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歲的老人,是不是都還喜歡找“存在感”和“價值感”?

我是你最遠的朋友


我們國家現在70歲的老人的生活品質和質量已經和幾十年前有了根本性的不同,特別是那些有文化修養的叔叔阿姨們,雖然到了“古來稀”的年紀,但是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都不像老態龍鍾又步履瞞珊的老人,他們朝氣蓬勃而對生活樂觀幽夢,曾經一個80歲的叔叔,身板硬朗,說話風趣,我問他平時都和朋友們出去哪裡玩啊,他說:“朋友?和他差不多年紀的朋友都死光了,沒辦法,自己太能活也挺犯愁的,知音都入土了,成了一堆灰了。”

這個叔叔根本不用刷什麼存在感,因為年輕人也都聽喜歡他的,因為說話飽含智慧和幽默,對人生的豁達態度,年輕人有什麼大的壓力都會想到和這個叔叔說一說,任何為難的事在這個叔叔身上都是浮雲,讓年輕人放慢腳步,好好珍惜身邊親人,因為他的老伴不在了,身下有個兒子和孫子,他自己不缺錢,每天出去溜達,被各種做保健品的小孩子們找,推銷什麼的,他偶爾也給捧捧場,覺得這幫小孩挺好玩。

這樣的老人其實代表了我們很大一部分叔叔阿姨們的現狀,他們的人生閱歷如同寶貴的金子,在年輕人迷茫犯傻的時候,他們會給我們樂觀的積極的力量,雲淡風輕的將身上的壓力化作繞指柔,隨著我們國家對老年人的生活逐漸關注,對老人健康、心理健康的投入,他們會更加年輕,更加具有價值,而我們將會從這些叔叔阿姨身上學到淡然與平和,還有愛的真諦,所謂晚年,只是被歲月抱的更緊了些,讓愛的溫度在他們臉上熨燙出了褶皺。




孫浩然的泊月灣


嚴格地說,70多歲老人的存在感,是希望有尊嚴地活著。雖然老了,同樣能得到社會或人們的尊重。所謂價值感,亦是如此。存在就有價值,支撐價值的東西離不開經濟。

有句話說得好:生命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寬度。不在於長短,而在於精彩。70多歲的老人,走到今天,最看重的是生命;忘不掉的是生命曾經的過程。細數當年,也努力過,也輝煌過。如今,是腦海中抹不掉的記憶,揮之不去。喜歡找存在感和價值感,無非找的就是這份自信。

老年人,當人生翻過一頁又一頁日曆的時候,想想最後的日子屈指可數。回顧過往,感嘆歲月。為自己碌碌無為、虛度光陰而懊悔,這一生多麼不值。然而這一切都如浮雲一般,從眼前匆匆飄過,有去無回。

我雖然離你說的年齡,有一點差距;卻也是實質上的老人。我承認,在現實生活中,我也喜歡找存在感和價值感。雖然年紀大了,更希望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所說的每一句話,能對年輕人的生活起到警醒作用。在大家眼裡,自己還有用,還有存在價值。存在是一種幸福,讓人精神百倍,也是活著的意義。

我說過,支撐價值的東西離不開經濟。說一千道一萬,任何一個人,老年還是青年,沒有經濟,空談價值,有什麼意義?即便存在,也未免空虛。所以,存在和價值,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以上是個人一點淺見。我是東音八度。



東音八度


本來就存在,何須找?存在一天是一天,存在一月是一月-存在一年是一年。還用找嗎?不存在了,找也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