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民間故事之識字救命


故事:民間故事之識字救命

清朝乾隆年間,江南涇縣柳樹村裡,有位教書先生名叫崔志柏。崔先生學識淵博,為人卻非常孤傲,只肯教那些天資聰慧的孩子,對天資一般的孩子,他一概拒之門外。

柳樹村裡有三十多戶人家,但沒有一戶人家的孩子能跟著崔先生讀書。為此,崔先生的鄰居馬大行曾經不止一次地抱怨過。崔先生總是不屑一顧地說:“他們天資平平,能考中秀才、進士嗎?”

這天是端午節,馬大行扛著一把鋤頭剛出家門,便看見崔先生穿戴一新,手裡提著兩隻禮盒,領著老婆孩子,往村外走去。他隨口問了一聲:“崔先生,去哪裡?”崔先生答道:“今天過節,去丈人家。”崔先生的丈人,住在距離柳樹村有二十多里路程的一個村莊裡。

馬大行與崔先生道別後,便下地鋤草了。鋤了大約半個時辰的草,馬大行忽然雙手緊緊地捂住肚子,跌跌撞撞地往家裡走去。

馬大行的老婆郭桂花,正在家中打掃,馬大行忽然步履踉蹌地走了進來。郭桂花見他弓著腰,滿臉痛苦的樣子,急忙問:“你咋了?”馬大行一頭栽倒在床上,說:“我的肚子好疼啊!”郭桂花更急了:“你先忍著點,我這就去鎮上請郎中!”馬大行卻道:“咱們家只剩下了幾十文錢,哪裡請得起郎中?”

正說著,屋外響起了一陣銅鈴聲,隨即,一個洪亮的聲音響起:“瞧病了,瞧病了!”郭桂花出屋一看,只見一位四十多歲的男子,手裡搖著一隻銅鈴,正從她家門前經過。顯然,那男子是一位走家串戶的行醫郎中。

郭桂花將郎中請進了屋,馬大行卻怎麼也不肯讓郎中瞧病,說他瞧不起。郎中卻說:“我的診費很便宜,只要十文錢!”馬大行點點頭,然後又搖了搖頭:“診費我付得起,可我抓不起藥啊!”郎中微微一笑:“我所開的藥方,都是草藥,在你們柳樹村的山上都能挖到,不花錢!”

馬大行這才讓郎中瞧起了病。經過一番望聞問切,郎中開了一張藥方,說:“按這個方子喝藥,很快便能藥到病除!”說著,他收下診費,搖著銅鈴揚長而去。

接著,郭桂花趕緊把鄰居楊山嶺請到了自己的家中。楊山嶺是柳樹村裡唯一的採藥人,長年在山中採挖草藥。

郭桂花把事情說了一遍,然後把藥方遞給了楊山嶺,請求他按藥方上所列的草藥名稱,去山中採藥。楊山嶺瞪大著雙眼,將那張藥方上上下下一連看了好幾遍,然後緊皺著眉頭,說:“馬大嫂,這事我、我辦不了啊!我長年採藥不假,可我不認識字。這張藥方上的字,我一個都認不出來,我不知道這上面寫的都是些啥藥啊!”

郭桂花這才想了起來:在柳樹村裡,除了崔先生,沒有第二個人識字!想到這,郭桂花拔腿就往門外走。

馬大行顯然看出了她的心思:“桂花,崔先生一大早就去他丈人家了,他的學生們今天都沒有來崔家讀書,你就別去他家了!”郭桂花道:“那我去他丈人家找他!”馬大行搖了搖頭:“他丈人家距離咱們柳樹村那麼遠,來回要一天的工夫。”郭桂花更急了:“那該咋辦?”

馬大行想了一想,道:“村裡的孩子們,在崔先生教學生們讀書時,經常湊在崔家的窗戶外瞧稀罕。那些學生們去屋外休息時,也經常與他們在一起玩耍,耳濡目染,也許他們能認出這藥方上的字!桂花,你快去把他們給找來!”郭桂花遲疑道:“他們能認出這些字嗎?”馬大行揮了揮手:“只能死馬當成活馬醫了!”

工夫不大,村裡的孩子們都來到了馬家,他們緊盯著那張藥方,一會兒抓著頭皮,一會兒又小聲討論起來,然後,他們把自己所認識的字,一個接一個地說了出來。楊山嶺在一旁不停地印證:“不錯,是有這種草藥......”就這樣,村裡的孩子們,儘管每人只認識一兩個字,但他們湊在一起,竟然把那張藥方上所寫的字,全部認了出來。

楊山嶺立即扛起藥鋤,揹著藥簍上了山。半個時辰後,他挖到了藥方上列出的所有草藥,並把它們送到了馬家。郭桂花立刻為馬大行煎起藥來。

喝了湯藥之後,馬大行的肚子很快就不疼了,第二天上午,便行走如常了。躲過一劫的他,大聲感慨道:“幸虧崔先生的學問多,幸虧孩子們偷偷地認識了一些字,否則,我恐怕早已命喪黃泉了!”郭桂花卻沒有好氣地說:“如果他願意教村裡的孩子們讀書,就不用費那個勁了!”馬大行擺了擺手:“不管怎麼說,如果崔先生不會教書,孩子們哪能偷偷地學會認字?等他回到村裡後,我要好好謝謝他!”

當天下午,崔先生領著老婆孩子,回到了柳樹村。他剛來到自家門前,馬家一家老小,忽然在他的面前,一起跪了下來,齊聲感謝他的救命之恩。村裡的男女老少,紛紛走了過來看熱鬧。

崔先生急忙扶起了馬家老小,詢問究竟。馬大行便把事情說了一遍,崔先生聽得目瞪口呆。

馬大行頓了頓,又道:“崔先生,你教村裡的孩子們讀書吧,識字真的能救命!再說,如果孩子們讀了書,做生意、買東西、算賬......就不會吃虧了。”村裡的其他人紛紛開口附和。

崔先生望了望馬大行,又望了望眾人,終於答應了大家的要求:“鄉鄰們,以前我認為讀書就是為了考中功名去做官,直到今天,我才總算明白了,讀書還有更多、更要緊的用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