇸美國為蘇聯提供了大量的石油,軍火,和飛機大炮以及先坦克裝備,從物質道義和公理上維護了世界和平的偉大戰略,功不可沒,摧人奮進。


94310417小云


以往的歷史教育告訴我們,蘇聯能取得二戰的勝利,是依靠“冬將軍”的輔助以及蘇聯軍民的堅決抵抗。大部分人對西線戰場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開戰初期的“靜默戰爭”。但隨著蘇聯解體,諸多因政治原因無法面向大眾的檔案,逐漸得到解密,西線盟軍的功績這才得到認可。


來自大洋彼岸的物資援助


1941年6月,希特勒正式啟動巴巴羅薩計劃。德國用190個師組成的3個集團軍群,如洪水般攻入了蘇聯境內。在隨後的半年戰爭中,299萬蘇軍官兵戰死前線,還有多達20500輛坦克與自行火炮被擊毀,17900架飛機戰損。原本有550萬人的蘇聯常備軍,一開始就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同時,德軍的佔領和轟炸使得蘇聯工業遭到了大面積的破壞,也使得蘇聯一千三百六十餘家大型工廠需要搬遷,它們重新開始生產也需要大量時間。這一切都導致蘇聯在1942年的產能大幅度地縮水,尤其是重工業,多達71%的鐵、58%的鋼、57%的有色金屬、63%的煤以及42%的電力,也都伴隨著大量土地淪陷而喪失。

農業方面同樣緊迫。蘇聯大約84%的甜菜產地、45%的牛與68%的存欄豬被德軍繳獲。工人的口糧配給被降低到只有800克/天,普通職工更是隻有500克/天。

  

【赫魯曉夫曾坦言:“如果沒有美國的SPAM罐頭,我們真的不知道用什麼去養活蘇聯紅軍。”】

更為糟糕的是農業,衛國戰爭初期,蘇聯食物上的嫉妒短缺。畢竟只要有一杆步槍和幾發子彈的基本配置,雖然簡陋但是還能保證作為“消耗品”的基層士兵基本的作戰,但是一旦開始大面積斷糧,對於士兵的身心打擊將會是毀滅性的。

1942年1月底,蘇聯總給養部長帕甫洛夫向斯大林彙報後,最高統帥下令,讓列寧格勒方面軍就地籌措糧食。動用國家儲備只能用於特殊情況,例如當地的糧食已經徹底耗盡,食品工業也已經徹底癱瘓等,這說明蘇聯此時的儲備已經所剩無幾了。

【盟國物資援蘇路線圖】

由於缺煤嚴重,很多火車都不得不改燒木材和混合燃料,但就算如此在1942年1月火車晝夜工作,依舊達不到戰前運輸指標的一半,這直接導致了很多企業生產出來的成品無法及時送到,讓前線的情況雪上加霜。

在這樣的危機時刻,羅斯福即下令撤銷了對蘇聯資產的凍結,摺合約3900萬美元,又在7月和8月特批允許蘇聯在美國購買各種物資。8月正式開始對蘇援助,其中包括各種型號的飛機1200架,90毫米口徑炮152門,37毫米口徑反坦克炮991門,迫擊炮1135門,衝鋒槍兩萬支,輕型坦克729輛,,中型坦克795輛,115,341英里的電纜線,隨後又從對英援助中調撥了1200架飛機給蘇聯。

【蘇聯損失極為嚴重,盟國的輸血極為重要】

10月1日雙方正式簽訂了《第一次對蘇協議書》給了2000輛坦克和1300架飛機。不過由於航道等緣故,一直到1942年6月才算大致完成了運輸。吸取了第一次教訓後,雙方簽訂了《第二次對蘇協議書》。這次的規模和及時程度遠遠比第一次來得大,僅僅是食品就達到430萬噸之多,非常及時地援助了斯大林格勒戰局,除此之外還包括180萬噸的原材料、機器、工業設備和110萬噸陸、海軍設備。由於德國人的潛艇戰術,使得盟軍的物資和護航艦隊損失慘重,如PQ-17護航隊損失達到了三分之二多,不得不讓英國人退出護航。

在這個階段,蘇軍開始發動反攻。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赫赫有名的天王星行動正好發生於1942年11月19日與12月16日,這顯然不能解釋為單純的巧合。

