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墮落?從《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會價值觀的崩塌

武松,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是一名義士,如今在杭州仍有其墓保存。不過真正讓武松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的還是那本《水滸傳》,當然他也在另一本奇書中登場過,那就是頗受爭議的《金瓶梅》。

《金瓶梅》脫胎於《水滸傳》中“武松殺嫂”的故事,神秘作者蘭陵笑笑生通過一個片段構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讓《金瓶梅》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經典的世情小說,也是一部晚明的社會史。

在這部書中,潘金蓮成為了主角之一,也是小說名字中“金”的代指。而我們的打虎英雄戲份確少的可憐,這裡的武松形象與《水滸傳》中的形象差別很大,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可憐的小人物。而武松英雄形象的崩塌也是晚明社會價值觀的崩塌。

英雄墮落?從《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會價值觀的崩塌

一、不得不說的《水滸傳》

《水滸傳》大致成書於元末明初,其作者一般認為是施耐庵,後世也有考證出羅貫中也參與了其寫作。準確的來說,水滸中的素材很多來自於宋元時期的話本、戲劇等民間故事,施耐庵經過整理而進行的再創作。

武松是《水滸傳》中的重要角色,在一百二十回的版本中有十回是作為主角出現的,號稱“武十回”。作者整體還是將其作為英雄描寫的,雖然後世讀者不少認為武松仗義出手很少,也有嗜殺的傾向,但仍不影響這個角色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央視版的《水滸傳》中還將擒方臘的功勞算在了武松頭上(原著是魯智深),可見人們對武松的偏愛。


英雄墮落?從《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會價值觀的崩塌

二、《金瓶梅》中的武松

《金瓶梅》據考證大約寫於萬曆年間,神秘作者蘭陵笑笑生從《水滸傳》中截取了一段故事而展開並原創了一個全新的故事,雖然還是以宋代為歷史背景,但讀者都知道作者描繪的就是明代晚期的社會風貌,關於書中很多人物的原型猜測也是持續至今。

應該說《金瓶梅》中沒有幾個好人,武松就算是說得過去的了,不過武松在這部書中純粹是個功能性的角色,出場很少,但幾次出場卻顯示了作者的用心。

知縣在廳上賜了三杯酒,將庫中眾土戶出納的賞錢五十兩,賜與武松。武松稟道:“小人托賴相公福廕,偶然僥倖打死了這個大蟲,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這些賞賜!眾獵戶因這畜生,受了相公許多責罰,何不就把賞給散與眾人,也顯得相公恩典。”——《第一回 西門慶熱結十弟兄 武二郎冷遇親哥嫂》

武松的首次出場與水滸中相差不大,他十分仗義的將賞賜分給了獵戶們,能看出其英雄豪氣的一面,作者特意拔高了武松的形象,為後面的故事做鋪墊。

武松再次獲得比較多戲份的時候,已經是武大死後了,他在找西門慶尋仇的時候,誤殺了他人,被收了賄賂的知縣將他痛打一頓並上報了東平府,東平府尹算是個好官,從輕發落了武松,將其刺配孟州。其實衙門上下都知道武松之冤,但他們都收了西門慶的錢,只能閉嘴,失望的武松徹底看清了這個世界,無奈的離開了清河縣。


英雄墮落?從《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會價值觀的崩塌

這兩次武松的出場都和錢有關,而其最後的重頭戲就是“武松殺嫂”,更是和錢扯上了更多的關係。

武松因殺都監、蔣門神及其全家老小而在此被充軍,在施恩的關照下他去了安平寨充軍。途中正趕上太子立東宮(朱常洛?),大赦天下,武松就遇赦回家了。——順便把施恩給安平寨知寨劉高的100兩銀子拐走了當路費了,武松真的變了。

武松回到清河縣的首要目的就是報仇,而他的方式可沒有水滸中那麼直接,而是騙婚。他不惜花重金從王婆子處買回,說要娶潘金蓮做老婆,要和她過日子。

潘金蓮要嫁武松了,當然高興,毫無提防。不過她等來的是一場虐殺(十分血腥),之後武松又跑到了王婆家,幹什麼?尋錢。

(武松)一面打開王婆箱籠,把她衣服撇了一地。那一百兩銀子止交給吳月娘二十兩,還剩下八十五兩,並些釵環首飾,武松都包裹了。趕五更挨出城門,投十字坡張青夫婦那裡躲住,做了頭佗,上梁山為盜去了。”——《第八十七回 王婆子貪財忘禍 武都頭殺嫂祭兄》

這裡的武松可沒有水滸中那麼大義凜然的去自首,而是卷財而逃主動當了強盜,甚至沒有搭理大哥的女兒迎兒,真是絕情啊。

《金瓶梅》的作者痛恨武松嗎?肯定不是,他是痛恨那個世界,一個金錢至上、腐敗墮落的世界,這個世界甚至改變了曾經的英雄武松。整部小說其實就是晚明社會的一面鏡子。

這是什麼原因呢?


