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堕落?从《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会价值观的崩塌

武松,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一名义士,如今在杭州仍有其墓保存。不过真正让武松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的还是那本《水浒传》,当然他也在另一本奇书中登场过,那就是颇受争议的《金瓶梅》。

《金瓶梅》脱胎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神秘作者兰陵笑笑生通过一个片段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让《金瓶梅》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经典的世情小说,也是一部晚明的社会史。

在这部书中,潘金莲成为了主角之一,也是小说名字中“金”的代指。而我们的打虎英雄戏份确少的可怜,这里的武松形象与《水浒传》中的形象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可怜的小人物。而武松英雄形象的崩塌也是晚明社会价值观的崩塌。

英雄堕落?从《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会价值观的崩塌

一、不得不说的《水浒传》

《水浒传》大致成书于元末明初,其作者一般认为是施耐庵,后世也有考证出罗贯中也参与了其写作。准确的来说,水浒中的素材很多来自于宋元时期的话本、戏剧等民间故事,施耐庵经过整理而进行的再创作。

武松是《水浒传》中的重要角色,在一百二十回的版本中有十回是作为主角出现的,号称“武十回”。作者整体还是将其作为英雄描写的,虽然后世读者不少认为武松仗义出手很少,也有嗜杀的倾向,但仍不影响这个角色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央视版的《水浒传》中还将擒方腊的功劳算在了武松头上(原著是鲁智深),可见人们对武松的偏爱。


英雄堕落?从《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会价值观的崩塌

二、《金瓶梅》中的武松

《金瓶梅》据考证大约写于万历年间,神秘作者兰陵笑笑生从《水浒传》中截取了一段故事而展开并原创了一个全新的故事,虽然还是以宋代为历史背景,但读者都知道作者描绘的就是明代晚期的社会风貌,关于书中很多人物的原型猜测也是持续至今。

应该说《金瓶梅》中没有几个好人,武松就算是说得过去的了,不过武松在这部书中纯粹是个功能性的角色,出场很少,但几次出场却显示了作者的用心。

知县在厅上赐了三杯酒,将库中众土户出纳的赏钱五十两,赐与武松。武松禀道:“小人托赖相公福荫,偶然侥幸打死了这个大虫,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这些赏赐!众猎户因这畜生,受了相公许多责罚,何不就把赏给散与众人,也显得相公恩典。”——《第一回 西门庆热结十弟兄 武二郎冷遇亲哥嫂》

武松的首次出场与水浒中相差不大,他十分仗义的将赏赐分给了猎户们,能看出其英雄豪气的一面,作者特意拔高了武松的形象,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

武松再次获得比较多戏份的时候,已经是武大死后了,他在找西门庆寻仇的时候,误杀了他人,被收了贿赂的知县将他痛打一顿并上报了东平府,东平府尹算是个好官,从轻发落了武松,将其刺配孟州。其实衙门上下都知道武松之冤,但他们都收了西门庆的钱,只能闭嘴,失望的武松彻底看清了这个世界,无奈的离开了清河县。


英雄堕落?从《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会价值观的崩塌

这两次武松的出场都和钱有关,而其最后的重头戏就是“武松杀嫂”,更是和钱扯上了更多的关系。

武松因杀都监、蒋门神及其全家老小而在此被充军,在施恩的关照下他去了安平寨充军。途中正赶上太子立东宫(朱常洛?),大赦天下,武松就遇赦回家了。——顺便把施恩给安平寨知寨刘高的100两银子拐走了当路费了,武松真的变了。

武松回到清河县的首要目的就是报仇,而他的方式可没有水浒中那么直接,而是骗婚。他不惜花重金从王婆子处买回,说要娶潘金莲做老婆,要和她过日子。

潘金莲要嫁武松了,当然高兴,毫无提防。不过她等来的是一场虐杀(十分血腥),之后武松又跑到了王婆家,干什么?寻钱。

(武松)一面打开王婆箱笼,把她衣服撇了一地。那一百两银子止交给吴月娘二十两,还剩下八十五两,并些钗环首饰,武松都包裹了。赶五更挨出城门,投十字坡张青夫妇那里躲住,做了头佗,上梁山为盗去了。”——《第八十七回 王婆子贪财忘祸 武都头杀嫂祭兄》

这里的武松可没有水浒中那么大义凛然的去自首,而是卷财而逃主动当了强盗,甚至没有搭理大哥的女儿迎儿,真是绝情啊。

《金瓶梅》的作者痛恨武松吗?肯定不是,他是痛恨那个世界,一个金钱至上、腐败堕落的世界,这个世界甚至改变了曾经的英雄武松。整部小说其实就是晚明社会的一面镜子。

这是什么原因呢?


