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世界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正處於艱難時刻,許多國家數以億計的大學生正處於停課、停學、停教的危機狀態。在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後,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政府已經向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口罩等抗疫物資。同樣,作為高等教育大國,在成功實現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之後,中國高等教育有能力也有責任向世界各國大學生提供中國最好的課程,分享中國高等教育好的做法和經驗。

一、應對危機,盤點高校在線教學情況

2020年2月23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

形勢異常嚴峻,任務異常艱鉅。2月7日, 陳寶生部長在全國教育系統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視頻會上強調,防止疫情向學校擴散、守護師生安康、維護校園穩定,是教育系統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強烈的使命感,守住校園這片淨土,確保師生生命安全。同時強調,停課不停教不停學;要做好疫情防控期間高校在線教學的組織與管理。

在應對這場危機中,中國高等教育打了一場漂亮的阻擊戰。1月26日(正月初二)上午, 陳寶生部長召開教育部應對疫情的緊急會議; 當天下午,教育部研究決定在全國高等學校實施在線教學。1月27日, 教育部發布《關於2020 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2月4日, 高等教育司起草的《關於在疫情期間做好高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由教育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文件形式發佈。2月12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我就高校開展在線教學提出三點意見:一是給在線教學定位, 全國的高等學校要“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 二是在線教學不僅要開出課來,還要做到質量與課堂教學實質等效;三是承諾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有預案不亂,教師有準備不慌,學生有事做心安。

敢於在危機時刻提出“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敢於要求所有高校實行線上教學, 絕不是一時頭腦發熱,而是我們心中有底氣。近年來,我們未雨綢繆, 在在線教學方面所作出的戰略佈局和精心建設,現在完全可以派上用場。實踐證明,這個決策是正確的。

高等教育司迅速組織37 家基礎好、實力強的在線課程平臺和技術平臺(見表1),率先向全國高校免費開放4.1 萬門慕課和虛擬仿真實驗課等在線課程,帶動110 餘家社會和高校課程在線平臺積極參與。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智慧樹、人衛慕課、好大學在線和華文慕課等,表現非常出色。疫情期間,各種平臺除了此前提供的課程外,新增慕課達5000門。為教師開設的在線教學技術、方法等方面的培訓大幅增加,參與培訓的師資新增394萬人次。提供其他形式的在線課程達18400門(見圖1)。豐富多彩的各類教學資源,有力支撐了高等教育在線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以教育部首批和第二批公佈的37個課程和技術平臺為例, 2月17日、2月24日、3月2日這幾個開學高峰日平臺日活躍人數在3600多萬人次到6000多萬人次之間,之後穩定在5000萬人次左右(見圖2),這些都是天文數字。這37個平臺,外加其他多個平臺,保證了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雖然運行過程中也遇到過一些網絡卡頓和擁堵,但經過迅速調整,很快便都恢復正常運行。

表1 37個課程資源平臺和技術平臺名單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1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2

疫情期間,高等教育司一手抓平臺,保障開課順暢;一手抓在線教學質量,實時監測和監控。31個省(區、市)教育廳(教委)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全都行動起來,1400多所高校的教學質量報告及時發佈,30多個課程和技術平臺每日報告進展。比如遼寧、福建、黑龍江、陝西、天津、北京等省市的質量報告,每週每月都有非常完整的數據分析,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以及第一個發佈質量日報的南京醫科大學等上千所學校及時反饋教學效果,持續改進。這些報告為總結這場大規模的教育實踐提供了翔實的數據和案例。

經過大量的數據監測和分析,我們取得了兩個重要成果。第一,在線教學實現了“三穩”,即穩住了武漢高校,穩住了湖北高校,穩住了全國高校。全國高校都實現了平穩的在線開學,學生開始進行正常的學習,教師開始進行正常的教學,學校開始進行正常的管理工作。從4月3日的數據可以看出,武漢高校共開出3.8萬門在線課程,湖北共開出5.1萬門在線課程,全國共開出94萬門在線課程。參與其中的教師,武漢有3.3萬名,湖北有4.6萬名,全國有95.2萬名,這是了不起的成績!從2月17日開學第一個高峰日至4月3日,僅47天,在線學習人數累計達到11.8億人次,實現了110多倍的增長(見表2、圖3)。我們真正兌現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承諾。

表2 武漢、湖北及全國在線開課情況與參與師生情況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3

第二,在線教學做到了“四變”。一是改變了教師的“教”,教師教學成就感普遍提高。二是改變了學生的“學”,學生學習獲得感大幅度上升。三是改變了學校的“管”,學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得到了實質性的提高。四是改變了教育的“形態”,實現了“時時、處處、人人皆可學”。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