【土星行動中,正在執行作戰任務的蘇軍坦克】

之後雙方爆發了東線戰場最有名,也是最為關鍵的坦克會戰——庫爾斯克大會戰。蘇軍之所以有勇氣向此時依舊佔據戰略主動權的德軍發起進攻,在於他們已經利用《租借法案》獲得兩萬輛吉普車,十萬部野戰電話,3000輛炮車,132000輛卡車以及10000輛無蓋貨車。斯大林曾因此寫感謝信給製造卡車的斯圖貝克公司,朱可夫也評價:若沒有斯圖貝克卡車,蘇軍大炮將很難運送前線。正是有了充足的後勤保障,蘇聯才能充分動員己方的炮兵資源,以彌補坦克性能的劣勢。

【搭載喀秋莎火箭炮的斯圖貝克US6卡車】

值得一提的是,德軍的閃擊戰導致蘇聯的大量工業設備無法撤離,導致後方產能嚴重不足。為此盟軍為他們提供了44605臺金屬切削機床、13314臺鍛壓設備等大量機械製造設備。其數量不但接近蘇聯設施總量的40%,而且性能遠比蘇聯的國產貨優越,生產能力反而更強。除此之外,盟軍還援助超過1000座蘇聯發電廠,為烏拉爾和西伯利亞的工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源。


來自西方盟友的空中支援


當然,可能有人覺得英美鬼畜就是用錢讓蘇聯士兵給自己人當炮灰。但是,二戰中的西線戰場只是缺少絞肉機般的陸戰,至關重要的空戰,比東線有過之無不及。不少蘇聯的軍事專家十分自豪本國裝備驚人的性價比,順便嘲諷後期德軍可憐的坦克產量。事實上,德國乃是總體戰的鼻祖,其工程師團隊的優秀在全世界範圍都是首屈一指。之所以會出現後期乏力的現象——蓋因他們的工業已經被系統地摧毀。



1942年5月30-31日,皇家空軍出動1046架飛機轟炸德國城市科隆,史稱“第一次千機轟炸”。皇家空軍為此幾乎拼盡全力,甚至抽出367架訓練和改裝的飛機加入此次行動。

  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正式召開。此次會議英美正式達成聯合作戰計劃。該計劃包括對德國主要工業區和城市進行戰略轟炸,以摧毀德國的戰爭潛力。英美確定了轟炸的優先序列:1.潛艇製造出和基地;2.飛機制造業;3.交通運輸系統;4.石油工業;5.其他軍火工業。卡薩布蘭卡會議後,美軍正式加入對德國本土的轟炸行動。皇家空軍的戰略行動,也藉此良機進入到第三階段。

  

  【卡薩布蘭卡會議合影】

  1943年6月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發佈訓令 ,正式開始對德國本土的轟炸。1943年下半年,盟軍先後發動7次大規模空襲,平均每月投彈700-800噸。不過,德軍也展開反擊,擊落了30%沒有足夠戰鬥機護航的盟軍轟炸機。盟軍也吃一塹長一智,增強了轟炸機群的護航編隊,並將第一轟炸目標改為德國的飛機制造廠。

  1944年2月,盟軍研發並裝備了P-25遠程轟炸機,皇家空軍+美第8航空隊+美第15航空隊已有1600架轟炸機,西線的空中力量大大增強,轟炸計劃也因而進入第四階段。1942年2月20-25日,約4000噸炸彈被投放到德國航空基地中。隨後幾月,轟炸力度不斷加強,並於4月達到高峰。當月盟軍轟炸機共投放7758噸炸彈,德國90%以上的航空工業都捱了炸彈。

  

  【盟軍的轟炸海報】

在盟軍不間斷地空襲下,德國工業遭受毀滅性打擊,以至於戰後連香菸都無法正常生產。反觀蘇軍在《租借法案》的支持下,獲得了巨大的加持。以赫赫有名的T-34為例,其發動機需要用到鋁,而蘇聯半數左右的鋁來源於盟國的支援。雙方一加一減,這才有了後來蘇軍坦克的性價比優勢及其傲人的戰績。


結語


西線盟軍的貢獻當然遠不止於此,為了應對盟軍的進攻,大批德國空軍被抽去西線。在關鍵性的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大量第4航空隊的單位被撤出以應付盟軍在北非的登陸,德國空軍的力量被分散至整個歐洲及,導致其未能保持在蘇德戰線的南部其它地區的空戰力量,這給後來的蘇軍反攻提供有力的條件。若無西線的盟友,斯大林就算能打贏希特勒,其代價也必然是耗盡蘇聯幾乎所有的適齡青年。這樣一來,蘇聯只能得到一個紙面上的勝利,本身也會因此亡國。


三桂歷史


1945年,歷時4年的蘇聯衛國戰爭結束,為了戰勝不可一世的德國,蘇聯付出了損失6000多萬人的代價,其中軍人損失近3000萬人。但在戰爭結束時,蘇軍的總人數依然保持在1000萬人以上,這都與其強大的後備兵員分不開。

