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白雪乾金飛瓊苑,黃芽坤土發玉園。”今天和大家分享韓老師關於人類的智慧來源。
人的大智慧從哪裡來!《道醫學》給出了一個生命科學範疇的答案:人的腎臟中含有智德(智的能量屬性)。
在《道醫學》看來:髓,有骨髓、脊髓和腦髓之分,這三者均屬於腎中精氣所化生。因此,腎中精氣的盛衰,不僅是影響骨的生長和發育,而且也影響及脊髓和腦髓的充盈和發育。脊髓上通於腦,髓聚而成腦,故稱腦為“髓海”。腎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養,腦的發育就健全,就能充分發揮其 “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反之,腎中精氣不足,則髓海失養,而形成髓海不足的病理變化。
如《靈樞·海論》說:“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的“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實際上也是指腎中精氣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對於大腦中的智能強弱具有支撐、扶養作用。
腎在五德中主智德的盛衰。如果不注意五德品格的培養,主動吸收天地中的智德能量以養腎精。卻過早、過於盲目地開發孩子們的後天智能,造成腎精的超前、過量的支出,不能濡養髓海支撐智力功能,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則會缺乏伎巧、沒有科學創造力而終生碌碌無為。
可見,依託腎臟中豐厚的智德,心無邪念,清淨無慾,接近自然本原的靈動,靈感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如泉水迸湧,慧性觀察也就凝結了縱覽無遺的慧眼。莊子推崇“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的道德修養,強調“聖人休焉”。也就是說:具備高度道德修養的人,他的心就象靜止安寧的水一般,波瀾不興,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達到這種無憂無慮的心境,這就易於靜思而接近大智慧了。
靜水善鑑萬物,同樣,心靜也可以察天地之精微;水動則泥沙俱起,渾濁浮動,如人心充斥物慾,雜念橫生,心浮氣躁,當然無法洞鑑宇宙的奧妙、人生的真諦。他還說:“其嗜慾深者,其天機淺。”(《大宗師》)。意思說:如果被世俗社會的功名利祿所困擾,就會象渾水一樣失去晶瑩剔透的心靈,也就不能以虛靜之心來感應宇宙天地的玄機。所以,人們當效法靜水的品質,內心清澈祥和,從而超越功利和得失,獲得明智的鑑別力。
好一個“其嗜慾深者,其天機淺。”一針見血地勘破生命智慧的本相。熊春錦先生在《道醫學》中說:對於不善養生和修身者而言,更普遍的現象都只是不斷調用消耗先天之精。所以女子49歲而天癸絕,男子64歲而濁精枯,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還有那些提前天癸絕、濁精枯者,則更是透支型的寅吃卯糧所致。……此後,隨著腎中儲備的精氣被後天不斷消耗,而且後天之精的補充入不敷出,就必定會由充盛而逐漸趨向衰退,天癸的生成亦隨之而減少,甚至逐漸耗竭,性腺亦逐漸衰退,生殖能力亦隨之而下降,以至消失,人也就從中年而轉入老年。只有少數善於養生者和修身修真者,才能延緩和改變這種普遍的規律性,成為自己生命的真主人。可見,要想延緩衰亡、長葆青春,就必須遵循養生修身的原則:少私寡慾(《德道經》)。
《黃帝四經·道法》中說:“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無私者智,至智者為天下稽。”意思說:最公正的人內心清淨明澈而通曉自然法則。無私的人明智,有大智慧的人因為慧觀一切,所以為天下確立符合道德的法則。老子也說:“明白四達,能無以知乎?”意思說:若要做到智慧通達、明白無礙,就要先問自己能否放棄追隨物慾和淺薄的小聰明。這裡就涉及到智慧的道德性以及道德對智慧的培植作用了。
無欲則剛,無慾才能談無私。我們可以看出,《道醫學》是揭示生命智慧真相的科學,是研究涵養腎臟之水的大學問,腎臟的“上善”之水因為具備道德營養,則為大智慧的生成提供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