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視域下立德樹人的價值意蘊與實踐探索--理論--首頁

一、新商科視域下立德樹人具有更加重大的現實意義

傳統商科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於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人口紅利的充分釋放。從商業競爭的角度看,主要表現為市場上的價格競爭、技術上的模仿改進、戰略上的短期主義傾向、企業間的單打獨鬥。在這種商業競爭模式下,以職能為導向、以單科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強調業務素質為主要內容的傳統商科教育能夠滿足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

然而,隨著經濟逆全球化現象的出現,人口紅利釋放逐漸結束,加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進行,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型技術與模式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思維、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和技術條件的不斷更新,決定了商業競爭將呈現如下特點:市場上的質量競爭、技術上的自主創新、戰略上的長期主義傾向、企業間的協同共生。因此,中國經濟亟需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提升型轉變,以實現新形勢下的高質量發展。

商業競爭本質的變化對傳統商科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傳統商科在人才標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課程體系等已不能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社會發展需要,主要體現在:過於重視理論和學術研究而輕視應用和實踐教學;專業和學科之間的壁壘導致跨學科培養受限;忽視新興技術對商科教育的促進作用;人才培養標準與市場用人要求脫節;國際化視野不足,商業倫理教育缺位等問題。

立德樹人為新商科人才培養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商科”是對傳統商科進行學科重組交叉,將新技術融入商科課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跨學科教育,是對技術創新、產業融合、社會變革的回應。為了更好地滿足中國未來商業競爭的需要,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商科除了要強調教育內容的“綜合性”與“跨學科”之外,更要強調對受教育者“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我國的高等教育要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和根本遵循。

相異於傳統商科教育以西方理論和案例為主,“新商科”應該嘗試用中國理論解釋中國現象、解決中國問題,著力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的商科教育體系。因此,只有在新商科教育中堅持立德樹人,以德為先,切實做好“人”的教育工作,才能培養出更多具有高尚品質、長遠眼光、合作意識的商業參與者和主導者,才能讓中國經濟更好地面對快速變化、紛繁複雜、不斷融合的商界競爭。

二、新商科視域下的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設計

以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為導向,聚焦複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互聯互通、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共享經濟等模式和技術在商貿服務業的應用和發展,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商業3.0時代。新興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商業理念的迭代更新,既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成果,又對商業發展中的學科交叉、知識融合、技術集成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培養出高質量的“複合型”人才以滿足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新商科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之一。複合型商業人才符合新商科的根本特徵,包括知識複合、能力複合、思維複合等多方面。複合型商業人才既要拓展知識面又要不斷調整心態變革思維;既要自覺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也要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各學科融會貫通;既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也要把握時機大膽地進行實踐操作,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競爭力。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背景下,創新驅動已經成為中國現代經濟發展的共識。培育學生的創造性精神、創新性思維,創造性能力,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創新型人才也是新商科立德樹人的重要目標。

以新經濟時代發展特徵為指引,注重新商科教育內涵式發展

多元和多變是現代新經濟時代發展的基本特徵,數字經濟時代下的社會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複雜化和多樣化,商業價值觀錯位、市場經濟道德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失等問題也因此凸顯。然而,市場經濟、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良性發展需要的商科人才,不是唯利是圖之徒,而是高雅精明的“儒商”。新商科培養的人才是未來的企業管理者,是商業領域的主導力量,其價值取向不僅影響到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還關係到整個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甚至代表中國大國崛起的形象。因此,在新商科人才培養內容中,要提倡合理謀利、共同發展與貢獻社會的精神,樹立創業發展觀念,形成誠實勞動、科技創新的氛圍;強調公平競爭和互利共贏規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市場經濟道德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的教育融入新商科教育全過程,堅持內涵式發展。培養能夠重建商業倫理、承擔企業社會責任,重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促進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的良性循環,構建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商科人才。

