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城市更新名下推进沙井古墟整体保护?

如何在城市更新名下推进沙井古墟整体保护?

文/宋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昨天,我根据4月28日参加的深圳宝安区有关在沙井古墟片区实施城市更新的一个研讨会的情况,写了一篇文章《沙井古墟:是城市更新,还是村墟复旧?》,立即引起很大反响,反映了许多网民对于沙井古墟全面保护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有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研究机构的朋友对文章中的一些政策表述做了矫正,我在此感谢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也深深敬佩大家对于深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精神。为了使文章更加客观、准确,我把昨天的文章做了修改,今天重新发表。

我们都知道,央企华润正在深圳沙井推进一项名称为“金蚝小镇”的深圳最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总面积达2.97平方公里,其中引起我关注的是,在这2.97平方公里的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内,有1.4平方公里的拆除范围,而这个1.4平方公里拆除范围恰恰包括了已经被深圳市政府列入历史风貌区范畴、需要整体保护的23.4公顷的沙井古墟。我最初的疑问就产生了:既然是要整体保护的历史风貌区,为什么又要列入拆除范围呢?莫非真的要把沙井古墟拆除吗?

如何在城市更新名下推进沙井古墟整体保护?

我从政府部门得到的答复是:不会拆除,按照市、区两级政府的文件规定,项目的执行主体须保护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之所以将其列入城市更新拆除重建范围,是考虑到整个城市更新项目一体化推进的需要,但是,对沙井古墟片区会通过容积率转移或奖励等方式,鼓励实施主体自行清理经济关系,按照批准的整治提升方案对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区进行修缮整治和活化提升后,作为贡献用地(包括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等)无偿移交政府。

听到这个答复,我应该放心了。然而,仍然有一丝疑问盘旋在我的脑海里:连1.4平方公里之外的其他部分都没有列入拆除重建范围,为什么一定要把沙井古墟的23.4公顷列入拆除重建范围呢?为什么不能列入综合整治范围呢?一方面列入拆除重建范围,另一方面又表示不会拆除,这的确让我有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无论如何,文件中提到的“修缮整治和活化提升”与“拆除重建”不是一码事,政策文件中对此做出了混合性的规定,可能会对沙井古墟的未来改造产生某种不确定性。

如何在城市更新名下推进沙井古墟整体保护?

看来,有必要先对沙井古墟这个特殊的历史风貌区有一点基础性的认知。沙井古墟是什么?是深圳著名的四大古墟遗址中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墟,自宋代以来,历经发达的盐业、渔业和蚝业,成为珠三角移民文化、商贾文化和历史上经贸活动的重镇,也是深圳文化的根基。尽管改革开放40年来,这里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目前仍然保留了23.4公顷相对完整的古墟遗址地,在这片以闻名四方的“沙井蚝”为核心文化符号的古墟地,有着村墟结合、一河一街、七坊联珠、梳式布局的空间结构,有着众多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是现代化的深圳难得的一块历史文化宝地。尽管古墟已经非常残破,然而,行走在其中,我们仍然能强烈感受到阵阵的蚝风流彩和墟镇古韵,显然,这里是值得全面、完整保护和复旧的历史街区和古墟。

如何在城市更新名下推进沙井古墟整体保护?

况且,沙井古墟是目前深圳成片型的历史风貌区中面积最大的片区,它虽然残破,却仍然是一个可以通晓历史文化的“面”,若对它加以整体保护,它就能够从一个“面”升华为一个充满历史人文价值的“体”,为深圳保留一片值得记忆和体验的特色历史文化空间;若对它实施拆除式的城市更新,它就会由一个历史的“面”失落为若干个“点”,从而从整体空间上走向消亡,也就是说,从此,我们在深圳的版图上,再也见不到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沙井古墟了。

