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刊文】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略策應

2019年4月29日,中央黨校《學習時報》發表文章《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略策應》。


【學習時報刊文】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略策應


【學習時報刊文】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略策應

作者:餘群勇 周德春

編者按

在中央紅軍主力實施戰略轉移前,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成立北上抗日先遣隊,經福建北上到閩浙贛皖邊區以調動和牽制敵人。在先遣隊的掩護下,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為了進一步策應中央紅軍行動,中革軍委又增強先遣隊兵力,以期發揮更大作用。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先遣隊餘部組成挺進師,在浙西南掀起革命高潮,在國民黨腹心地區豎起不倒的紅旗,為中國革命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奮鬥詩篇。本文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這一鮮為人知的革命史實。

【學習時報刊文】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略策應

1935年春,紅軍挺進師臨危受命,肩負起抗日先遣隊策應長征的艱鉅使命,挺進浙西南,建立根據地,掀起革命高潮,有效吸引並長期牽制國民黨大量兵力,直接減輕了長征中紅軍主力的軍事壓力。浙西南革命為策應長征這一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歷史轉折,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學習時報刊文】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略策應

【學習時報刊文】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略策應

先遣隊北上掩護紅軍主力戰略轉移


1934年5月,由於“左”傾錯誤的影響,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面臨失敗,紅軍主力被迫退出中央蘇區,準備進行戰略轉移。為掩護中央及紅軍主力實施戰略轉移,6月下旬,中革軍委令紅七軍團返回瑞金,改編為紅軍抗日先遣隊,北上行動。

中央為何令先遣隊北上行動?時任先遣隊參謀長的粟裕曾回憶道:“中央派出這支部隊的更加直接的目的,是以這一行動威脅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吸引和調動一部分‘圍剿’中央蘇區的敵人,配合中央紅軍主力即將實行的戰略轉移。”朱德在1973年12月回答軍事科學院提問時也證實了這一說法,“是(紅軍主力)準備退卻(戰略轉移),派先遣隊去做個引子(掩護)”。


【學習時報刊文】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略策應



1934年7月7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開始執行北上任務。先遣隊浴血轉戰,橫跨閩浙贛皖四省。其間一度轉戰到浙西南,佔領慶元縣城,奪取竹口大捷,殲敵300餘人,俘敵200餘人,活捉國民黨慶元縣長,隨後轉戰至龍泉縣境內。在先遣隊的艱難轉戰中,中央不斷電令指揮先遣隊奪取水口,攻打福州,提出先遣隊不要在閩北蘇區停留,全力破壞敵人後方交通,攻佔遂安,並以遂安為中心建立蘇區,欲使先遣隊的行動起到立竿見影的掩護作用。

10月17日,在先遣隊的掩護下,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8.6萬餘人,踏上戰略轉移的征途,開始長征。

【學習時報刊文】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略策應

挺進師入浙策應紅軍主力長征


1934年11月,轉戰至閩浙贛蘇區的先遣隊,接到中革軍委11月4日電令,要求紅七軍團與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對外仍稱抗日先遣隊:紅七軍團編為第十九師,“仍出動於浙皖贛邊新蘇區,擔任打擊‘追剿’的敵人與發展新蘇區的任務”;紅十軍編為第二十師,“執行打擊‘圍剿’敵人與保衛蘇區的任務”。由此,先遣隊完成掩護任務後,中央又令其增加兵力,繼續北上行動,執行發展新蘇區、保衛老蘇區任務以策應長征。


【學習時報刊文】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略策應



但是,由於先遣隊兵力依然過小和“左”傾錯誤影響,1935年1月,先遣隊在江西懷玉山地區遭敵重兵包圍進攻,指戰員損失大部,方誌敏等主要領導人被俘後犧牲,僅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率先頭部隊突出重圍,北上行動失敗。

此時,長征中的紅軍主力處於國民黨軍重兵圍追堵截之中,其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廣大白區的工作均陷入困境,國民黨軍繼續以堡壘戰分割東南各省蘇區,對紅軍進行分進合擊,閩浙贛蘇區和紅軍游擊隊處於國民黨軍的重重包圍“進剿”之中,中國革命面臨嚴重危機。

粟裕、劉英率部轉移至閩浙贛蘇區,隨即接到閩浙贛省委傳達的中央指示:以先遣隊突圍部隊為基礎,迅速組建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境內,開展游擊戰爭,創建蘇維埃根據地,以積極的作戰行動,打擊、吸引和牽制敵人,保衛閩浙贛基本地區和鄰近的根據地,從戰略上配合主力紅軍的行動。由此,挺進師臨危受命,肩負起先遣隊未盡的歷史使命,從戰略上策應紅軍主力長征。