據統計,全國有95.2萬名教師利用慕課、虛擬仿真等多種形式進行在線教學,老中青教師齊上陣。清華大學物理系95歲的張禮教授和他30多歲的弟子兩人聯袂開課,被傳為佳話。還有一批廣為人知的名師坐鎮在線課堂。如首屆“教學大師獎”獲得者清華大學姚期智院士為了2月17日的正常開課,熬夜做各種準備和調試;被尊為“無雙國士”的廣州醫科大學鍾南山院士在線上主講新冠肺炎課程;被譽為“男神醫生”的復旦大學張文宏教授,其傳染病學課程“圈粉”無數。在線開課的教師,從剛開始的忙亂、抱怨、緊張,漸漸變成興奮和從容,有人甚至成了“網紅”老師。非常可喜的是,多年未見的凝心聚力抓教學的情況多了起來,教師爭先恐後,各顯神通。

好課多、廣覆蓋,為在線教學提供了堅實保障。1291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401門虛擬仿真實驗課程帶頭上線,4.1萬門各類在線課程覆蓋了除軍事學以外的本科12個學科門類、高職18個專業大類。利用信息化手段監控線上課堂教學質量,使管理走向數字化、精準化,比如,華中科技大學基於實時管理的數據,實現了從經驗式管理、粗放式管理到精準式管理的革命性跨越,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見圖4)。“互聯網+教育”和“智能+教育”的優勢凸顯,經過疫情期間的充分演練和實踐,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深度融入教與學全過程,慕課教學、直播教學、錄播教學、遠程指導四種基本形態各具特色。“1+M+N”協同跨校教學模式、MOOC+SPOC+線上翻轉課堂、SPOC+線上翻轉課堂、在線教學工具+會議系統等六種典型教學模式廣泛應用。調查發現,學生對在線教學滿意度較高,“非常滿意”的達到了17.97%,“滿意”的達到了51.37%,兩者加起來將近70%;“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僅有2.67%和1.41%。不僅滿意率超過實體課堂,而且不滿意率遠遠低於實體課堂。這個調查結果充分說明在線教學很好地做到了與實體課堂教學的實質等效(見圖5)。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4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5(a)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5(b)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5(c)

來源:高校教學信息化與教學方法創新教指委

1454所高校在線開學,95.2萬名教師在線授課,713萬門在線課程線上運行,11.8億人次的學生上線學習,規模之大、範圍之廣、程度之深,前所未有。這可以說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創舉,也是全球範圍內首次成功的在線教育實驗,對中國和世界的高等教育意義深遠。

將難得的教育實踐轉化為理論成果,將“戰時措施”轉化為“平時機制”,深入推進高等教育學習革命,需要理論思考與深入研究。為此,高等教育司設立了三個並行的課題組,分別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和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承擔。他們及時總結,直接轉化、融合轉化、改革創新,得到了非常有意義的經驗和成果。我們還提出要使在線教學和課堂教學實質等效,開出有質量的課,將“臨時教改”變成“質量行動”,將在線教學的生動實踐作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深入推進一流課程“雙萬計劃”,持續打造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五大類“金課”。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各學科教指委積極開展研究,形成了初步成果。

理科類教指委經過調研,得出結論:“數理基礎課體量大、質量高,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理科專業課層次多、類型多,探索了多樣化互動交流渠道”。化學類專業教指委統計了61所高校的在線開課情況(見圖6),心理學類專業教指委調查了師生互動渠道,騰訊會議、微信等工具確實發揮了基礎保障作用(見圖7)。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6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7

工科類教指委會提交的報告認為,在線教學“充分發揮工科學科的優勢,主動運用新技術、新理念開展在線教學,盡力克服條件限制,積極營造全天候、虛擬化的實驗教學環境”。工科有基礎課,有實驗,有實習,有實訓,開出的課程類型多樣,綜合類、專業類、在線實驗類課程平臺,直播平臺,智能教學工具等得到了充分運用(見圖8)。慕課在各類軟件工程專業課程在線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見圖9)。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8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9

農科類教指委總結的突出特點是,自建與引進相結合,因地制宜、因課制宜,豐富拓展在線教學資源。如水產類的課程來源,47%是自主建設,27%是教育部共享教學資源,11%是共享課程資源(見圖10)。質量與數量同發展,全情投入、激發興趣,確保線上線下實質等效。從教學效果的統計分析看,“能夠”和“比較能夠”滿足教學實現預期效果,兩者佔比相當高,加起來達到了85%,“不能滿足”的有3%,說明在線教學不是包打天下(見圖11)。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10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11