华润承担的2.97平方公里的金蚝小镇城市更新项目,从本质上说,就是把旧的、老的、危险的街区和房子进行拆除或整治性改造,让这个街区从历史走向未来;而位于其间的沙井古墟恰恰相反,是修缮整治和活化提升,从本质上说,就是把老的、破的街区和房子进行修旧如旧式的复旧式改造,把那些强加在老街区的现代风格的新建筑物构筑物去除,还原老街区的风貌,让这个街区从现世遁入历史。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改造街区的认识论、价值观和发展模式。

既然如此,政策文件把沙井古墟片区列入拆除重建范围,会不会是考虑到有些建筑的确太老、破、旧了,而且残缺不全,不妨借助城市更新的机会,让执行主体事实上做出一定的拆除式改造?不能完全排除这种情况。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沙井古墟的魅力恰恰就在这点点滴滴的历史斑驳中,那敦厚的门坊,狭窄的巷子,残破的老墙,黝黑的套房,这恰恰就是千百年来的盐民、渔民、蚝民安居乐业的历史真实写照。修缮整治和活化提升,正是针对这些历史建筑而来的,当然要完全尊重先民们曾经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貌,当然不能拆除重建。从根基上保留这些本土文化的痕迹,才对得起先民,对得起后人。

如果让我来解读为什么政策文件中把沙井古墟列入拆除重建范围,我宁愿这样理解:在沙井古墟23.4公顷的地面上,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新增了不少对古墟文化带来负面效果的杂乱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为了实现全面保护古墟的目标,就要对这些杂乱的新增建筑物构筑物实施坚决的拆除。

如果是这样,我的疑虑真的就可以去除了。

如何在城市更新名下推进沙井古墟整体保护?

在金蚝小镇城市更新项目整体推进的大背景下,沙井古墟到底应该如何实施保护性开发?我提出如下五点建议:

其一,要严格执行市、区两级政策文件精神,对沙井古墟23.4公顷的历史风貌区实施严格的整体保护,要与周边的城市更新项目明确区别开来,按照修旧如旧的方针推进古墟内老旧建筑及空间的修缮整治和活化提升,对那些与古墟文化氛围格格不入的新建筑构筑物则须坚决拆除,复原古墟固有风貌。

其二,要以沙井蚝文化及古墟文化为主题,对整个古墟片区进行历史文化主题的提炼,通过建筑、构筑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等多种渠道体现这些特殊的历史文化主题。

其三,要把古墟活化落到实处,推进古墟的复兴。例如,导入历史场景活动,设计若干沉浸式体验空间,等等。

其四,以占补平衡方式腾挪周边空间。目前古墟周边城中村建筑物密集,对于古墟保护构成严重影响。我认为,在古墟以外大空间城市更新过程中,可以实施占补平衡的方式,在古墟周边腾挪出一定空间的环带,作为古墟的保护带,可以绿化、水系、人文景观等形成古墟的生态文化景观保护带。保护带内原有的建筑物的拆迁指标可以通过外围用地或其他用地实施补充。

其五,让“沙井古墟”历史文化品牌发扬光大。华润主持的这个城市更新项目整体采用的是“金蚝小镇”的品牌名称,而“沙井古墟”这个历史风貌区及其品牌无疑是金蚝小镇的文化灵魂,赋予了金蚝小镇城市更新项目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价值。

深圳2000多万人口中,外地人是绝大多数,随着市民在这里的长期居住和工作以及对这座城市的不断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心这座城市的历史,越来越多的市民了解到,沙井古墟是深圳不可多得的成片型历史文化传承地,大家都有一种天然的责任,去整体保护这片特殊的历史风貌区,不会因为城市更新或者其他什么原因,就使它受到进一步挤压而退出历史舞台,大家都深信,金蚝小镇城市更新项目在对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的整体保护方面,必将做出经得起历史考验、对得起先人和未来的正确决策和行动。

本文的结束语:让23.4公顷的沙井古墟完整保留、修复,让蚝乡历史重现风采,让现代化的深圳保留一片真正属于自己历史的文化精品空间,让古墟文化代代传承!

如何在城市更新名下推进沙井古墟整体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