【學習時報刊文】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略策應


中央指定挺進師的行動地域為浙江。浙江是蔣介石的老巢、國民黨統治集團的後院。在國民黨傾力“圍剿”紅軍主力時,在其“素稱平安之區”的浙江燃起革命烈火,即可觸痛其中樞神經,達到策應紅軍主力長征的目的。也正因為浙江是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所以浙江的革命鬥爭環境特別惡劣:浙江自1922年建立中共組織,至1927年6月建立中共浙江省委,在之後不到兩年的時間裡,省委屢遭破壞、先後換了10任書記或代理書記,其中8位書記和15位委員以上領導人犧牲,迫使中央於1929年4月撤銷浙江省委建制,以免繼續遭受更多的損失。挺進師入浙前,黨在浙江曾先後發動和領導了遍及50多個縣的60餘次武裝鬥爭,但均遭鎮壓,全省黨組織幾乎被破壞殆盡。對於500餘人的挺進師來說,在毫無依託的情況下,要進入浙江行動,無異於“垂餌虎口”。

1935年2月,挺進師從贛東北出發,踏上挺進浙江的征程。

【學習時報刊文】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略策應

掀起浙西南革命高潮


1935年4月,歷經艱難轉戰的挺進師,在慶元縣齋郎地區以500之眾迎擊3000餘敵,取得大捷,從而打開進入浙西南的通道。挺進師乘勝迅速挺進浙西南腹地,在松陽縣境受到陳鳳生、盧子敬、陳丹山等領導的當地進步群眾組織歡迎,獲得了群眾依託,使挺進師如魚得水,獲得發展。接著,挺進師“集中以打擊敵人,分散以發動群眾”,廣泛開展游擊戰和群眾工作,在浙西南實行武裝割據,創建革命根據地。


【學習時報刊文】浙西南革命:中央紅軍長征的戰略策應



挺進師的武裝鬥爭,砸碎了浙西南人民脖子上的枷鎖,人民紛紛投身革命,踴躍參加革命組織,恰如時任挺進師師長的粟裕所回憶:“紅軍所到之處,都有大批群眾簇擁著,復仇的吶喊聲、勝利的歡呼聲山鳴谷應,日夜不絕。”在浙西南人民的支持下,挺進師迅速燃起浙西南革命烈火,在全國革命形勢轉入低潮之時掀起了浙西南革命高潮。根據地普遍建立了黨組織、蘇維埃政府、地方游擊隊以及農民協會、互救會、婦女會、兒童團等革命群眾組織,各地黨組織、蘇維埃政府領導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到處是分田分地的繁忙熱烈場面,挺進師發展到1000餘人,擴編為5個縱隊。

浙西南燃起熊熊革命烈火,深深觸痛了國民黨當局的中樞神經。國民黨浙江省當局的喉舌《東南日報》驚呼道:“浙江素稱平安之區,自粟、劉竄浙後,匪化已波及全浙,以目下形勢而論,浙江共匪不亞於四川、江西之匪”“前途實堪可慮!”面對後院起火、紅色堡壘築到家門口、地方武裝對付不了挺進師的境況,國民黨當局不得不抽調中央軍入浙,調集以第十八軍為主力約7萬兵力“清剿”浙西南。羅卓英任軍長的第十八軍,下轄四個師,裝備精良,人員充實,訓練有素,戰鬥力強,控制和欺騙民眾的手段極其狡詐;其師、團長黃維、霍揆彰等後來成為國民黨軍中的名將;第十八軍又是長期在江西“剿共”的老手。可見,為了對付挺進師,國民黨當局可謂下了血本。

9月中旬,面對數十倍的強敵進攻,挺進師採取“敵進我進”方針,留下第二、第五縱隊在根據地內堅持鬥爭,主力迅速跳出敵人包圍圈,挺進敵後吸引、調動敵人,並伺機開闢新的根據地。9月25日,挺進師主力突破敵人封鎖線,進入浙閩邊境活動。但國民黨軍主力不為所動,除派出約五個團的兵力追堵挺進師主力外,仍將幾十個團的大部隊死死圍住浙西南。

國民黨軍的“清剿”,自1935年9月19日發動進攻,至1936年6月兩廣事變爆發才結束。在長達8個月的反“清剿”鬥爭中,挺進師以少量兵力抗擊了國民黨軍大部隊的進攻,不僅殲滅了敵人的部分有生力量,而且牽制了敵人幾十個團的兵力,掩護了挺進師主力南下浙閩邊開闢新的游擊區,打破了國民黨妄圖於11月20日前將挺進師“肅清”的計劃。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的鬥爭,有效吸引、調動了“圍剿”的國民黨軍隊,減輕了紅軍主力長征的軍事壓力,實現了挺進師戰略策應紅軍主力長征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