醫科類教指委的報告提出,疫情期間在線教學實踐掀起了一場醫學教育的學習革命,不同階段的醫學生對在線教學推動學習革命的認同度從65%到71%不等,通識教育、臨床實習等課程均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調研報告對資源、互動、考評、課程安排、課程技術支持服務、教師教學態度和學校準備情況,逐一記錄進行定量分析(見圖12)。在臨床醫學在線教學學生滿意度調查中,按照綜合性大學、獨立設置醫科院校、八年制院校、“5+3一體化”院校、五年制院校分類開展調研(見圖13),認為線上、線下效果差不多的佔47.92%,優於或者稍好於面授的佔12.46%和16.29%。這就是說,76%的學生認為在線學習等於或者好於面授(見圖14)。這對醫科來說是很難實現的效果。可以說,同“屏”共振,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課程設計有效提升了滿意度。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12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13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14

文科教指委在研究報告中提出,整合多方力量,共享教育資源,遴選、推薦、推動優質課程快速上線。對戲曲與影視文學專業的線上教學效果,整體上是滿意的(見圖15)。大學外語教師通過包括學校自行培訓、學校制訂網上教學操作指南、學校組織線上培訓在內的多種途徑,接受網上教學培訓。他們認為,經過多方的整合,明顯推動了優質課程快速上線,好課在網上比比皆是。文科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加強教學保障,平穩、適度、有效開展線上學習活動,在線教學效果令人滿意(見圖16)。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15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16

不僅學科大類調查的情況令人滿意,分地區看也呈現良好的態勢。如黑龍江省通過統籌設計、引導指導、壓實責任,服務保障了全省39所本科高校,開出2.6萬門課,到課率達98%,學生總體滿意率超過了96%(見圖17)。福建省高校師生的信息化素養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平臺使用順暢,教學效果好。調研中,福建中醫藥大學的教師、華僑大學的學生所認為的好的平臺工具,與教育部推薦的平臺相當一致(見圖18、圖19)。陝西省的報告顯示:學生線上教學參與積極,教學滿意度比較高,教學效果較好;根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反饋,疫情結束以後,69.55%的學生表示願意繼續參加在線學習。這說明在線教學不是臨時性的措施,而是正在從“戰時措施”向“平時機制”過渡。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17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18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19

此外,一些高校的實踐也很有示範性。北京大學推行 “5+N”種可供選擇的在線教學方式,包括直播、錄播、慕課、研討課、教室授課。比較活躍的課程有4000多門,活躍的教師有2000多名,活躍的學生有2萬多名,平均每週開出1500多門課程,每天有1.2萬人次參加在線直播課程,師生總在線時長達410000小時。天津大學提出,在線教學工作整體平穩,呈現“三多一少”特點:計劃開設的課程門次多,實際開課的門次多,正常運轉的門次多,更換平臺的門次少;課堂正常率非常高,甚至達到了99.7%的高度(見圖20)。西南交通大學深化防疫階段在線教學課程“質量+創新”建設課程督導,分步驟推進線上課程質量標準建設,分階段按不同側重點開展課程評估。通過優秀教學案例示範、課程督導推動、師生問卷調查反饋、信息化平臺保障,多措並舉,切實做到“在線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質量實質等效”(見圖21)。北京交通大學針對人們非常關注、非常擔心的畢業論文(設計)問題,調研了疫情期間畢業班的學生。結論是,畢業設計實施的實際效果與疫情發生前相比“差不多”的達到了62%,還有2.77%認為“比原來正常的時候稍好”,認為“不如往屆”的佔35.40%。學生認為“非常滿意”的佔7%,認為“滿意”的佔19%,認為“比較滿意”的30%。“不滿意”的佔比是9%(見圖22),雖然這部分數量不是很大,但是仍然感覺到在線教學不能解決線下的全部問題,這也是實事求是的,從整體情況來看,非常時期的在線教學已經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北京林業大學的調查覆蓋了60.21%的本科班級,有78.34%的學生家長對線上教學評價較好,大學生在家學習,家長也很關注學生的在線學習情況。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20 天津大學在線教學情況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21 西南交通大學在線教學情況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22(a)

吳巖:應對危機 化危為機 做好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及課程資源建設

圖22(b)

