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小时只写两行字作业: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个急性子的父母

对于拖延症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吧?


现在的社会拖延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最近微博发布了一个关于拖延症的话题,网友们毫不遮掩的晒出了自己的拖延事迹;


真是没有最拖,只有更拖。


半个小时只写两行字作业: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个急性子的父母


半个小时只写两行字作业: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个急性子的父母

半个小时只写两行字作业: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个急性子的父母

半个小时只写两行字作业: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个急性子的父母

半个小时只写两行字作业: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个急性子的父母


你身上也有拖延症的症状吗?


孩子呢?


其实现在不仅是成年人,许多孩子也都开始拖拖拉拉,任由家长们一催再催,可偏偏越催越慢。


“早上都快迟到了,孩子还在慢吞吞的收拾东西;


放学好一会了,别的孩子都到家了,他还没出校门;


更可气的是晚上写作业,半个小时就写了两行字,不管我怎么催,他永远都是慢吞吞的。”


一个急脾气的妈妈这样形容自己的孩子。


另一位妈妈也忍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拖拖拉拉,甚至都带着孩子去做了智商检测,可是得到的结果却是孩子的智商完全没问题,甚至比一般的孩子要高。


半个小时只写两行字作业: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个急性子的父母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的拖延呢?


经过我们的观察发现:很多做事拖拉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急性子的父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角色,有点像监工。


比如,他们常坐在孩子旁边,“监视”孩子写作业。一旦走神,他们就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


当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环境,又不能直接反抗时,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慢,这种慢,其实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心理学中,把这种反抗称为被动攻击。


一开始,孩子可能只是有点慢,但因为父母的催促,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慢。


看到这情景,父母们往往更加生气,于是更严厉地斥责孩子。


这时,事情就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半个小时只写两行字作业: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个急性子的父母


所以,面对孩子的拖延时,父母的第一反应真的很重要。


其实大家不妨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


他们平时在进行一项运动或做某件事的时候,并不比其他孩子慢,但是为什么每当父母出现在身边的时候,就开始慢了。


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对此进行过研究,并根据儿童的这些行为,将被动攻击定义成:“表面上遵守制度,实际上消极抵抗”。


负责研究这个问题的专家SigneWhitson罗列了典型的被动攻击行为:


● 避免任务和责任

● 父母的要求越多,完成的结果越差

● 错过截止日期

● 漏说重要信息

● 拖延(吃饭慢、上学迟到、做事磨蹭)

● 在没有病理特征的情况下,频繁要求请病假


长期使用被动攻击的孩子,一方面,会因为拖延,牺牲更多的休息时间,身体会因此变差;


另一方面,他们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容易陷入抑郁,或变得自闭。


半个小时只写两行字作业: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个急性子的父母


时间久了,这个模式会内化成他们性格的一部分,最后,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就连以后的亲密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让孩子快,先得让自己慢下来;


孩子出门穿鞋的时候,与其凶狠狠的对孩子说:“赶快把鞋子穿起来!”


不如换个视角慢慢的跟孩子说:“先去鞋架拿那双红色的凉鞋,再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穿。”


给孩子划重点,帮助孩子梳理头绪,孩子会更容易配合。


既然孩子天性喜欢优哉游哉的做事,我们也该遵循他们的秉性,而不是强制改变他们。


如果去某个地方害怕迟到,那就给孩子预留出磨蹭的时间,如果反复如此,孩子还是迟到了,那就让他承受一两次迟到的后果。


这些包容性的催促,反而比干巴巴的一句“快点”,有用很多。


半个小时只写两行字作业: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个急性子的父母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慢慢来,似乎已经成了当下社会难得的品质,追求效率的大环境之下,越来越少的人能够保持佛系,淡定自若。


饭吃完了没有?没——催;

作业做完了没有?没——催;

高考的准备做好了没有?没——催;

大学毕业实习的单位找好了没有?没——催;

找对象了没有?没——催;

生孩子了没有?没——催;

生二胎了没有?没——催……


半个小时只写两行字作业:做事拖拉的孩子,都有一个急性子的父母


似乎我们的人生都是这么被催过来的,其实与其被催促得疲于奔命,不如找到自己的节奏,自然生长。


家长们无需着急,你的孩子不是故意磨蹭,他只是有点慢。


如果你还在催促孩子,或许再过若干年后,你的孩子也会跟你一样,眉宇间满是焦虑和不耐烦。所以在孩子还能慢下来的时候,让他慢慢的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