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多的小孩,調皮受傷而大哭,家長是應該先批評還是先安撫?

婧媽說


1歲多的小孩,調皮受傷而大哭,家長是應該先批評還是先安撫?

我覺得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毫無疑問,應該先去安撫(不是溺愛保護),等平靜下來再去做溝通(而非批評)!


分析孩子哭的原因

1.身體受傷,疼痛引起的哭

無論孩子是調皮、還是意外受傷,當因為疼痛而哭泣時,我想家長都應該在第一時間進行安撫,並且及時查看是否受傷的情況。低年齡段兒童因為摔傷、磕傷,經常會出現頭部、口唇、手指外傷等情況。此時,及時安撫以使孩子平靜,仔細評估受傷情況,是合格的家長應該做的事情!如果這種情況還要先批評一頓的話,我覺得未免有點不近人情。


2.受驚嚇後,心理因素導致的哭

心理學家曾這麼說“孩子學會走路,就好比經歷了第二次分娩。對於孩子來說,行走的目的不僅僅是行走,更是好奇心的驅使……我們也可以認為是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樂於獨立探索世界的開始!”

他們可能會因為走路技能不熟練、手部運動欠靈活,而出現這樣那樣的磕磕碰碰,但是,每一次的碰撞和觸摸都是他們在認識環境、認識世界的過程!


有心理學資料表明“孩子跌倒後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疼,而且孩子年齡越小,對痛的刺激敏感度越低。有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很短的時間後他們就會把驚嚇和疼痛忘卻,又開始新的玩耍了……”

因此,如果家長在確定沒有發生嚴重的身體外傷後,應該做適當的安撫,努力快速讓孩子平靜下來。然後,再通過溝通的方式,讓他們明白這麼做會有危險,這樣會更加有效。如果,家長直接就進行批評教育,那麼會讓孩子潛意識認為“家長是在否定自己探索的行為”,那麼長此以往,孩子容易會產生自卑、畏縮的心理。


是安撫,不是溺愛保護

有時候,我們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低年齡兒童摔倒後,長輩會立馬跑過去扶起。然後,表情誇張地,邊心疼地安撫,邊咒罵地不平、旁邊的人不好等等……

其實,這不是我們所推薦的安撫,而是一種溺愛式的保護。正如前面所說,低年齡的孩子可能很快就會忘記疼痛,轉而去玩耍新玩具了。安撫的作用是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能夠快速地平靜下來。而不是,家長流露出驚慌失措的情緒,反向感染孩子產生更恐懼、更緊張、更不安的過程。有人說“小孩摔倒,不要哄,越哄哭得越厲害”,講得就是父母將不安的情緒傳染給了孩子的情況。因此,我覺得當題主說的情況出現時,家長需要注意安撫的方式,努力讓孩子平靜;而不是進行溺愛式保護,反而容易使孩子產生依賴,缺少獨立性!


如何安撫和溝通?

1.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不要哭

有心理學家分析過“當孩子意外受傷(摔倒、磕傷、夾傷)時,孩子沒有哭,父母應該觀察情況,不要急於過去。如果孩子很快站起來,說明並無大礙;如果孩子不站起來也不哭,父母可以去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這樣一來,孩子會有安全感,而且不會因為恐懼而大哭起來。並且長此以往,他就會選擇自己慢慢爬起來!”

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作為父母,應該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當孩子出現各種情況時,通過陪伴和鼓勵來讓孩子擁有堅強的意志品質!


2.適當地讓孩子哭一會兒

孩子受傷後,家長應及時看孩子受傷的情況。嚴重的話,及時去醫院治療;不嚴重的話,可以讓孩子趴在我們的懷裡哭,輕拍或撫摸他。父母簡單的擁抱就是孩子永遠的安全港灣,自然也會讓孩子迅速得到心理治癒!

有些家長不許孩子哭、打擊他、壓抑他,這是不對的!這容易使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嚴重的還會影響孩子的人格,變成懦弱、膽怯、自卑的人。所以孩子哭泣時,父母要接受他們天性的流露,不要嘲笑、不要批評!用擁抱、用鼓勵,來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和保護!


3.教孩子學會方法,避免再次發生受傷

當孩子平靜下來後,家長還應該教孩子總結經驗,並且和孩子一起想辦法,來避免再次發生受傷。

比如,手指被門夾傷了。一方面,家長應當告訴孩子開門和關門都要小心翼翼,不能大力關門,這樣容易夾到手;而另一方面,家長也應該考慮是否可以通過做一些安全設置(如:防夾手門檔、門塞等等),來防止意外出現!

再比如,踩到玩具摔倒了。一方面,家長應當告訴孩子要整理好玩具,不能亂扔,否則踩到的話,又會弄痛自己了。另一方面,家長也可以給孩子設置專門的玩具整理箱、並且以身作則不亂扔東西,把房間弄整潔!

這樣,孩子才會不斷的成長,逐漸養成自信、勇敢的性格,以及克服困難的習慣!


結語:一歲多的孩子,我們家長還是應該多安撫!批評少點、鼓勵多點!呵斥少點、引導多點!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你的溫柔是孩子永遠安全的港灣!


我是萌齒君,愛搞笑、喜歡科普的牙醫奶爸!請多多關注、點贊和支持哦!

Well兒童口腔醫生


你好,很樂意回答你的問題。1歲的小孩不懂事,有點也聽不明白理由,我認為是應該先安撫他不哭吧,不哭了你在慢慢給他說道理。多少會聽進去一點的。你覺得呢?


綦江曉利vlog


一歲多的小孩兒調皮受傷就大哭,這是人的本性啊,所以說作為家長的你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緒,一定要做好一歲多孩子的啟蒙教育,要成為孩子的好朋友,不要溺愛讓孩子。慢慢的在教訓和良好的教育當中長大對孩子一生一世都是一件受益匪淺的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