可見,無論是從各類學科、各個地區還是各個高校的分析看,線上教學的效果都有非常好的數據支持。從海量教學數據監測和分析報告中,我們歸納總結出在線教學的六大指標,可分為“率”和“度”兩類。第一類,教師開課率高,學生到課率高,特別是師生互動率非常高。很多高校的校長和教務處長反映,平時學生到課率都沒有這麼高,而且在線教學並不是只保持第一天、第一週的“新鮮”感,而是持續做到了很高的到課率。特別重要的是在線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情況,以往是教師講學生聽,互動很少,這次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可以看到師生互動的情況很好。分析原因,我們感覺實體課堂中,學生有時因為靦腆、因為不好意思,很難和老師互動,而在網上不是面對面、點對點,學生反而願意跟老師互動,這是令人驚喜的發現。第二類,“三個度”,即教師教學滿意度、學生學習滿意度、學校管理有效度,大家自我評價都很高。

基於上述六大亮點,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質量實質等效,不僅可以做到,而且在一些關鍵重要指標上,尤其是原來我們認為是老大難問題的指標上,有可能做得更好、更有效。這使我們對在線教學的未來發展充滿了期待。

在全世界都面臨著危機的艱難時刻,我們看到了危中有機遇。某種程度上說,中國這兩個多月的實踐是一場高等教育領域的“學習革命”,從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在線教學工作,包括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技術、教學質量標準與評價以及教育教學的範式中,可以提煉出一整套改革方案。中國高等教育下了 “先手棋”,希望藉此實現中國高等教育在質量方面的“變軌超車”。

二、化危為機,推出在線教學國際平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說,目前全球教育中斷的規模和速度是空前的,如果持續下去,將會損害受教育權。我們認為,在疫情期間,中國向各國援助了口罩、試劑盒等抗疫物資,中國高等教育也應該在這個危急時刻支持世界高等教育共渡難關。中國有責任,也有能力,讓世界高等教育分享中國經驗、中國成果,用中國最優質的課程資源服務全球的學習者。這正是我們做這個國際平臺的重要目的。

高校國際平臺的課程標準是“三個最”,即最好的大學,最好的老師,最好的課程。

2017年以來,教育部連續推出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在通盤考慮以往建設的基礎上,2020年將推出能代表中國質量、國際水準的英文版國際平臺和課程資源。我們的課程質量要和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世界名校相媲美,我們的技術要和世界知名平臺實質等效。

經過反覆比較和專家評審,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愛課程”和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兩個課程平臺將作為第一批推出的中國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希望經過建設,代表中國質量、國際水準。今天參加會議的59所高校是最好的課程的提供者,當然,我們是面向全國開放的,歡迎更多高校提供達到建設標準的優秀課程。我們希望第一批推出數百門中國最好的課程。高校是課程建設的主力軍,並不是說要高校包打天下。從世界的經驗來看,社會是主營運行的主體力量,政府依託平臺與課程建設委員會和專家顧問組起支持、協調作用。

國際平臺的宗旨有三個要素:服務周到、技術先進、質量優良。三者相輔相成,發揮作用。第一是傳遞,向全世界高等學校的學子們傳遞有溫度、有力量、有穿透力的愛;向全世界的學子們傳遞教育之愛、教師之愛、教與學之愛。第二是匯聚,匯聚中國最好的大學、最好的老師、最好的課程,提供最優質的服務。第三是開放,在這個艱難的時刻、在疫情期間,我們承諾向全世界所有的大學以及學生,提供開放的免費的服務,而且是我們能夠做到的最好的支持服務。坊間流傳兩句話: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我們希望有第三句話,教育飽含溫度。這就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擔當,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格局。

國際平臺建設要有五個入門的標準。第一是訪問要求——“PC端+移動端”。第二是界面要求——以英語為主,逐漸擴展到其他語種。第三是服務要求——面向海外所有的高校、面向海外中國留學生和海外華人、面向全球所有的學習者。第四是功能要求——可以進行課程建設、在線學習、在線教學、學習認證和評價、提供學習證明,甚至要有學分課,要有數據服務。第五是技術要求——提供多種註冊登錄的方式,包括國際CDN的服務,提供網絡信息安全保障。

與此同時,上線國際平臺的課程也有五大基本要求:一是內容要求,在課程內容、專業、學術、學科方面要規範,不規範就談不上是一門好課。二是設計要求,要做到教學設計科學,內容組織合理,呈現形式得當。三是傳播要求,要符合網絡傳播規範,體現開放和共享,要適合開展在線教學。四是紀律要求,課程內容方面要安全,不涉及保密內容和保密人員。五是語言要求,要求英語講授和英文界面的PPT、中文講授配有英文字幕和英文配音的優秀課程也可以稍降低要求入選。