以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與人才培養規律為遵循,構建實用型培養方案

實踐出真知,實踐出人才。商科作為一門應用科學,既要探尋經濟發展的理論規律,也要研究當下的經濟問題,因此,商科人才的培養方法既受限於一定的自然社會經濟狀況和政治經濟制度,又要服務於社會生產目的。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中國經濟必將更全面、更充分地融入世界,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力量。由於獨特的自然經濟狀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形成的商業文化,我們需要構建立足中國國情的商科人才實用型培養方案。準確認識和把握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才成長規律,遵循和結合運用兩個規律,更好的實現新商科的立德樹人目標。在具體的培養方法上,通過深入總結重大現實問題發現和培養人才的成功經驗,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的循環反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最終上升為具有普遍規律性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訓來鍛鍊職業素養,搭建德育實踐平臺,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堅持在創新實踐中識別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教育引導學生深入群眾、深入生產一線、深入現實生活,真正讓人才在實踐中鍛鍊成長、在基層一線建功立業。

三、新商科視域下立德樹人的實現路徑探索

通識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結合

通識教育對學生的價值觀塑造起到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通識教育是指加大專業知識之外的人文教育,具體落實到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計中即是加強人文、人格和人生的教育內容,很多商科院校在課程設置上不僅包括商科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且通過開設通識教育選修課,比如批評性思維、寫作與溝通、西方音樂鑑賞、儒家文化等人文類課程,實現對學生包括人文精神薰陶、人格品質養成和人生髮展規劃的“樹人”教育。通識教育有利於培養複合型和應用型人才,而鼓勵個性發展則在於培養引領型與創新型人才,基於不同學生的成長成才特點,通過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和機會,使得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去發展成長,使學生在成為文明人士的基礎上繼而成為專業人士。

課內知識與課外實踐相結合

強調新商科視域下的立德樹人,不僅因為現實中商科學生由於道德意識與商業行為脫節而導致的“高認識、低行動”“高期望、低參與”現象頻發;更在於培養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商業人才已經成為新商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學習知識和服務社會是相輔相成的,以商科教育中的基礎課程“經濟學原理”為例,可以“走進社區”、“走進企業”、“走進農村”為主題設計學生自學題目,把課堂教學向社區、企業、農村延伸,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問題,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用經濟學專業語言闡述心得體會。

在“走進社區”主題中,充分發揮大學的智庫作用,引導學生探討社區商業發展模式、社區養老服務業發展狀況等,鼓勵學生為社區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持,通過服務社區來參與社會建設,增強學生的同情心、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走進企業”主題中,利用企業是市場的主體這一優勢,帶領學生分析公司治理、企業融資約束等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和思考走向企業,深入瞭解企業的實際運行情況,從現實的角度加深對經濟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走進農村”主題中,通過設計與“三農”問題相關的課外自學題目,例如農村貧困問題、農村居民養老問題、農村義務教育問題等,鼓勵學生深入農村,深刻認識三農問題是關係我國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關注農業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長以及農村教育事業發展。

理論傳授與價值引導相結合

如果用一個函數式y=kx表示新商科立德樹人的體系,其中因變量y表示立德樹人的效果;自變量x表示教師的理論傳授,那麼係數k就是在理論傳授基礎上的價值引導。在商科人才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中,可以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分析方法探討:機會成本與人生信仰,企業利益最大化與社會責任,公平與效率、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消費者效用最大化與幸福感最大化等問題。比如在《專業導論》課上解讀企業家精神的內涵及其對學生髮展、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在《經濟法》課程中結合典型案例展示企業對員工要求,以及學生樹立法治觀念、道德觀念、責任與擔當意識;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針對青年學生的特點講述人在企業中的主導意識以及企業對人責任意識的要求。

通過在課堂上緊密聯繫中國國情,培養學生形成有建設性的批判思維;通過深刻挖掘學科元認知,探索學科內和學科間共通的底層邏輯,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通過連通知識性和感受性,喚醒人類共有的美好情感,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和人文精神。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