然而,戰爭後期的蘇軍在裝備、兵員人數上都高於德軍,傷亡率依然高出德軍許多,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慘勝的印象,蘇聯是依靠地大物博的國土面積和巨大的戰爭潛力,取得了勝利。但僅靠這些能贏得戰爭嗎?答案是否定的,還有其他的因素。

戰前蘇聯的工業化並不弱。

在人們的印象中,蘇聯的重工業以“大笨粗”為鮮明的特點,但不容置否的是,在經濟大蕭條期間,蘇聯受到的衝擊最小,並以最實惠的價格引進了美國當時最先進的工業製造體系,工業生產總值一度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

蘇聯軍工之所以“大笨粗”,與其教育水平落後有關,但不妨礙在其軍工生產的發展。有心的是,隨著歐洲局勢緊張,蘇聯在工業化佈局方面,充分考慮了戰爭的因素,不但在富庶的地區建立了工業區,而且在烏拉爾也建設了同樣的龐大工業。

戰爭初期,德軍攻勢迅猛,蘇軍最高統帥部不斷地命令部隊進行阻擊,在建立縱深梯次防禦,以“空間換時間”的同時,也儘量將該地區的工業企業撤往大後方,這部分工業與烏拉爾地區的工業體系,共同支撐了蘇軍在戰爭中的需要。

在德國看來,佔領了蘇聯最富庶的地區,勢必摧毀其工業生產,致使整個國家垮掉。殊不知,4年間,僅烏拉爾地區就生產了44萬門火炮、10萬輛坦克和13.6萬架飛機,以及不計其數的槍支彈藥,並用這些武器組建一個個新的作戰部隊。

儘管蘇軍的死亡率始終高於德軍,部隊成建制地被消滅,但很快就會得到補充。正如德國總參謀長哈爾德在日記中寫的那樣:“最初計算蘇軍大約有200個師,現在已經查明番號的有360個師。十幾個師被消滅,他們就又投入十幾個師。”

到了戰爭結束前的一年,蘇聯坦克年產量達到近3萬輛、飛機4萬架、火炮12萬門,是德國的幾倍,並在不斷地消耗中笑到了最後。當然,這些工廠的產量並不能完全彌補巨大的損失,尤其是在戰爭初期,美、英等國的援助是極其重要的。

沒有美、英等國的援助,蘇聯無法在沉重的打擊中恢復過來。

1941年的蘇聯,在德軍的猛烈打擊下,重工業也受到了嚴重破壞,儘管從西部緊急撤離的工廠,也迅速在東部投產,但產量和質量依然受到很大的制約,尤其是鋁、鋼、汽油等戰略物資的缺乏,更加需要美、英兩國的支援。

尤其是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對蘇聯的援助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其中51%的航空汽油是由美國提供的,可以理解為有一半的蘇軍戰機,燒著美國的汽油與德軍作戰。更何況,美國提供的汽油質量好,實際起到的作用更大一些。

儘管蘇聯有自己的汽車製造廠,但仍有1/3的缺口是美國填補的。戰爭中至關重要的炸藥,是由美、英兩國和加拿大提供的援助,佔到蘇聯戰時總產量的53%。更由於高射炮的生產技術高,幾乎全部由來自美國的高炮,保衛著蘇聯的大部分領空。

為了提高蘇軍的機動性,美國還提供了佔總量一半的鋼軌,以及1.1萬節車皮和大量火車頭。併為了加快軍工生產,美國還援助了3.8萬臺機床,英國也援助了6500臺,由於美、英兩國的機床比蘇聯的更精密,發揮的作用也更大。

當然,援助的還有大量的武器裝備。其中各類車輛46萬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千多輛,以及包括護衛艦在內的各類艦船574艘;還援建了62座油庫和13座橋樑。這些物資總量達到了1750萬噸,價值100多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的1萬噸黃金。

更重要的是,其中還包括420萬噸的糧食,足夠600萬人吃上4年。也就是說,戰爭期間,儘管丟掉了盛產糧食的烏克蘭,但依靠美國提供的糧食和罐頭,蘇軍始終維持一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部隊,這對贏得最後的勝利至關重要。

蘇聯統帥在柏林投降後不久,在《真理報》上對此進行了高度評價,“根據《租借法案》,美國在整個歐戰期間作為租借向蘇聯提供了武器、戰略物資和糧食,大大促進了戰爭順利結束”。儘管蘇聯曾竭力貶低援助的作用,但事實總歸事實。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