首批上線的課程確定為8個大類,涵蓋醫學和疫情防控、自然科學、工程與技術、農業與生態、經濟與發展、藝術與設計、智能與虛擬仿真實驗、面向未來與創新創業等方面的課程。

為了使運行服務達到優質、能夠得到保障的,我們特別成立了平臺與課程建設委員會和專家顧問組,保證平臺建設起點高、質量高、運行效果好。經過認真研究和多方徵求意見,邀請四五十名專家入選平臺與課程建設委員會和專家顧問組,指導國際平臺和課程資源建設。

為做好課程質量保障工作,我們對高校、平臺和團隊提出三個具體要求:一是承建課程的高校,對課程質量承擔第一主體責任。推薦課程必須經過學校審定,學校黨委要發揮主體作用,保證這些課程沒有政治問題,涉密的課和涉密人員不可推薦。二是平臺,“愛課程”和“學堂在線”要組建專門的團隊保證上線的質量,並制訂技術標準。三是團隊,學校要有專門的英文教學和教學服務的課程團隊,平臺要有英文技術支持服務的團隊。

各高校、平臺和高等教育司要一手抓平臺和資源的建設,一手抓國際宣傳和推介工作,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和渠道擴大平臺的國際影響。要充分發揮海外160多萬留學生的作用,動員他們率先上線學習,並且積極推介優質課程,使更多的國外大學生共享中國高質量的課程。

三、主動求變,為學習革命作出中國貢獻

第一,提出中國方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效仿中國教育部的做法,發佈應對疫情遠程學習的解決方案。要求平臺和課程有強大的用戶群和廣泛的影響力,同時支持多語種。目前,中國第一批有4個平臺入選,包括愛課程、釘釘、飛書和雲班課。第二批決定推薦4個課程資源的平臺和兩個技術平臺參加遴選,包括學堂在線、華文慕課和中國高校外語慕課平臺、人衛慕課,以及雨課堂、超星學習通。如果這些平臺最終得以入選,我們的平臺會更豐富,更加具有國際傳播力。

第二,提供中國技術。昨天是中國慕課大會召開一週年的日子。2019年4月9日,中國慕課大會上的虛擬仿真實驗第一次使用5G進行傳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貴州理工學院三地學生參與,會場設在北京,四地進行虛擬仿真大飛機安裝的實驗,往返4千多公里,基本上沒有發生延時。這項技術應用已經被2020年全球移動通訊協會列為5G行業的應用案例。我們的這項技術是國際領先的。虛擬仿真技術今後也要加以推廣和使用。

第三,分享中國經驗。近年來,特別是疫情期間,國外的政府、國外的平臺、國外的高校紛紛與我們開展在線教學的交流與合作。比如黑龍江省教育廳與俄羅斯薩哈(雅庫特)共和國進行在線教學的經驗交流,我國數十門課程已經上線edX、Cousera、AMEE等國際著名平臺參與疫情期間的遠程教學項目,清華大學舉辦國際高校在線教學“雲分享”,與亞歐十幾所高校代表共享中國的經驗和中國的成果。

第四,作出中國貢獻。《教育部2020年工作要點》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點》都把召開“世界慕課大會”列入其中。屆時,我們在會上將要發佈《世界慕課發展北京宣言》,倡議成立“世界慕課聯盟”,作出中國的貢獻。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高等教育從世界各國高等教育中學到了許多先進、寶貴的經驗,我們是努力的學習者,我們是好學生。今天,以這次大規模在線教學實踐為標誌、為拐點,中國高等教育將努力、認真地做一個好的貢獻者,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方案,讓世界各國高等教育分享。從學習者向貢獻者的角色轉變,是中國高等教育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戰略躍升,是中國高等教育要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進步作出的貢獻。

總結過去,做好當下。2019年4月9日,教育部召開了中國慕課大會,會上發佈的《中國慕課行動宣言》提出要“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2020年,正是“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促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最大規模的在線教學實踐。在此艱難時刻,中國高等教育要用在線教學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努力為世界高等教育作出中國貢獻。下一步,教育部將召開世界慕課大會,發佈世界慕課發展北京宣言、成立世界慕課聯盟,目的是推動中國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學習革命。細節決定成敗。今天部署這項工作,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抓住、抓緊、抓實、抓細,抓出成效來,為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學習革命作出應有的貢獻。

吳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

本文是作者在2020年4月10日召開的“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課程建設工作視頻會”上的報告

原文刊載於《中國大學教學》2020年第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