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素質教育對於普通民眾就是一個大坑~

父母愛護子女是人的天性,有人為子女留下財富,有人為子女留下人脈,有人為子女竭盡所有,無論留下什麼,自古以來,中國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都是不計投入的,因為無論留給子女什麼都會煙消雲散,唯有知識是帶不走的,讀書獲取知識,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是貫穿整個中國歷史的永恆脈絡。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素質教育對於普通民眾就是一個大坑~

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則是中央政府正式確認了這一上升的官方途徑,此後的一千多年,讀書-科舉-做官成為社會的主流論調。古時候的“孟母三遷”不正是這樣教育模式的寫照麼?周禮講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按照這個標準教育出來的,那是要求文武雙全、懂禮守法,而這可是培養貴族的標準哦,對於一般的家庭來說,根本不可能承擔,當前所提倡的素質教育不正是逐漸向精英教育轉變麼?

讀書自古以來苦差事,好逸惡勞是人類的天性,每天凌晨起床,讀書識字做文章,到深夜才能休息,數十寒暑不間斷,有人喜歡讀書而樂在其中,但是大部分人無疑是需要壓抑自己的天性,這其中的苦楚相信大部分讀書的人都清楚。否則怎麼會有“懸樑刺股”這個成語呢。所以當“素質教育”“減負”等口號提出來的時候,好多人都歡欣雀躍,認為只是當前教育改良的一大良方。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素質教育對於普通民眾就是一個大坑~

但是,實施這麼多年以來,我們看到的結果是什麼:所謂減負並未減去多少,而推行素質教育卻加大了教育資源的不公平。一線城市教育資源好,有推行素質教育的基礎,而其它三線外的小城市,素質教育的成本全部分攤在了父母頭上,各種補習班、特長班把學生逼得喘不過氣來,無論怎麼做,先天上就不如大城市。而正因為實行了素質教育,原先以高考分數決定人生第一次命運抉擇也逐漸失去公平,以分數論,大城市因為素質教育的加分,各大高校的起分線逐年降低,反觀小城市,起分線卻逐年上升,原先能上清華的學生中農村戶口占了很大比例,但是經過這十幾年,其比例已經下降到可以忽略的地步。

這還只是在國家層面,關鍵是素質教育對於普通家庭來講,完全是一個大坑。第一花費巨大就不用說,這點上所有父母都不會太在意。第二點才是最可怕的,素質沒有提高,教育卻落下了,而高考卻不會因為你實施了素質教育就會對你放寬,所謂的德智體美勞最後決定命運的時候就只剩下智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素質教育對於普通民眾就是一個大坑~

十幾年前有一個比較轟動的高考新聞,說的是一個少年,沒在學校上過一天學,其學業都是父親親手來教,他父親的教育方式也很簡單粗暴,就是背誦,沒錯,所有科目全部背下來,把課本背下來,後來在他15歲的時候參加高考,依據考上了華中科技大學,後來有人採訪那個孩子,他的話讓我影響深刻:我恨爸爸!沒錯,這十幾年裡他不能像普通孩子玩耍,只能背一些枯燥的公式,他失去了純正的童年少年時期。而這件事也成為了大家聲討應試教育的一大推手,如今十幾年過去了,再回頭想想,這個孩子也許為當初的言論而後悔。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當前社會上其實最缺乏的是專業人才,而不是素質教育培養出來的綜合人才,百鳥在林不如一槍在手,對於普通家庭來講,正逐漸精英化的素質教育其實就是一個大坑,最終決定命運的還是高考,而應試教育卻是對付高考的最佳法寶。哪怕子女現在恨父母,十幾二十年後,等他們成為了父母,同樣會理解當初自己父母的選擇。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素質教育對於普通民眾就是一個大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