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是錯誤的 因為和尚不住廟裡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句話“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其實這句話是錯誤的,和尚並不住在廟裡。旅遊中,人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等建築,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首先我們來看看:

佛教和道教的區別

佛教:是外來教,它是在吸收中華民族文化習俗的基礎上在中國紮根,並對中國文化產生影響的宗教。

道教:是中國漢民族中的土生教,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道教信仰中與“道”並提的是“德”,是一個十分龐雜的綜合體,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醫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二者有相容的方面,但也有區別,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主張真實,追求延年養生。佛教主張“無生”,注重精神修持,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說都是苦難,只能放棄各種慾望地忍受,把希望寄託在來世。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是錯誤的 因為和尚不住廟裡

寺廟

寺廟是寺和廟的通稱,是佛教建築之一,漢傳佛教的寺廟均是中式風格風格,藏傳佛教的寺廟以中式風格為主。還有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叫石窟,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

寺: 創字會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確,不容猜疑變化。寺通“侍”(侍候)與“是”,指宮廷的侍衛人員,當時的“寺”是辦公機關,直屬於皇帝下面一級單位的辦事機構。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之“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原為佛陀入世中國教化世人的皇帝(聖賢位)下的最高—級辦事機構,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寺院依創設者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營造)。依住寺者僧寺、尼寺。依宗派,分為禪院(禪宗)、教院(天台、華嚴諸宗)、律院(律宗)或禪寺(禪宗)、講寺(從事經論研究之寺院)、教寺(從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類。也有以年號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開元寺。

: 世間達賢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廟,如孔廟,二王廟等,皆是敬順真如,仰止賢聖,即得妙法之地,廟通“妙”也,故稱廟。廟是供鬼神的,皇帝祭祖先的廟叫太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普通老百姓的叫祠堂。廟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文廟孔子廟,武廟關羽廟。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是錯誤的 因為和尚不住廟裡

道觀

道觀是道士修煉的地方,在什麼地方修建道觀和修道是緊密相連的。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所以常建於山頂。

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碧霞祠等。

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天壇等。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袁崇煥祠、韓文公祠等。

道教的宮觀有兩種性質:一是子孫廟,二是叢林廟。相當於現在的產權房產和居住權房產。子孫廟由師徒之間代代相傳,廟產可以繼承,有專屬的門派。叢林廟不允許收徒,廟產不能繼承,屬於天下所有道眾共同所有。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是錯誤的 因為和尚不住廟裡

祠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於紀念堂),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東漢末興起建祠堂抬高家族門第之風,還有活人為自己修建“生祠”。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是錯誤的 因為和尚不住廟裡

庵古時是一種小草屋,即所謂“結草為庵”。舊時文人的書齋稱“庵”,如“老學庵”、“影梅庵”。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是錯誤的 因為和尚不住廟裡

方丈

方丈原為指中國古代仙人居住的島嶼,在中國漢傳佛教中,方丈為寺廟真正名義上對外的最高領導者。方丈:一丈四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即禪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亦稱函丈、正堂、堂頭。今轉申為禪林住持,或對師父之尊稱,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他山退隱方丈在佛教中稱為:座元。

佛教方丈:佛教中一般用方丈代表方丈和尚,他們是寺院的最高領導者,同時有老師的職責。

道教方丈:作為方丈,必須持戒精嚴、威儀可法、功行兩全,在道德修養、持戒守戒、學識水平、威儀規範等方面為廣大道眾作出示範和指引。

道經說:“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作全真之模範,律門之綱領,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

住持

住持原意指代佛傳法、續佛慧命之人,由於住持之住處稱為“方丈”,故“方丈”一詞亦被引申為住持之意。後來被用來指稱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長老。他相當於政府的元首,社會的領袖。執掌全寺的修持(教育)、寺務(行政)、戒律和清規(法律)、弘法(佈道)、經濟財務等事權。

方丈和住持的區別

一般情況下只要有寺廟就有住持,而方丈必須是上規模的寺廟群才能有。並且方丈可以兼任多個寺廟,而住持則不能。一般來說,方丈必須由所在省的宗教管理部門和佛教協會任命才能生效。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是錯誤的 因為和尚不住廟裡

道士

道士是中國道教的神職人員。熟悉玄文經書和宗教儀範,是道教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將信“道”、修“道”、行“道”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主持宮觀事務的道士,因擔任的職務而有相應的稱謂,如方丈、住持、高功、監院、執事以及所謂“三都五主十八頭”等。

“道士”之稱始於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士之稱甚至與對佛教僧侶的稱謂相混。直到隋唐時期,道士及相應的稱謂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黃冠等,才逐漸成為道教神職人員的專稱。男道士也稱為乾道,女道士稱為坤道。黃冠專指男道士時,女道士則稱為女冠。道士之間互稱道友、道兄等,對女道士也同樣適用,居士、信士亦可以如此稱呼他們。一般情況下,敬稱都為道長。

天師為道士之高級稱謂,元代以後成為張道陵及其嗣位子孫之專屬。有妻室而不住宮觀的道士被稱為火居,雲遊在外地稱為遊方,德高望重、學識淵博者尊稱為真人、先生、高士等等。

根據修行水準將道士分為洞神部道士、高玄部道士、升玄部道士等9種,將女道士分為正一盟威女官、洞神女官、高玄女官等8種,也是對道士的等級劃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