英雄墮落?從《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會價值觀的崩塌

三、明初的階級建設

明太祖朱元璋可算是開國皇帝中出身最為貧苦的了,他要過飯、當過和尚(其實還是要飯),以一介布衣的身份登上九五至尊的皇位,其中艱辛可想而知。朱元璋看到了太多的社會黑暗,而他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機械化的帝國。

朱元璋對士農工商各個階級都是高標準嚴要求,建立了嚴格的戶口制度,把全國人口分為農民、軍人、工匠三大類,在三大類中再分若干小類,也就是說,職業先天決定,代代世襲,任何人沒有選擇的自由。而朱元璋對商人是最嚴苛的,他認為經濟權力必須絕對屈從於政治權力之下。即使你富可敵國,如果沒有級別,沒有政治地位,也只能住三間小房子,不許穿綢穿紗。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地位?那就老老實實的學習考科舉吧。

而且,在洪武、永樂兩朝,還通過強制性遷徙,把農民起義時期的“殺富濟貧”演繹為“奪富濟國”。在實施打擊商人的同時,重開科舉,招攬讀書人,謀求廣泛的社會支持。從此,科舉成為軍功之外通向仕途的“正道”。所以說,商人雖然有錢,但社會地位不高,他們只能通過考試來提升自己的地位。


英雄墮落?從《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會價值觀的崩塌

四、被金錢裹挾的晚明

明代過渡到中期後,國家對社會生活的管制逐漸放鬆。這時候國家進入了一個“小冰期”,自然災害頻發。由於明代財政收入不高,國家的賑災就受到了影響。這時有官員開始在商人之中“勸賑”,也就是今天的捐款,這些富民也得到了國家級別的嘉獎。慢慢的,商人們已經不再滿足那些虛名了,他們開始向朝廷提條件了——

讓本人或子弟到國子監讀書。

國子監是幹什麼的?它可以說是國立的大學了,是官學的代表,是培養後備官員的基地,也是為朝廷提供決策諮詢服務的智囊團。進入國子監讀書,相當於半隻腳踏入了國家官員的行列。商人的這種要求其實就是變相的買官罷了。

其實中國曆代都可以買官,明朝也不例外,但多數官職都是一些虛職,好聽而已。但進入國子監就不一樣了,這些人都是未來都是真正的國家幹部。

這個現象的發生,令許多通過苦讀而進入國子監的監生極度不滿,當時有600多位國子監生髮布聯合聲明,不屑與這些“富二代”為伍。針鋒相對的是,有100多名通過捐納進入國子監的富家子弟也發佈聯合聲明:有本事還是沒本事,考場上見。結果,在接下來的多次科舉中,不少“富二代”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正了名,他們不但中了舉人,有的還中了進士,讓人刮目相看。的確,富人的教育資源肯定要更好,他們能請得起好的私人教師,這是普通人只能依靠自己苦讀是沒法比的。

這個事情在當時具有重大的意義。

意味著明朝的國家權力對社會財富、對個人財產合法性的承認。國家權力不能再像洪武、永樂時期那樣,時時通過強制遷徙及抄沒,剝奪富人財產。

意味著國家權力與社會財富之間的態勢發生了變化。社會財富、個人財產不但受到國家的公開承認,而且當國家權力需要社會財富幫助時,需要用國家榮譽進行交換,富民則可通過個人財富,和國家權力討價還價。

同時也引發了社會價值觀的巨大變化。原來,科舉、做官並不是唯一的出路,通過各種方式發家致富,同樣可以得到社會的承認。

所以,“錢本位”慢慢的和“官本位”並存發展,普通人對於金錢的追逐徹底讓社會的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也腐蝕了整個國家的根基。


英雄墮落?從《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會價值觀的崩塌

五、武松的墮落說明了什麼

武松墮落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英雄化的過程,也是在當時社會背景下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從剛登場時大方的分配銀子到最後跑到王婆家搜刮錢財,武松從一個英雄變成了小市民。

只迷信金錢萬能。金錢,是現實的,看得見,摸得著,有了它,可以換取人間的一切幸福。淹沒在利己主義冰水中的人們,他們不相信英雄,不崇拜英雄;他們只講利,不講義;只講現實,不講理想。——若要講理想,發財,發大財,就是他們的理想。

武松的非英雄化,標誌著理想主義的失落,利己主義的興盛。

英雄墮落?從《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會價值觀的崩塌

其實追逐金錢本沒錯,錢能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但應該有底線。明末的拜金之風在其滅亡之際顯得尤為可笑,當時崇禎皇帝曾下達捐餉令,號召大臣、勳戚、縉紳以及各衙門各地方捐款應急,共赴國難,可響應者寥寥。在這些人看來,國家滅亡了,無非就是換個主子而已,而錢是自己的。金錢已經讓大明毫無凝聚力了。

《金瓶梅》的最後,西門慶來世託生為京城富戶沈通為次子沈鉞去了,他下輩子還來世上做富人,這是多麼大的諷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