英雄堕落?从《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会价值观的崩塌

三、明初的阶级建设

明太祖朱元璋可算是开国皇帝中出身最为贫苦的了,他要过饭、当过和尚(其实还是要饭),以一介布衣的身份登上九五至尊的皇位,其中艰辛可想而知。朱元璋看到了太多的社会黑暗,而他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机械化的帝国。

朱元璋对士农工商各个阶级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建立了严格的户口制度,把全国人口分为农民、军人、工匠三大类,在三大类中再分若干小类,也就是说,职业先天决定,代代世袭,任何人没有选择的自由。而朱元璋对商人是最严苛的,他认为经济权力必须绝对屈从于政治权力之下。即使你富可敌国,如果没有级别,没有政治地位,也只能住三间小房子,不许穿绸穿纱。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地位?那就老老实实的学习考科举吧。

而且,在洪武、永乐两朝,还通过强制性迁徙,把农民起义时期的“杀富济贫”演绎为“夺富济国”。在实施打击商人的同时,重开科举,招揽读书人,谋求广泛的社会支持。从此,科举成为军功之外通向仕途的“正道”。所以说,商人虽然有钱,但社会地位不高,他们只能通过考试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英雄堕落?从《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会价值观的崩塌

四、被金钱裹挟的晚明

明代过渡到中期后,国家对社会生活的管制逐渐放松。这时候国家进入了一个“小冰期”,自然灾害频发。由于明代财政收入不高,国家的赈灾就受到了影响。这时有官员开始在商人之中“劝赈”,也就是今天的捐款,这些富民也得到了国家级别的嘉奖。慢慢的,商人们已经不再满足那些虚名了,他们开始向朝廷提条件了——

让本人或子弟到国子监读书。

国子监是干什么的?它可以说是国立的大学了,是官学的代表,是培养后备官员的基地,也是为朝廷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智囊团。进入国子监读书,相当于半只脚踏入了国家官员的行列。商人的这种要求其实就是变相的买官罢了。

其实中国历代都可以买官,明朝也不例外,但多数官职都是一些虚职,好听而已。但进入国子监就不一样了,这些人都是未来都是真正的国家干部。

这个现象的发生,令许多通过苦读而进入国子监的监生极度不满,当时有600多位国子监生发布联合声明,不屑与这些“富二代”为伍。针锋相对的是,有100多名通过捐纳进入国子监的富家子弟也发布联合声明:有本事还是没本事,考场上见。结果,在接下来的多次科举中,不少“富二代”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正了名,他们不但中了举人,有的还中了进士,让人刮目相看。的确,富人的教育资源肯定要更好,他们能请得起好的私人教师,这是普通人只能依靠自己苦读是没法比的。

这个事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意义。

意味着明朝的国家权力对社会财富、对个人财产合法性的承认。国家权力不能再像洪武、永乐时期那样,时时通过强制迁徙及抄没,剥夺富人财产。

意味着国家权力与社会财富之间的态势发生了变化。社会财富、个人财产不但受到国家的公开承认,而且当国家权力需要社会财富帮助时,需要用国家荣誉进行交换,富民则可通过个人财富,和国家权力讨价还价。

同时也引发了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原来,科举、做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通过各种方式发家致富,同样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

所以,“钱本位”慢慢的和“官本位”并存发展,普通人对于金钱的追逐彻底让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也腐蚀了整个国家的根基。


英雄堕落?从《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会价值观的崩塌

五、武松的堕落说明了什么

武松堕落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英雄化的过程,也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从刚登场时大方的分配银子到最后跑到王婆家搜刮钱财,武松从一个英雄变成了小市民。

只迷信金钱万能。金钱,是现实的,看得见,摸得着,有了它,可以换取人间的一切幸福。淹没在利己主义冰水中的人们,他们不相信英雄,不崇拜英雄;他们只讲利,不讲义;只讲现实,不讲理想。——若要讲理想,发财,发大财,就是他们的理想。

武松的非英雄化,标志着理想主义的失落,利己主义的兴盛。

英雄堕落?从《金瓶梅》中的武松看晚明社会价值观的崩塌

其实追逐金钱本没错,钱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但应该有底线。明末的拜金之风在其灭亡之际显得尤为可笑,当时崇祯皇帝曾下达捐饷令,号召大臣、勋戚、缙绅以及各衙门各地方捐款应急,共赴国难,可响应者寥寥。在这些人看来,国家灭亡了,无非就是换个主子而已,而钱是自己的。金钱已经让大明毫无凝聚力了。

《金瓶梅》的最后,西门庆来世托生为京城富户沈通为次子沈钺去了,他下辈子还来世上做富人,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